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学得到:人际交往的艺术
18757800000029

第29章 宽恕是做人的美德(1)

人际交往中难免受到伤害,这时,我们最容易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仇恨,一种是宽恕。仇恨的情绪,使人一再地浸泡在痛苦的深渊里。如果仇恨的情绪持续地留在心里,可能会使生活逐渐失去秩序,行为越来越极端,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而宽恕就不同了。宽恕必须随被伤害的事实,经过从“怨怒伤痛”到“我认了”这样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

有 容 乃 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的话。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把它看成自己发展人脉的技巧之一。陈女士尽管人生经历坎坷不平,但她靠着坚强的性格和超人的才智,集作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于一身,被评为全美国7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她对“有容乃大”的自我注释是:不管什么是非都去计较的话,你一辈子就没有办法生活了。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许多事情,尤其是小事情,如果看开一些,自己的心胸就宽大。

宽容,不仅是一种社交的艺术,更是一种做人的度量和人格的伟大。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可见,以肚量襟怀比喻人的宽容,歌颂人的气度,中外尽然。

马琴利做美国总统时,特派某人为税务主任,但为许多政客所反对,他们派遣代表进谒总统,要求总统说出派那个人为税务主任的理由。为首的是国会议员,身材矮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恶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如果当时总统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马琴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温和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骂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他把任命理由解释清楚了。

不等马琴利总统解释完,那位议员已被他的大度折服了。他私下懊悔刚才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了,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并没有错。”

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绝非是那些胸襟狭窄、小肚鸡肠、谨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豁达大度者。

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作“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是豁达大度之人。

为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

传说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把大衣脱去。于是太阳用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使人脱下大衣;而北风使劲地吹,反而使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

太阳与北风打赌的故事展示了一个道理:对别人要像太阳那样,用温暖去感化他们,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温暖;如果一味地强逼压制,会使人感到极强的心理压力。

要做一个人人欢迎的人,就要有一个大的胸怀。人与人相处,总要有一方先打开胸襟,对他人要真心实意,不能做两面三刀的事。如果彼此间等待对方先有所表示,那么别指望会有互相理解、彼此合作的那一天了。

春秋时代,齐桓公取得的成就全赖宰相管仲的辅佐。但管仲曾因王位继承的问题与他作对,曾经刺杀齐桓公未成。因此齐桓公即位时,想惩罚管仲,后经鲍叔牙的劝说,“大王若想称霸天下,就得起用管仲”,而立管仲为相。管仲为报齐桓公的知遇之恩,在政治上大展才华,不但使齐国兵强国盛,更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天下。如果齐桓公对于曾经和自己敌对的人缺乏包容之心,又不肯接受鲍叔牙的忠言,或许就不会有日后的成就。正因为他能够包容管仲,任贤而不避仇,并将政治的实权交给管仲,这种开明的做法,为他带来了日后的大业。

美国有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议员康农,刚刚上任就有代表嘲笑他:“这位从伊利诺伊州来的先生,他的口袋里恐怕还有小麦吧!”这是在讽刺康农还没有摆脱农夫的气息。

康农并没有生气,而是从容不迫地答道:“我不仅口袋里有小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屑。我们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那里的小麦和草屑,却能生长出最好的禾苗来。”

当时与康农随行的人员要求康农去找那位议员理论,康农拒绝了,他说:“算了,何必与他争论。”

这个绝妙的回答,不但表明康农能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且显示了他博大的胸怀。

经常有人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衡量别人和自己有没有气量。一部分人斤斤计较,眼里容不下沙,肚里容不下气,甚至因气量小而闹出病来,他们明知自己气量小就强调自己不是宰相;一部分人则相反,本不是宰相却伪装做宰相,在许多主要问题上不作斗争,一团和气,破坏原则。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对没有宰相气量的人不能指望太高,明明没有气量却指望宽宏大量,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人们都应该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这样气量就会慢慢大起来。气量大,有涵养,能容人,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磨炼出来的。

为什么宰相的气量大,就是因为他们日理万机,管的事多,不大不行;再者,当了宰相,站得高望得远,原本以为是大事的,现在一看,算不上什么大事,也就不再计较。正因为是宰相,当然清楚“不忍不耐,不能做大”的道理,所以也就能约束自己,比以前更有气量,更能宽容了。

你的宽容是别人的渴望

一个有人脉的人,总是会宽恕别人。你是一个耿耿于怀,永远视别人为对手的人?还是一个宽容大度,化干戈为玉帛的人呢?

当别人不小心犯了错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我们的宽容。因为宽容能使对方的心理得到安慰,不会再为一些错事整天坐立不安,心情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阿忆经人介绍认识了洁,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就坠入了爱河。谁知洁得陇望蜀,不久又结识一位花花公子,由于对方甜言蜜语很会讨好女人,再加上家境超过阿忆,于是,洁便向阿忆提出分手。阿忆此时正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与幸福之中,听到这一消息后顿时如雷轰顶,一下子陷入冷酷的失恋痛苦之中。他异常苦闷,彻夜失眠。但阿忆是个理智的人,他很快就从痛苦中走了出来,把全部精力倾注在事业上。功夫不负苦心人,阿忆不久即小有成就。

正在此时,洁突然又找到阿忆,痛哭流涕地要求恢复关系。原来,在她与那位花花公子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很快发现此人品行不端,于是果断地与他断绝了来往。想起过去与阿忆相处的那些幸福时光,洁追悔莫及。经再三考虑之后,洁决定向阿忆说明一切,并恳求阿忆原谅她。

阿忆颇感犹豫,当时他身边不少朋友劝他不要和那种女孩子交友。有的甚至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活人有的是,天下有的是靓女子,“天涯何处无芳草”,大丈夫又何患无妻呢?可是阿忆是位重感情的人,他想起过去自己与洁相处的那段日子,洁身上的诸多优点是自己所赞赏的,尤其是洁在自己面前流下的悔过眼泪,表明她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这种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原谅啊!

这样想过之后,阿忆原谅了洁,重新接纳了她。两人很快便结婚了,事实证明,洁果然是一位贤内助,聪明贤惠,令阿忆周围的朋友羡慕不已。

多年后,阿忆谈起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人,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有时会误入泥沼,甚至出现不可饶恕的行为,但只要他的本质未变,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人,就应该接纳他、宽容他!”

富勒说:“不肯宽恕的人是最坏的人。”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位置。

一颗心能包容一个家庭,就能成为家长;能包容一个城市,就能成为市长;能包容一个国家,就能成为总统、领袖。世界上,凡是尊贵的人,被他人敬仰的人,都是从宽容中来!

心不能靠武力征服

甘地是20世纪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有权威的领导者,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主要领导人,人称“圣雄”。甘地不仅是出色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张对整个印度半岛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甘地的思想很特别,他的政治观念是建立在印度传统宗教思想基础之上的。英雄式的忍耐性,使甘地的“非暴力运动精神”注入到了每一个印度人的灵魂之中,从而使得英国殖民当局武力式的压迫在非暴力运动精神面前束手无策。

甘地是一个纯粹的精神运动领袖,无限的宽恕和无限的忍耐,始终贯穿在他发动的革命运动之中。在甘地的领导工作中,找不出任何一点以权谋私的痕迹。他总是以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来对待工作,并希望藉此号召信徒、感服敌人。甘地的心灵永远是仁慈、虔诚的,甘地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博大的,即使面对敌人也是如此。

在此略举一两件小事。

1907年,甘地因为所采取的非暴力抵抗运动遭到部分激进分子的抵制,同时,英国当局又用尽全部手段迫使他屈服。有一天,甘地在大街上被一群暴徒无情地攻击和毒打,这群人打到以为他断气了才离开。以后,甘地又被捕入狱、判刑后做了苦役。在那非常时期里,甘地仍然以他那无比的度量、最大的包容宽恕暂时的、永久的政敌,他继续为鞭打他的人奋斗,继续走自己既定的道路。

甘地曾经和泰戈尔在观念上产生了矛盾,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出现了微小的裂痕,可是甘地不想做任何文字、口头上的理论和辩解。当有人在他面前攻击泰戈尔时,甘地就想办法阻止他们说下去,并毫不客气地命令他们不要散布流言,破坏他和泰戈尔之间的交情。另外,他还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应该感谢泰戈尔。甘地就是依靠宽恕赢得了他的人民乃至敌人的信任和拥戴的。

宽恕是文明的责罚。只有在有权力责罚时而不责罚,才是宽恕;只有在有能力报复时而不报复,才是宽恕。做人做事应当拥有这种宽恕的德性。不具备邀请伤害自己的魔鬼吃樱桃的德性,是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就的。

不要放弃,要努力做到宽恕。

写过不少美妙幻想儿童故事的英国学者路易斯小时候常受凶恶的老师侮辱,心灵深受创伤。他几乎一生不能宽恕这位伤害过自己的老师,且又因为自己不能宽恕而感到困扰。然而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写信告诉朋友道:“两三星期前,我忽然醒悟,终于宽恕了那位使我童年极不愉快的老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想做到这一点,每次以为自己已经做到,却发觉还须再度努力一试。可是这次我觉得我的确做到了。”

仇恨的习惯是难以破除的。和其他许多坏习惯一样,我们通常要把它粉碎很多次,最后才能把它完全消灭。伤害愈深,心理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就愈长。可是久而久之,总会慢慢地把它消灭。

斯宾诺莎说:“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如果一个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做人要心胸开阔,对事要思想开明。世界上最能长存的东西能存在的日子也很有限,做人又何必拿这些小事当真呢?宽恕人家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

宽容和忍让开始痛苦,结果甜蜜

生活中有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忍让和宽容不是怯懦胆小,而是关怀体谅。

哲人说,宽容和忍让的痛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这话千真万确。

《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了宰相吕蒙正的故事。吕蒙正中进士后没几年就当上了参知政事,在当时相当于副宰相之职。有一天早晨上朝,听到有人隔帘指责他资历太浅不能居参政之职,吕蒙正装作没听见。随行的同僚要为他追查说此话的人,吕蒙正却说:“如果我知道这个人的姓名,我还会耿耿于怀,这有什么好处呢?再说,不追究此事,对我也没有什么损失。”正是因为有着这般的宽容大度,吕蒙正辅佐太宗完成了巩固宋初统治的大业,成为一代名相。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见即命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三尺巷形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