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
很多领导在潜意识中将员工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企图用一种外在驱动力,如强制、督促等来挖掘其才智。而权威研究结果显示,强制督促会降低表现的级别,员工自我驱动却可以表现出三种人格动力。
一是出众意识。它使人自信,追求卓越,使人充分发挥潜力和能量,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二是批判意识。它使人经常向现实挑战,同时欢迎来自现实和他人的挑战,主动发现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欢迎挑战性强的工作或任务。
三是超前意识。这是一种向前看的品质,它使人追求高远的目标,向未来和理想靠近,表现为看重培训机会或者投资对自我的提升。
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呢?
首先,确定员工需求的基本假设和内驱力的最佳着力点。每个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企业员工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激励员工内驱力的制度要保持有机平衡。
其次,设计具体策略。比较常规的手段有以下几类。
成就刺激。适宜提供给员工的是成功与失败机遇各半的工作:根据他们的能力情况交给他们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及时明确地向员工反馈其工作绩效的信息。
环境刺激。为员工创造相应的环境气氛。和睦、友善的环境可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但易降低团队进攻性;而竞争性高的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不断地提升个体表现,但易各自为政。
对人的发展挑战。将发展机会置于某种挑战、争取过程。发展机会的获得不仅意味着员工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员工自身竞争力、事业资源的提升。企业与人的合作关系。建立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将员工的职业发展统一为企业的事业发展,使“属于XX企业”成为员工能力和事业成就的标记。
最后,是制度、理念的培养阶段以及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激励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不宜过多更改,而是要将这种制度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另外,也要设计相应的退出机制,对于那些难以实现自我驱动的员工激励无效后应该淘汰。
内驱动力归根到底是员工自身一种内在的动机或情感、心理因素,只有内化为一种内在意识才能时时驱动员工的行为与抉择。
最佳雇主:让员工“51%给自己干”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发表过一篇名为《最佳雇主:让员工“51%给自己干”》的文章中写道:怎样才能使员工更快乐?员工给自己干活最快乐。以下内容摘自该文章。
生产队的社员、国营工厂里的工人,往往越干越不快乐。我们要把给自己干与给社会干结合起来。51%给自己干,其余的给别人干、单位干、国家干、人民干。也就是说,要让“给自己=”控股。
当然,世界上不可能有100%的为自己干。
我们有句话:“要想知道,打个颠倒。”我小时候打零活,给人家砌地,不敢和人家一起吃饭。人家说:“你就在这里吃吧。”于是,受到尊重的那种感觉,仿佛一股暖流通遍全身。之后到了单位,就特别希望领导能够尊重、关心和重视。现在反过来想想,我们的员工何尝不是这样?所以,我的许多理念,全是体会的,不是背会的。
但有些走上管理岗位的干部,可能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或者缺乏“打个颠倒”的体会,所作所为,经常使员工不痛快。给别人干,稍有不顺,往往牢骚满腹;给自己干,即使赔了,也是有悔无怨。
一些人在大集体中干活的时候,琢磨的是怎么样多拿一点,少累一点。当他们为自己干的时候,就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有的人开了一家小店,风里来雨里去,吃饭都没正点,可是一年到头,算来算去,最后又把店关了,说“没赚钱”。有的好点,没赚钱赚了货,虽然如此,还是很快乐。即使不快乐,也是亲近者才知道,对外人绝不说不快乐。与在大集体劳动的时候相比,干活的时间长了,投入也大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干得有价值。由此,我终于体会到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在对待个人问题上的差异。最大差异就是:是否让“为自己干”控股。以前我们既要担心能力问题,也要担心态度问题。实施邓小平理论后,再也不用担心“态度问题”了。
有一年我们雇工程队处理草坪。工程很急,起初几天按天数算工钱,每天最多处理6000平方米。后来加了点儿邓小平理论,按平方米算工钱。
结果,第二天就突破1万平方米!人还是那些人,机器还是那些机器,草还是那些草,蒙牛还是那个蒙牛,但就因为制度不一样、态度不一样,速度也就不一样了。
世界上,“虎毒不食子”都不起作用;为了垂帘听政,可以杀儿;为了夺位,可以弑父。从历史规律看,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有时连父子关系,兄弟关系都靠不住。所以,我最放心的就是让员工“为自己干”。
有一个形象的例子可以说明“让员工为自己干”的重要意义。
一个做鞋的人,为别人负责是做不好的,为自己负责就能做好。当他“为别人负责”的时候,他的服务对象是泛指的,不特定的,模糊的,由于他的服务对象的模糊性,他在工作中的动机就不是强烈的,感情就不是具体的,思维就不是深刻的,责任意识就是松懈的。当他“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的服务对象就是活生生的自己:做不好就没人买,砸了牌子就卖不上好价钱,丢了工作就无法养活一家老小,这时候,他的动机足够强烈,他的智慧强力发挥,他的责任意识是紧绷的。所以,首先“为自己负责”,然后才能“为别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