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8666600000039

第39章 精读一本书(1)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这样教导青年人:读书要“贵在精”。他还说:“学习的经验是学得少,懂得多,做得好。”这是徐老读书的经验之谈。

“贵在精”,就是说读书时不要光着眼于数量,而要高质量地精读。要抓住书中的精华,也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和实质。

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学者也都是很讲究精读的。老子就曾说过“少则得,多则惑”的话,宋朝的赵普则更堪称“精读”的典范。此人本来学识较浅,当了宋太祖的宰相之后,才开始用功读书。他手不释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大有成效,他处理政务能力不断提高。太祖死后,赵普又成了宋太宗的宰相。有一次,他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果然发现只有一部《论语》。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便流传至今。

赵普一生是不是仅仅只读了一本只有一万一千余字的《论语》,不得而知;但他的确精读了《论语》这是可以肯定的。精读一部《论语》便可辅佐先帝“定天下”,辅佐后主“致太平”,这话未免过于夸张,但是就读书方法而论,赵普的方法与徐特立“学得少,懂得多,做得好”的方法是一致的。

秦牧讲“牛食”法

牛食法是指像牛“反刍咀嚼”似的学习方法。牛吃草料是大口大口把草料吞进反刍胃,然后等到空闲时卧下来再把草料从反刍胃倒回嘴里,细细咀嚼,嚼碎后再吞进消化胃里消化以充分吸收营养。读书学习也需要“反刍咀嚼”而后消化吸收。有些书的内容读一遍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或理解不深,这就需要“反刍咀嚼”;有些书的内容当时认为理解了,过些时间可能发现理解错了,没有真正理解,也需要“反刍咀嚼”;有些书内容虽然理解了、记牢了,但经过“反刍咀嚼”又促进其前后贯通、举一反三,达到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博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的吃法,即称牛食法,也叫“牛嚼”。

他对“牛嚼”作了一个很生动的解释:“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有人又问秦牧,哪些书要精读(“牛嚼”),哪些书要粗读?秦牧认为,这没有一定之规,只能因人而异。一般地说,有价值的书,比如经典著作,求学时代的教科书,与自己主攻方向或从事的专业有关的书都要精读。他年轻时代,就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读过《政治经济学教程》《大众哲学》等书。另外,中外古今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精彩片断也要精读。做到熟记于心,需用时能信手拈来为己服务。课外读物,如小说、故事之类,或报刊上的社会信息、百科知识以及闲书则粗读一下即可。

谈到精读的方法和要求时,秦牧具体地指出:要尽量地慢慢读,一面读一面回忆和温习,努力联系已学过的旧知识去探寻和获得新知,而且要不厌其烦,反复地读来读去,或做笔记,或背其要点。既要俯而读,也要仰而思,做到熟读精思,力求真正消化,有所收获,如同“牛嚼”和“反刍”一样。

至于粗读,秦牧认为:阅读速度尽可能快些,不必逐字逐句去盯着读,可以“跳读”一番,“扫描”而过。在“跳”与“扫”之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就多读几遍,思索片刻,或加上符号,或抄录下来,以便日后查阅。他说:“这就叫粗中有细。”

毛主席读书,何止三五遍

毛主席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这与他常年的苦读是分不开的。他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采用这种“牛嚼”式的阅读方法。

毛主席年轻时在长沙读书的时候,长沙城里有个定王台,当时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就坐落在这里。图书馆楼上有各种中外书籍,楼下大厅是阅览室。这个图书馆刚开办不久,每天去看书的人也不多。但每天一开门,就有一个穿着朴素、高高个子的年轻人,不急不缓地走进馆里来。他借到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前,用心地看,一直要到闭馆的时候才出去。这个年轻人,天天如此,风雨不误,他就是毛泽东。他每天在这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只在中午的时候,才出去买几个包子或烧饼,用来充饥。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曾说:他“一到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拼命地吃!”毛泽东什么书都找来读,有关中国的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在这期间,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论》、赫哲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业》、孟德斯鸠的《法意》和卢梭的《民约论》、《社会通诠》等,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总之,凡是当时从外文译成中文的名著,他差不多都读遍了。

但是,毛主席读书,并不是简简单单一次读完就算了。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会议上,谈到读《红楼梦》的时候,他深有感触地说:“至少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其实,有些小说,他何止读5遍呢。他提倡,看书应该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60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通过这样一种广泛涉猎、而后又反复阅读吸收,使他能够通古博今,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位杰出的伟人。

学习“牛食”法注意事项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这样做:

(1)凡值得读的书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于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慢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2)读过一本书后,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3)读书还须力求做到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是死书。

悟性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此外,学无定法,到底如何操作,还得因人而异。

名人精读一本书的故事

1.徐特立每天学几个字

著名教育家、革命老人徐特立,读书从不贪多图快,而是注重实效,深钻细研。他认为,与其用读一本书时间马马虎虎读十本书,不如用读十本书的时间老老实实去读一本书,把这本书读得字字分明,句句通透。因此,他主张读书应当由少到多,刻苦钻研。

当年徐老曾刻苦攻读过《说文解字》。这部书系1800多年前东汉人许慎所著,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共收有9000多个字,字体均为篆籀古文,非常难读、难记。徐老每天只学两个到三个字,晚上睡觉时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里默写白天学过的字,直到熟练了再学下一个字。《说文》部首共有540字,他每天读两字,花了1年的时间才读完。徐老43岁开始学外文,也是用这种方法。他每天学一个生词,一年就牢牢记下了365个基本词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他掌握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我读书的办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也就是说,要深钻细研,才能打好基础,也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2.茹志鹃“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