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概论
18736500000018

第18章 技术创新(5)

其次,要适时确定按“知”分配的形式,选择好落实分配的有效途径。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层面实施具体运作:一是实行知识报酬激励,即科技人员持股计划。通过按知识贡献而让其持有相应股票,使其享有利益分享权和拥有经营决策参与权。二是实行技术股分配,把科技人员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股价,与企业资产经营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科技人员为企业多出科技成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当然,技术股分配的作价额度不应划死,而应根据资产经营效益的好坏呈“递增”或“递减”的函数状态。三是实行劳动分红,即让科技人员能够依据其知识贡献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此外,还可积极探索“重大技改特殊奖励”、“专利成果转让奖励”、“重要信息采集奖励”、“重大攻关协作奖励”等其他按“知”分配的新形式。

第三,要正确把握“现益”与“期益”的动态分配关系,以促进知识价值贡献者不断激活内在的创造潜能。由于人的才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其价值贡献也可能受到某种随机性的制约,既可能是一次性的“爆炸”释放,也可能是具有持续性的“因子链序列”释放。所以,实施按“知”分配方式,就必须既考虑满足知识价值贡献者现实的随机利益需求,还要考虑满足其对未来的期望利益需求。对此,可根据不同的受益主体而综合采取“谈判工资制”、“金降落伞制”、“沉淀福利制”、“职能工资制”、“年功序列工资制”、“风险折抵收入制”等报酬制度。目前,一些国有控股公司正在积极探索“期权收入”分配机制。在按“知”分配中实施“期权收入”制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将公司价值变成了知识价值贡献者收入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增变量,实现知识价值贡献和企业资产增值的“潜在收益最大化”的一致性,以不断激活知识贡献者的技术创新潜能。

五、技术创新的难点与对策

目前企业技术创新中,仍有一些难点严重制约着技术创新工程,必须尽快着手加以解决。

一是创新主体定位不清晰,应尽快把企业推上前台。受计划经济的惯性推动,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走出管理企业、领导企业、包揽企业的圈子,由召开创新动员大会,规定多少创新项目,争取创新技改资金,到分配使用资金。没有真正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的创新意识得不到牢固树立,因而造成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的技术进步活动和产品升级换代还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的要求。

所以,应该尽快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还权于企业,建立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所有大中型企业都要积极辟建高新技术角或技术开发中心,研制开发主导产品,增加技术储备,搞好技术培训,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应用型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知识参与分配难落实,应尽快建立拴心留人机制。允许知识资本参与分配是十五大明确提出的,无可非议。但在企业的具体落实上有很多关系不好处理。经营者的年薪制正在探索,名目繁多的职称人员如何区分,高劳动强度的工人到底该如何拉开档次等,谈到这些问题时,一些企业老总连连摇头,“不好平衡”。这就难以使知识参与分配落到实处。科技人员还存在“制造航空母舰的不如卖鸡蛋的”的感觉,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根本谈不上企业生命的不竭源泉和企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对此,应充分认识到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全新的人才观念、长远的育才战略、真诚的聚才方式,营造良好的用才环境,不以“职称”找平衡,要以贡献论英雄,以效益搞分配,尽快形成培养人才、稳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市场前景、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为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企业创新环境不宽松,应尽快落实资金、减负等问题。一般老工业基地都存在设备老化、包袱沉重、资金短缺等问题,而且解决难度相当大。这就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三位一体的科技投入体系。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大开绿灯,继续提高科技投入比例,金融部门要放水养鱼,全面支持企业搞技术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扩大技术信贷规模;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筹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保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创新环境就是企业的发展环境,要用送孩子进起跑线的心情处理企业负担问题,既然承认了国有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计划经济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市场经济后又承担了改革的主要力量,就应该善待国有企业,理解其难处,对减员问题、企业办社会等问题就不要久拖不决,要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帮助。要搞好宏观调控,维护正常的经济和信用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让国企与私企、乡企、民企、外企在营销策略、税费收缴等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千方百计地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给下岗职工一个调整的空间,还企业一个安定的创新及发展环境。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引导、推动、影响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目前,我国有中小企业700多万个,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90%以上,从业人数达1亿多,占全部工业人数的3/4,工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而且还在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的作用不仅是数量大,而且就业的人数多,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无论在质量、规模和效益上,同现代企业的要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中小企业在我国有广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要健康地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创新的观念。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无论对企业或个人,不变就没有发展的机会,甚至生存都会成问题。环境变了,用不同的方法去适应,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环境变化了,我们有多种担心和顾虑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议论、发牢骚上,让等、靠、要占主导地位,就会错失良机。改变的原点是自身,当我们把自身当成变的对象时,很可能痛苦和惶恐,但一定要在改变自身上下工夫,这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只要坚定不移地把用户满意的产品送到用户手里,企业就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再好的技术变不成用户认同的产品,就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技术、这个企业都终将被市场淘汰。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产品,技术创新、产品增值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创新活动必须同市场需求、资金紧密结合。不能产生效益的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不是真正的创新活动。

(2)市场观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需求应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小企业的目标可以放眼世界,但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企业还缺少走向世界的实力,缺乏熟悉海外情况的经营人才,在当前的情况下,企业应根据不同领域的不同产品,以开拓国内市场为主,这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国内中小企业在熟悉国情方面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适合国情上找突破口,这是开发产品的一条捷径。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企业要把提高用户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有人预测,用户满意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营业额和利润就能成倍地增加。提高用户满意度不仅是做好售后服务,也包括适合用户需求及产品的设计。设计要求不是单一的性能指标,还包括使用方便,易于维修和管理,使产品傻瓜化。企业运行的好坏,是顾客决定的。顾客有选择的权力,是个性化及期望值很高的人群,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他们的期望值,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只有能赢得顾客的企业,才能生存。企业最大的失误就是投资失误,尤其在论证新项目时,一定要对市场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预测,绝不能饥不择食,情况不明决心大,这将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企业要严把立项关,开发的产品必须符合市场的需要,否则,不仅延误了时间,还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当前,企业要占领和扩大市场,就要比别人做得好、做得早,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并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全球性的。发达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而把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贸易也从单纯的货物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如旅游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有相当大的市场。如美国,服务业占到全国生产总值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36%,而中国只占30%,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中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只占13%,而美国却占70%,日本占60%,这说明我国的服务业市场有很大潜力。我国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虽然还很困难,但发展服务业这条路必须要走。

(3)竞争观念,风险意识。市场如战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而降价并不是竞争的唯一途径,竞相压价导致企业无利可图,很可能造成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不要看到赚钱的产品大家就去挤独木桥,企业一定要标新立异,尽量避开直接竞争。在培植新的增长点上下工夫。开辟新市场肯定有风险,探路者很可能成为后来者的铺路石,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该冒的风险还得冒。我们提倡一种宽容的说法,就是避开竞争、开辟新市场,塑造一种你赢我赢的企业文化,由“经济型企业”转变为“生命型企业”,避开企业发展衰退率最高的时间门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抓住机遇,积极进取

中小企业由于存在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少、市场信息反应慢等问题,所以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主动地变,高效率地变,要变在市场变化的前面,为此,中小企业就要:

(1)深化改革,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的需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出售等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经营,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的主体。从当前看,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不能把出售作为主要形式。需要出售的,要采取规范的形式,做细致的工作,注意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形成有利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机制。面向市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高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产品是企业的根,没有产品企业就不能生存,没有新产品企业就不能发展,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为国家创造财富。

(3)加强内部管理,增强竞争实力。企业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要特别重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说到底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强化人的约束力,而企业内部管理的好坏,关键在于人,在于管理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因此,加强管理,就要改革和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中小企业,一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较弱,一味追求技术超前和生产高、精、尖产品,显然对多数中小企业是不现实的。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困境之中,一方面这些企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中小企业盲目扩张,主要表现为投资决策上的理想主义,盲目涉足决策者并不熟悉的新领域,不科学地计算成本和利润。一个较长期维持一定规模,连年取得稳定利润的中小企业,比一个发展快垮得也快的企业要好得多。因此,克服中小企业盲目扩张,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国家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采取多种不同的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六、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高新管理技术

什么是高新管理技术?管理技术一般认为是实现某一管理目标所采用的专门方法与技巧。因此,高新管理技术初步可以概括为:针对知识资源无形性,使用价值的间接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征,并有利于实现集约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与技巧。

高新管理技术从水平角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侧重于“量”的变化,即现有管理技术经过改造、移植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如把现在提高计算机效率大显身手的“虚拟技术”,把自动控制推向更高层次的“模糊技术”

等纯科学技术的新理论,用于指导高新管理技术的设计。第二个层次侧重于“质”的变化,即对现有管理技术及所依据的理论的突破。如突破通常由专业技术人员“包打天下”的“交钥匙工程”模式,而以“教配钥匙技术”为宗旨的ATT管理技术(ApplicationTaskTeam)就是一个例证。由于管理技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另外其成效高低不仅在于自身的设计水平,而且与实施过程诸多因素紧密相关。所以,这两个层次只是相对的,并没有严格的、明确的界限,两者相辅相成。

根据我国企业正处于转换机制阶段,重在“集约经营”的要求,我们认为要抓重点,突出能够体现出:集群性、虚拟性、模糊性、适销性的管理技术研究。

(1)集群性:创新理论的先驱熊彼特在解释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时指出:

“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他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提高对技术创新集群性的认识,对提高管理技术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为技术在市场中定位提供了思想指导。如在波峰期间可借势,力争能在更新换代上有所突破;在波谷期可蓄势,重在发展投资小的新用途型产品,两者都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其次,提供了发展捷径。如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大力引进与国内各种产业关联度高、诱发进一步创新作用强的技术,既丰富创新源的供给,又促进创新技术的扩散,而形成集群效应。第三,有利于加速技术与市场相互推动的过程。技术集群把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有机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加速技术的积累过程,也有利于发展由于技术集群性而产生的集群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