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8666600000002

第2章 质疑(1)

爱因斯坦对他何以如此出色这一问题的解释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研究问题罢了。”他还说:“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实验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对学问有这样的理解:“学问”两个字,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中庸》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环节中,三个环节的实质是思。朱熹把多思善疑的主张阐述得更加具体:“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有“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见解。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大学者,他自幼读书时,就有敢于发疑,穷根究底的精神,王昶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十岁受傅,受《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又问:“朱子几何时?”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曰:“东周。”又问:“周去来几何时?”曰:“两千年。”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这种多疑善思的精神,正是他后来能作出成就的起点。

学习就是求学问,要学习得好,就要又学又问。连续不断的问号是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向导。

质疑就是对于各种问题都持有怀疑、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成就的,他们的成功都是伴随着这神奇问号的:

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到地上的现象,提出物体为什么要向地下落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发表了“万有引力”的理论;从肥皂泡被阳光一照五彩缤纷这个现象,研究出光是由红、橙、黄、绿、靛、蓝、紫七色组成,并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色盘,确定了新学说。

瓦特小时候就提出水开时壶盖为什么会动的问题,后来发明了蒸汽机。

问号的确神奇,有人说它是探宝的钥匙,有人说它是进步的阶梯,有人说它是开山的“斧”、深耕的“犁”……

怀有好奇心,就会产生问题

好奇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是却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促使人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讨。

有成就的人同一般人的区别,是他们及时将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因而,他们的好奇心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升华了,甚至直到晚年。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感情状态,往往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注意,以及为了弄清他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

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又是潜在的创造力,它总是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使人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励人们寻求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认识过程中,好奇心可以使人们孜孜不倦地对特定的事物进行长时间和深入的观察,使认识不断深化,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

对一个研究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可以引导他去不断地选择新目标,连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不断取得新的发现或新的发明。一个人好奇心越强烈,其成就往往也越大。

苏格兰的外科医生亨特就是一个极富好奇心的解剖学家。

一天,亨特在伦敦郊外的里士满公园看见一只鹿的角正在生长。他好奇地想:“如果切断头部一侧的血液供给,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系住鹿头一侧的外颈动脉。顿时,该侧的鹿角冷了下来,不再生长。但是过了一会儿,鹿角又暖了过来,继续生长。亨特查明,系带并未松动,而是邻近的血管扩张了,向该侧鹿角输送了充足的血液。侧支循环的存在及其扩张的可能性就这样被亨特发现了。

在亨特之前,没有人敢用结扎法治疗动脉瘤,害怕引起坏疽。而现在亨特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他用结扎处理膝盖动脉瘤,确立了今天外科上称为亨特氏法的手法,也奠定了现代外科学的基础。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好奇心故事更是人所皆知,他对大人提出问题,如果大人摇头说“不知道”,那么他一定要追问一句:“你为什么不知道?”有一回学校上算术课,老师教同学说“二加二等于四”。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二加二为啥等于四呀?”老师被问得目瞪口呆,将他视为故意捣乱,结果爱迪生被学校开除了。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一个正常人的儿童时代,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学龄前儿童提出的问题最多。他们见到外面的任何一件新鲜事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如果这种纯真的好奇心能够保持到成年以后,或许很多人都能取得比现在要大得多的成就。

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

在实际中,有些人学习得很认真,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于按照书本的思路走,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所以我们要主动研究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要能够独立画批,联想,分析;在解答填空、判断、选择题时,可采用验证、知识迁移、举反例、推导、计算、设数等方法进行思考。

要做到这些,则需要在学习中善于质疑问难。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学生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过来又能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始终处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情境和原有认识水平构成矛盾的良性循环之中。正如爱因斯坦提出的:“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因此,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怎样质疑问难

我们要能提出问题,光有勇气还不行,还要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在学习时我们可以从不同书本不同理论之间,不同推导与叙述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进行比较,从正面叙述的反思去思考;从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结构上去分析;从论述的原因和结果中去验证,用多种办法,去提出疑问,去发现问题,从而求得提高。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人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学会提问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耐心慢慢来,如果能有老师在旁边指导和示范,这个过程会相对缩短许多。

除了要敢提问,更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有较高质量的问题。

提问的方法很多,例如:

1.从矛盾处提问题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这么一段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位同学提出了问题: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而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议论起来。后来大家都明白了:焦急是老奶奶希望早一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她不管等多长时间,也要等到灵车开来。这两个词看起来有矛盾,但实际上是统一的,都表现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一片诚心。

2.从比较中提问题

一位同学在读《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比较了下面两句话:

(1)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2)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句话中“簌簌”的意思是不是有什么不同呢?

他反复细读了这两句话,发现第一句中的“簌簌”表示声音,第二句却表示样子。他又查了词典,结果明确了“簌簌”真的是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风吹叶子等的声音,一是指纷纷落下的样子。

3.抓重点提问题

很多聪明的同学都能根据学习目标,抓住重点提出问题。例如,学习一篇课文时,他就会围绕着这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去提出问题。

一些同学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还会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去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在初读课文时,就会抓“写什么”去提问;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就重点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