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18689300000016

第16章 北非战场(3)

下午16时,集结在高地的英军坦克和火炮在轰炸机的配合下,立即向德军开火。9月1日拂晓,德军第15装甲师企图包围英军第22装甲旅,遭遏制,被迫撤退,下午经整顿后又重新发起进攻,再次被隐蔽在工事内的英第10装甲师的坦克击败。蒙哥马利集中兵力,收紧包围圈。天黑前,德军曾3次试图突围,但都没有得逞。

战争持续到9月2日上午,德军在面临弹药短缺,坦克和车辆所剩燃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隆美尔被迫放弃进攻,于夜间命令其装甲部队逐步撤至8月30日的出发阵地。就这样,哈勒法山之战以德意军失败而告终。

在这次战争中,德意军损失近3000人,其中死570人、伤1800人、被俘570人;损失坦克50辆、野战炮15门、反坦克炮35门、卡车400辆。而英军损失1751人、坦克68辆、反坦克炮18门。从此,隆美尔军队进至尼罗河一线的最后希望破灭。轴心国完全丧失了主动权,再无力发动攻势。

■“捷足”行动

经过哈勒法山一战之后,英军士气大振,他们总结哈勒法山之战的经验,为下一步阿莱曼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而隆美尔率领的德意两军被迫退至阿莱曼以西卡塔腊洼地的防线。防线正面宽60公里,纵深15~20公里,北濒临地中海,南靠坦克无法通过的卡塔腊洼地,两翼不受威胁。此时,德意军经过长时间的连续作战,体力、兵员、装备消耗均已达到顶点,而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战斗力急剧下降。除此之外,德意还面临着缺少燃料、弹药的威胁,为此,这使得隆美尔不敢再打机动战,被迫改变作战方案。鉴于种种不利因素,隆美尔决定打一场阵地战;利用步兵坚守防线,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英军的突破。一旦英军突破防线,立即采取反击手段将其消灭。

为此,隆美尔沿整个防线建立了8~13公里宽的防御体系。首先让部队占据坚固阵地,阵地最前沿设置了大面积雷区。第一道雷区纵深以900~1800米,其后是无人地带,配置少数前哨加以监视;最后1800米处是主防线,由德意军步兵重兵防守,配备高爆炸弹、火炮和反坦克炮。主防线之后配置装甲部队。最大的雷区位于北部,纵深4500~8200米,公用了50万颗地雷。其中交杂设置着拥有相当兵力的“防御点”,被称为“魔鬼的花园”。实际上,隆美尔的这一“魔鬼的花园”是非常好的战略计策,但是守军力量薄弱,油料、弹药不足,无法在一场持久的消耗战中守住阵地。

隆美尔对集团军重新做了调整,德意军混合编成的6个步兵师坚守主防线;德军装甲部队主力第21装甲师和第15装甲师各率一个意大利师,分别防守占线南、北两端;德军第90轻装师作为预备队配置在北段后方海岸附近。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吧。英国第8集团军辖3个军(第10、第13和第30军),共11个师又6个独立旅,其中包括4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旅;装备坦克1200辆、火炮2311门、飞机750架,总兵力达19.5万人。英军想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美英联军把德意军逐出北非。

蒙哥马利的作战计划是分三路同时出击。第30军(辖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苏格兰第51步兵师、新西兰第2步兵师和南非第1步兵师)在北面担负主攻任务,负责突破德意军防线中央以北的防御,在雷区打通2条通路,一条通往腰子岭,一条越过米泰里亚岭。之后,第10军的装甲部队(第1和第10装甲师)通过通路,在战线另一边的开阔地带占据阵地,准备迎战德军装甲部队的反击。

第13军(辖第7装甲师和第44、第50步兵师)在南面实施佯攻,吸引隆美尔的注意力,分两路出击:一路在耶伯尔卡拉赫和卡雷特哈迪姆以东;另一路在更南面,向希迈马特和塔卡实施攻击,诱使隆美尔相信英军主攻方向在南面,因而在那里保持强大的装甲部队。在牵制德军装甲兵的同时,第8集团军将首先对其步兵实施粉碎性打击,然后再以密集装甲群奋力追击德国非洲军的残余部队,并将其彻底消灭。这是蒙哥马利的一种新式沙漠地作战战术。

这一大胆的不合常规的战术引起英军装甲师及步兵指挥官的反对,但是,蒙哥马利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为保障战役成功,蒙哥马利首先对轴心国军队实施欺骗战术,使之相信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部,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起到突袭的作用;然后,运用强大的火力优势,对北部防线实施大规模进攻。

那么蒙哥马利实施的是怎样的诈敌计划呢?具体做法是在北部掩盖英军的真正意图和实际行动,而在南部则耍有意识地显示英军正在活动的假象以诱使德意军在南面集中兵力。英军在阿莱曼防线南端的后方一带,布置了假辎重卡车和假的弹药库、铺设了长达32公里的假的输油管,并且故意迟迟不竣工,以给德方造成一种英军最迟至11月以后才发动进攻的假象。电台使用也日益频繁。而在真正发起进攻的北部,则在晚上运输作战工具和火炮等并加以伪装。可以说英军的诈敌计划策划得十分完美。

开战日定在月盈之夜的10月23日。英军可借助月光安全有效地排除地雷,在德意防线上尽快打开缺口,开辟雷区通道。整个作战计划的代号为“捷足”。

■ 战役打响

10月23日21时40分,英军1200门火炮对德意军整个阵地进行了猛烈袭击,最后集中在北部地区又狂轰滥炸了10分钟。不久,德意军的通信网被破坏,其司令部顿时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英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意军第62步兵团的部分兵力擅自离开防线,纷纷后撤。22时,英军第30军在战线北部开始进攻。与此同时,英军在南部发起攻击,牵制德军主要装甲部队。笫30军所属第9澳大利亚师和第51苏格兰师投入战斗后,准备打通一条穿过布雷区的通路。在其南侧,新西兰师和南非师也投入进攻,以开辟一条南通路。同时,第4印度师从鲁瓦伊萨特岭上具有威胁性的突出阵地展开攻势,很快攻入德军阵地。

在英军战线北端,2个澳大利亚旅予特勒埃萨和地中海之间发起牵制性进攻。各路人马源源不断地向前推进,穷追猛打。24日凌晨1时,英军越过德军前哨线,突入其主防线,突破口宽度在9.6公里以上。到凌晨5时30分,第30军一半部队已达预定目标,并打通两条重要的雷区通路。第30军各师和第10军所属第1、第10装甲师尾随于步兵之后,分别开入北通路和南通路。攻势日渐凶猛。

由于雷区纵深大,英军先头步兵部队和坦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24日下午,苏格兰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重新发起进攻,杀开通路冲出了布雷区,新西兰师的第9装甲旅也越过了米泰里亚岭。但在其南侧进攻的第10装甲师却没那么幸运,经过一夜的激战,仍无法推进。英军坦克被迫停留在米泰里亚岭背后,在最大射程上与敌交火,他们随时都可能被行动缓慢的步兵堵塞在后面,陷在狭窄通道内无法行动。尽管在这样危难的情形下,英军还是击退了德军第15装甲师的多次小规模反击。到傍晚,德军第15装甲师只剩下1/4的坦克能投入战斗。

在南面的辅助进攻也不顺利,第13军所属第7装甲师和第44师都未能通过希迈马特北面的布雷区,被迫停滞在主阵地前。在各布雷区之间,第13军所属步兵按照蒙哥马利的“粉碎性”战术展开血战,但仍没有奏效。为保存第7装甲师实力,蒙哥马利不得不放弃进攻,北部仍按原计划继续强攻。

25日夜,在炮兵和轰炸机的强大火力支援下,英军不间断地向德意军实施突击。午夜时分,英军攻克了北部的重要据点——第28号高地。接着,在此地集中兵力准备继续进攻,以便扩展他们在雷阵以西的桥头阵地。

为此,隆美尔放弃以步兵固守阵地的原计划,命令第15装甲师和1个意军师于26日清晨向第28号高地发起反击。在英军不屈不挠的抵抗下,德军进展迟缓。入夜,意军1个营占领高地的东、西两面。但高地本身仍控制在英军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作战依托地。

此后,隆美尔动用了预备队第90轻装师,并于26日夜调遣南段第21装甲师率部分意军和炮兵前去增援北段。27日上午,他命令各部队尽量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火炮,阻止英军的攻击。随后,德车装甲兵对英军发动一系列进攻,都未能取得成功。

经过3天激战,英军损失较大,6000人伤亡,损失300辆坦克。这使得蒙哥马利10月27日和28日暂停大规模进攻,重新调整部署:第30军和第10军进行休整,增补人员和装备;将南线第7装甲师调往北部战线,准备同澳大利亚师共同沿海岸公路一线发动决定性进攻;腰子岭和米泰舰岭则转人防御,由第13军防守;新西兰师改作预备队。

28日,隆美尔发现英军在第二道雷区前集结大量装甲兵力,预料一场决定性战斗正在酝酿之中,于是,将南段剩余的德军和重武器全部调往北面。英军侦察机发现了德军的集结行动。28日中午,英国空军出动轰炸机,对德意军的集结部队进行狂轰滥炸。粉碎了隆美尔第二次反攻企图。这次失败成为阿莱曼之战的转折点。隆美尔已经没有足够兵力进行反攻了。

■“增压”方案

到29日,德军已全部集结在战线北部,南部仅剩下战斗力较弱的意军在防守。据此,蒙哥马利调整了作战计划,决定先在德意两军的结合部给意军以致命打击,然后在左翼重创德军。作战代号是“增压”。

“增压”计划规定,澳大利亚师要在10月30日夜至31日凌晨之前向北猛攻,到达海边,把德意军的注意力引向北面。然后,在10月31日夜到11月1日凌晨前,在北通路北面,以新西兰师为主,在第9装甲旅和2个步兵旅增援下,向意军展开强大攻势,打开一缺口,好让第1-装甲军可以顺利通过缺口。这样作战的目的是:1.消灭德意装甲部队。2.迫使德意军与英军进行决战,从而使之在持续不断的运动中消耗汽油。3.切断德、意的补给线。4.迫使德意军放弃前沿着陆场和机场。5.最后瓦解整个德、意军。

由于新西兰师同其增援部队尚未取得协调,蒙哥马利不得不将“增压”作战的总攻时间推迟一天,改为11月2日凌晨1时。

11月2日凌晨l时,英军300余门火炮同时轰击德意军主阵地长达3个小时,主阵地瞬间变为废墟。接着新西兰师在移动弹幕掩护下,开始向意军防线发起进攻,首先攻击的目标是第28号高地两侧的第200步兵团。英军很快突入阵地,跟随坦克和装甲车向西挺进。

隆美尔预料到了英军会向海岸进击,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英军会攻打德意军结合部。这一击使他措手不及。经过激战,隆美尔只得把第90轻装师预备队投入战斗,才阻止住英军前进。

英军遂在已突入的阵地上不断增加兵力。英军第151旅和第152旅在第23装甲旅的支援下,在规定时间内打开一条长达3600米的通道。装申部队前锋第9装甲旅紧随其后,以便赶在日出之前进抵前方1800米处的德军炮兵屏障前,为下一步进攻作好准备。接着,第10军装甲部队迅猛出击,进入突破口向纵深发展。

不久,大批英军突破了第28号高地西南面德军第15装甲师的防线。新西兰步兵和强大的装甲群向西挺进,击溃1个意大利团和1个德国装甲兵营,并给德军后勤补给系统猛烈攻击。

2日上午,德意军残存部队发动反击,并设法堵住已达4公里宽的缺口。越来越多的德军和意军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支援下投入战斗,成群的坦克如潮水般肆意泛滥。英军炮兵和沙漠航空队轰炸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经过2小时激烈战斗,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伤亡,德意军的反击失败。战场上随处可见的是坦克的残骸。下午,隆美尔运用全部残存坦克,对英军进攻部队的两翼实施反突击。由于缺乏空中掩护,在英国空军的袭击下,德军损失惨重,大部分坦克被击毁,有生力量只剩下1/3,坦克只剩35辆。此外,经过一天的激战,弹药供给也远远不足了。

当晚,隆美尔获悉英军正在把第二线的装甲部队全部集中在突破口,全力准备作最后的攻击。由于弹药和兵力的不足,隆美尔遂决定将部队后撤到阿莱曼以西96公里处的富卡,以免全军覆灭。南线兵力撤回到8月底所占阵地,第90轻装师、非洲军和意军第10军也开始缓慢西撤。但这一撤退行动,遭到希特勒的反对,为此,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西撤行动重新部署防线,准备同英军决一死战。

11月4日晨,德国非洲军同第90轻装师会合,在特尔曼斯拉构成一道薄弱的环形防线,一直延伸至铁路线以南约16公里处,与意大利第20装甲军残部连接在一起。南段防线由意军1个师、1个伞兵旅和第10军部队负责防守。上午8时,经过l小时的炮火准备后,英军对德意军防线发起最后进攻,一举攻破特尔曼斯拉防线,并俘虏非洲军军长冯·托马。意军第20装甲军也于黄昏时分全军覆没。其间,英军第13军部队突破南段意军防线。

面对此种不利形势,隆美尔于4日下午3时30分断然下令撤退,德军不得不继续向西撤去。

11月5日追至富卡,6日占领麦特鲁港,13日进入托卜鲁克,20日前出到班加西,26日到达阿格拉地区。在以往的战斗中,英军曾两次被阻于此。这次,隆美尔鉴于英美联军进攻突尼斯的战斗已经开始,并且又不可能得到补充,因而未令军队坚守该地。12月12德意军继续后撤,并于1943年1月23日撤离的黎波里,2月上半月退至利比亚与突尼斯交界的马雷斯防线进行固守。至此,阿拉曼战役及其后续行动已告结束。

此役,英军以亡4600余人、伤8900余人的代价,取得歼敌5.5万人(俘获3万人、毙伤2.5万人)、缴获火炮400余门和击毁、缴获坦克350辆的重大胜利。

隆美尔在兵力兵器数量处于劣势以及弹药、油料、粮食和饮水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了相对正确的战术——打一场阵地战,尤其是大面积的布雷区,在战役初期有效地延缓了英军的进攻。但是,这并没有挽回败局,最终被英军击败。但是英军投入了一切人力、物力抵抗德意进攻,首先从物质上就保障了战役的胜利。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英军充分发挥海、空军优势,阻扰、破坏并封锁了德军的后勤补给,同时保证了己方补给线的畅通。此外,英军还以巧妙的伪装达成了战役突然性,步、炮、坦密切协同突破对方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