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1873400000005

第5章 从不懈怠的温州人——要赚钱,“马力”要强劲 (2)

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支撑他不断前进的就是创业的活力。他24岁已经来闯荡“江湖”。创业之初的黄建厅非常艰难,先后从事过多个行业的生意,最初做的是灯具生意,后又办过东风标准件厂、胶鞋厂,小五金、童鞋生意。经过几年的奔波,终于赚得了第一桶金,拥有了一定资金和经验后,他并没有小富即安。

后来,他干脆北上石家庄寻找新的商机。1986年他来到石家庄,看到很多在石家庄做生意的很多温商,主要依靠走街闯巷,沿街吆喝,市场环境差。他想如果建一个卖鞋的市场大厅,方便买卖双方,一定生意兴隆。1993年6月,黄建厅投资1000万元,在石家庄南三条建了一个大型的鞋类批发市场。这个鞋类批发市场建成之后,结束了当时南三条鞋市的散漫、无序、凌乱的经营状况,很快发展成石家庄市乃至河北当时最大的鞋类批发市场。覆盖了河北省各大中城市、80%的县城以及部分乡镇的市场。当时甚至有人说,30%的河北人穿着他的鞋城卖出去的皮鞋。

温州人活力四射,走遍四方,被认为是一个流动性非常大的群体,其根源是他们对财富的有强烈的欲望。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前仆后继地走上致富之路,创造了一个个财富奇迹,这不能让人世人震惊。

赚钱强烈的欲望是温州人走向成功的最大动力正所谓的心想事成,首先有心想,才可能复制行动。

温州人骨子里流淌着“赚钱”血液,他们为了赚钱,不顾一切走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成就大事业。出去闯,已经成为温州特有的社会风气,当然了,这是一股良性的社会风气。在此影响下一批一批的温州人走出去创业,做生意。

温州人凭着对创业的满腔热情,将生意做到全世界,然而他们几乎是在一无所有的困境下起步的。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就毫不忌讳地透露了自己对金钱的追求,他说:“在做生意中,有钱可赚很重要,换句话就是说对利益的追求很重要。我有个原则‘不赚钱的不做’”。这在很多人看来非常不合情理,一个商人不应该只看到钱,但是,反过来想,看不到钱的商人也无法赚取更多的钱。特别是对那些创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赚钱是最根本动力。

欲望的强弱完全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当一个人的欲望之火被激发到白识状态时,潜能就会无限地迸发出来。比如,一个人一天之内必须卖出一辆宝马车,如果完成不了就会被解雇,这时这个人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目标。卖不出去并不悲哀,可悲的是有的人根本不敢向往。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进取之心,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动力,失去了走向更远的活力。

在巴黎做皮包生意的李建新,曾经是皮包作坊的一名普通的工人,他刚到巴黎时是最基本的粘胶水开始。工作非常辛苦,早晨天没亮开始做工,夜里12点多才要拎着饭盒收工回家,与几个老乡住在一间2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依然保持旺盛的精力,他想:“既然参与了这场淘金之旅,自己绝不能落后”。后来,他做皮包速度之快,在巴黎的同乡里出了名。

温州人对财富的追求,都有一股强烈的欲望,即使是从小小生意起步,也从未放弃过对巨大财富的追求。

※对财富的追求往往需要敢于打破规律

温州人面对困难敢于大胆逾越,勇于突破。有些人,虽然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但行动起来却畏缩畏脚,瞻前顾后,满足于维持现状。他们观念陈旧、心态落寞,害怕改革。

其实,纵观温州人的发展历程,他们之所以如此快速地聚敛巨大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有多丰厚的学识,多强大的能力或者社会经验,而是对未来的向往驱使他们跳出窠臼,挑战现状。

※温州人有开拓市场的巨大活力

在温州人的眼里,生意要想不断做大,必须敢于去开拓未知的市场。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做生意的温州人达到了15万之多,而他们在当地创造的产值每年可达一百多亿元,是外来群体中创造财富最多的商人。贾银寿曾任温州四川商会副会长,他号称“运输大王”,他是几乎包揽了温州到成都、重庆的所有铁路货生意。每年从他手中运到成都鞋、服装和皮革等温州商品就有几千火车皮。

【一定要摒弃的思维误区】

◎对财富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欲望的大小与行动不完全成正比,欲望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一个人向前走,但如果欲望无线膨胀,则会产生反作用。

打工的活力是一,当老板的活力就是十

【财富语录】

资本再少也要创业,给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才是人生的追求。

【温州人传奇】

“我想当老板,投资房产,打工不是我的目标”。新温商林成辉一闲下来就在思索着自己的未来的路。十年前,他怀揣着500元钱,踏上了去安徽合肥的打工之路,2010已经是多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

2000年,林成辉怀揣着梦想只身来到安徽合肥。刚来到这里时,非常的艰辛,创业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于是,他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找了一份销售工作,由于没有经验,只能一再降低自己的标准,不要底薪。就是这样,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房地产。之后,林成辉之所以在能在房地产行业大施拳脚,与他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人做事,天在看。”刚入职时,林成辉工作非常认真积极,总是第一个赶到公司。他每天6点多就起床,然后骑着自行车到公司,先打扫办公室的卫生,然后给领导断水泡茶,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他凭着自己的这股勤快的干劲,首先获得了领导的好感。入职还不到一个月,当月就领到了800元的工资。

因为对工作的热爱,所以做起来十分努力,执着,尽管他是个新手,但是从他的工作表现上看来,已经展现出了超人的能力。两个月后,他破格提拔为招商部经理,半年后,当上公司执行总监,14个月后当上公司的副总经理,这时他的月薪已经高达6000元。一年多下来,他在职场上连续跳级,升职,加薪,如鱼得水,有些更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已经注意到了他,准备挖他去做副总,他拒绝了。对于他来说,此时的成就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起点。他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自己一定要投资地产,当老板。经过在地产行业的摸索,他已经预感到未来的房产业孕育着无限的商机。

2004年,就在自己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他毅然辞职。迅速组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新温商投资集团,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跨地区,多行业的综合性企业,旗下包括安徽的三家地产公司,一家宾馆,香港的一家地产公司。

香港富豪庄永竞说,即使当个小老板,资本再少也总是为自己干,总会有发财的希望。而给别人打工,总是没有自己做老板显得更有发展。温州人正有这样的想法。俗话说:“工字不出头。”一辈子打工,很难有大成功,打工和做老板是两个生存层次,当老板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让人做出更大的成就。

温州人与大部分人想得不一样,最大的不同就是,一般人总是想如何找一份好工作,温州人想的是如何更好地创业。在温州“家家有项目,人人当老板。”这些人似乎与生惧来的就有商业天赋。温州人的确有着无与伦比的商业头脑,毫不夸张地说,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温州人去创业,相反一些人,总是埋怨赚钱的机会少,殊不知,他们眼光总是局限的自己的做好一份工作上,没有开拓创业的眼界,即使商机摆在在眼前也会溜掉。

与常人不同,温州人坚信赚大钱,必须有创业的魄力,必须去当老板。一个人的想法会决定他在实际行动中的做法,做法不同就决定了结果不同。这就是温州人为什么总是能赚大钱、当老板,而普通人只能长期厮守着打工生涯。正如一位对“温州模式”有长期研究的学者所说:“温州模式没有什么秘密,之所以取得成功,不过是将深藏在心底的创业致富的欲望充分释放出来,并成功地弄潮于市场经济罢了”。一位温商也曾经这样调侃自己:“我只能做老板,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在这种思维模式驱动下,温州人积极去创业,争先当老板。

一个人贫穷,主要是没有赚钱的活力,创业的活力。想要拥有富有的生活,要必须先有富有的思想。温州人可谓有老板情结:

有钱做老板,无钱也要做老板;

能做老板,能睡地板;

赚钱是老板,不赚钱也是老板;

与其帮别人做大生意,不如为自己做点小生意;

不想做老板的人不是真正的温州人。

如果按人口比例来计,可以说温州的老板绝对是全国最多的。在温州,几乎家家都是都工厂,都开设自己的公司,就是赋闲在家的老太太也要想办法做点小生意。

目前,有160多万温州人遍布在国内的大江南北,他们创办的企业有3万多家,他们中有37万多个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总额达30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海外,有40多万温籍华侨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反映出了温州人普遍的赚钱意识,更反映出了一种活跃商业氛围。

※温州人当老板的目的很明确

几乎每一个温州人总是不安于给他人打工,他们宁愿自己做点小生意,尽管是赔着钱先干也毫不在意。在温州有这样一个说法:“做微软的CEO、IBM的总裁,都不如做一个小卖部的老板‘值钱’。”

想当老板总要付出代价,一开始能否赚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学会做老板,学活做生意,为将来积累经验和人际关系。

※既是老板,也是打工仔

常说温州人不是为老板而去当老板,而是通过当老板寻找更大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其实在很多时候,温州的老板身兼多职自己为自己打工,既是老板又是打工仔,还是推销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等。温州人觉得做老板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充分发挥自主性,激发潜能。

【一定要摒弃的思维误区】

◎当老板更轻松,更自由——不要认为当老板是一种享受,轻松自在。其实,当老板需要承担的很多,风险高,收入不稳定,往往是全部积蓄压在上面,稍有不慎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除了在财物方面的投入,还需要承担很大的精神压力,比如残酷的竞争,遭遇人才流动的危机等等。

登高望远,无限风光在险峰

【财富语录】

投资就像爬山或攀岩,爬得越高,越危险。但是,高风险意味着有高利润,决不可半途而废。

[温州人创奇]

“越是处于事业高峰,越要注意风险”,这是新疆浙企联合会会长黄银荣经商几十年来的最大体验,他今年50多岁,已经有30多年的从商经验,他一生涉足钢材、石油、棉花等很多行业,但给他影响最深的还是在钢铁行业栽过一次跟头。

1990年,他在拜访一个朋友时,看到了钢铁行业的一个重大商机。当时,温州有很多做电器的工厂,需要大量的钢铁薄板,而上海宝钢恰好有大量的废钢积压,没有销路。黄银荣决定把这些钢材运往温州。这个机会也让他大赚了一番,拉钢材的汽车慢慢发展到几十辆。这些汽车浩浩荡荡开往温州的每个厂里。在他的带头下,乐清自发形成了一个钢铁交易市场,每年有几十亿钢铁在这里交易。高额的利润让他忽视了市场上潜在的风险。钢铁经历几年的疯狂暴涨后,1995年开始出现下滑迹象,但并没有引起黄银荣的重视,他当时仍然积极地购进大批钢材。1996年,钢铁市场饱和,钢铁价格迅速下跌。黄银荣一下子亏损了几百万元,元气大伤。

1997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又来到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做起了钢铁外贸。将近十年过去了,黄银荣已经成为新疆出口哈沙克斯坦的一个主要出口商。2003年,全国的钢铁市场又价格上扬,很多做钢材贸易的企业抓住这个机会狠赚了一把。黄银荣却没有轻易扩大规模,十年前的经历犹如一个响亮的耳光,时刻提醒着他,他似乎已经嗅到了潜在的风险,不但没有增加贸易量,反而削减自己的贸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