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学得到:人际交往的艺术
18757800000045

第45章 人际交往中的口才魅力(5)

因此,不要冷落任何人,即使他的言谈举止是多么令人生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想想自己被人冷落的滋味。要使别人觉得你的谈话洋溢着饱满的感情,因而很感兴趣,不是在坐“冷板凳”。

与人谈话十忌

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

忽略了使用概括的方法,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图。

注意力分散,使别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

连续发问,让人觉得你过分热心和要求太高,以至难以应付。

对待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使人感到你不愿为对方的困难助一臂之力。

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

避实就虚,含而不露,让人迷惑不懈。

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枝末节,使人厌倦,感到窘迫。

当别人对某话题兴趣不减之时,你却感到不耐烦,立即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观告佯称为是错误的和不适当的,使对方怀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礼貌中断对方谈话的技巧

与他人交谈时,随便中断对方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对于冗长的谈话,则可以依据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谈话的内容、时间、周围环境等等来判断是否应该让对方继续谈论下去。若不得不中断对方谈话,也要考虑在哪一个段落中断为好,同时也应照顾到对方,避免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直接以“好了,到此为止”这句话中断对方的谈话,但是,这句话仅限于用于对方的态度很强硬时。

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自己立即接口谈自己的看法。

以“现在没有时间了”、“我还有其他的工作”等等理由来中断对方的谈话。

以频频看表、打呵欠、伸懒腰,以及摆出一副表示自己已不感兴趣的神情,来使对方中止谈话。

预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一见面即向对方表明态度,“请你长话短说吧,我没什么时间。”甚至也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有急事”而中断对方的谈话。

言谈中“俘虏”对方的诀窍

言谈中俘虏对方,主要靠的是人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一)采用昵称

有一对新婚夫妇,婚礼上有人提出让他们介绍恋爱经过。女方说“有次我突然被他叫了声珠,从此无可救药,就这样把我俘虏过去了……。”话音刚落,引起人们的大笑。原来男方过去一直以姓名称呼她,突然称她的昵称,两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此难解难分。

谈恋爱是如此,其他场合也如此。比如,在高尔夫球场给球友以“杆弟”的昵称。在医院以“病友”称呼一块住院的病人。都可以拉近心理距离。

(二)强调责任

面对高高在上的对手,先强调其能力满足其自尊,就可轻易“俘虏”他。因为无论什么人,总希望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即使明知是奉承话,仍然欣喜接受。而且自视愈高的人,愈有这种倾向。

有位上司,他让他一位下属到偏远地区就职的技巧是这样的——他先把那个下属要去的营业处的状况说得一团糟,然后以无限信任的语气说:“如果长此下去,那个营业处非关

门不可,幸而现在有你,只要你能到那边,必能起死回生,使业务蒸蒸日上。”

原本被派驻偏远地区,任谁心情都不会愉快,但听了这么受重视的一番话,不仅不泄气,反而还打算好好干一番呢。

(三)笼络感情

明知提出对对方不利的条件,对方听了会不高兴,还得去试着把他“俘虏”过来,这是交涉场合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处理好这一难题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条是笼络感情。就是在开始谈话之前,尽量抢先一步把对方的情感“俘虏”。可在谈正题前说:“当然,我明知会挨骂,还是要说……”、“冒着你会不愉快的危险……”等等。

只要说上类似的话,对方肯定不会骂你,反而会觉得你憨得可爱,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对方“俘虏”过来了。

有意说错话

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

示错艺术有以下几种:

1.设置陷阱,借以反击

故意把话说错,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过去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这话被一个下人听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亲得到了痨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下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500拐杖。”“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理?论理你得喊我大爷!”

2.利用常人的错误

有些人喜欢利用常人的错误,以示错的方式寻开心。甲问:“那件事有消息了吗?”乙答:“查(杳)无音讯!”这个说“此人真是刮(恬)不知耻尸那个讲:“看来他心不在马 (焉)。”言变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说毕莞尔一笑。

3.相反相成,启发诱导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首先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示错:“看来梨枣都有毒。吃了会生灾招祸。”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都会感到此话不合情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确的含义。到了学生急欲求知的时刻,教师再揭开迷底:“这个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之书,使用来做雕板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4.抛砖引玉,打破僵局

示错做为一种交际手段,有时还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钱学森有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屏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钱老连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说错了。座中一个胆子大点儿的人说:“您讲错了吧?”这时钱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让你的语言富有哲理

日常交谈中,人们爱听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因为它给人凝练、深远的美,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而一个人的话题是否含有哲理,也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类型。

1.警策型

话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是这类哲理性语言的特点。例如:“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思想。

2.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

如爱默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等等。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3.忠告型

这类哲理性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

如: “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4.总结型

这类语言明显的特征是归纳经验,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辩论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炼的效果,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清代林则徐清正廉洁,生平不置家产。有人劝他要积些钱财,使子孙将来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这里,林则徐仅用了二十个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语言。

引用典故要恰当

论辩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人胜,妙趣横生的效果。

“典”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语、俗语、名言、格言等等。

1981年8月4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二十岁出头、蓄着胡须的小伙子走进江阴县法律顾问处。

“你需要什么帮助?”金律师问。

“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略带火气问。

小伙子是某厂青工,他报考电视大学的准考证被车间领导扣留了,要他把胡须剃掉再给他。小伙子坚持不剃,双方僵持着。

“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又问。

“不违法。”回答很明确。小伙子立即说:“那我可以控告他们!”

“不违法”,但你违返人情,违反国情!我国六七十岁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须,四五十岁的人还经常刮胡须,你年纪轻轻却留胡须,既不卫生,又不美观。这就叫违反人情。”

“为什么说我违反国情呢?”

“你是江阴人,应该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实,明末清初,清统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须留辫,否则格杀勿论。江阴人民发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的口号,于

是一场壮烈的抗清斗争开始了,全城血流成河。历史上有八十日戴发效忠、六万民众同心杀贼的记载。你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吗?在日冠占领上海期间他蓄须拒不登台,这些行动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请问,你留胡须也带有政治性吗?”

小伙子连忙说:“没有,没有!”

这位律师引用典故,使谈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引用的事例要适当,要与所说明的问题相反应,也就是说要“门当户对”,恰到好处,不要“拉郎配”。因为引用事例是为了说明问题,所以要十分注意选用事例既要广,又要不离中心主题。

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问题,不是为了点缀,更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卖弄学问,并不是用典越多越说明知识丰富。用典繁多而不说明问题,反而会使人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