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学得到:人际交往的艺术
18757800000006

第6章 30以后靠人脉赚钱(2)

奥巴马没有显赫的政治背景,他所依靠的力量大多来自多年来培养的“关系”,比如他竞选阵营的顶级顾问戴维·阿克塞尔罗德,就是他近20年的好友。1992年,奥巴马参与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竞选,与志愿者贝迪鲁·萨尔茨曼共事。萨尔茨曼对奥巴马印象深刻,牵线让奥巴马和戴维·阿克塞尔罗德会面,两人一见如故,阿氏被奥巴马引为知己,成为其“关系圈”中重要的人物。

奥巴马的另外一位政坛密友则是已被他宣布为未来白宫办公厅主任、曾为伊利诺伊州国会众议员的拉默·伊曼纽尔。比奥巴马大2岁的伊曼纽尔曾是前总统克林顿的助手,2002年当选众议员选举前是众议院民主党党团会议主席,是众议院第4号人物。

2002年,奥巴马决定竞选参议员。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民主党政治新星,是因为获得了总统候选人克里的赏识,受邀在2004年民主党大会上做主题演讲。正是在演讲中,奥巴马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走上全国政坛。

在长达22个月的竞选过程中,奥巴马对自己的定位把握得很小心,既要作为一个美国政坛的新面孔和局外人,又要为符合总统一职要求而展现出他的才识和勇气。令美国民众最受鼓舞的是,奥巴马并非让他们相信他带来了变革,而是相信他们自己能实现这种变革。

随着这种信任的逐渐加深,加入其“圈子”的政治和经济界人物越来越多,包括为其寻找副总统竞选搭档的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千金卡罗琳·肯尼迪和掌管美国最大对冲基金之一Citadel投资集团的亿万富翁肯·格里芬。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多年以来,奥巴马是怎样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关系圈”的:

奥巴马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学位后,前往芝加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内接受了一份收入非常低的社区工作——在南部贫民区发动人们参政,发出他们的声音。

据当时的同事说,奥巴马看上去年轻稚嫩,但作风踏实,相当有组织能力,就算有些人相处不来,他也能与他们共事,完成一项工作。他总是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所以不要在工作中掺杂感情色彩。

在芝加哥,奥巴马学会结盟的力量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遇到不喜欢的事情,他也会变得强硬和咄咄逼人,当然,也会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此外,在三年社区活动中,他也变得更加实用主义。他感到,这种努力尽管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但不能改变美国社会。因此,奥巴马决定从政,前往美国政治家摇篮的哈佛攻读法学硕士。

在哈佛法学院,奥巴马逐渐成为风云人物,并担任知名专业学术月刊《哈佛法学评论》的首位黑人主编。哈佛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给他带来的一个巨大益处是,他建立了一个以后派上大用场人际关系。在长达一年多的竞选活动中,奥巴马除了充分利用他的得力的竞选班子之外,他还始终依靠了一伙奥巴马在哈佛大学的同学和学友在幕后为他献计献策。这些人的人数很多,比较固定的近30人。可见,奥巴马不是一个唯我独尊,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注重从众人中,特别是从精英中吸取养分,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

从哈佛毕业后,他返回芝加哥,奥巴马目标明确,要谋求政治前途。他先从事社区基层工作,动员当地百姓注册选民,成功发展了数以万计的人。他的同事说,那时奥巴马非常直率,从不拐弯抹角,有什么话都放在桌面上讲。与此同时,奥巴马加入了一家拥有政治关系网的小型律师事务所,负责民权案件。此外,他还兼任芝加哥大学宪法学教授。

当时,奥巴马一家住在芝加哥大学附近一处种族混居的社区,周边生活着不少持有激进派政治观点的知识分子。在此期间,他也结识了不少民主党内有影响力的人和政治捐款者。在他们眼中,奥巴马具有全面的政治才能,喜欢与人交往,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且有卓越的能力建立同盟关系。

在芝加哥大学12年教书生涯中,在法学院开了3门课的奥巴马,还有时间参加了5次政治选举,包括三次伊利诺伊州议员和两次国会议员竞选。据《纽约时报》报道,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但奥巴马却极少参加。芝大法学院的哈钦森教授说:“我认为他跟谁关系都不好,除了同为宪法学教授的卡斯·松斯坦。”而松斯坦后来成为奥巴马竞选班子的顾问。

从奥巴马的经历来看,他一直都在培养自己的关系圈,积蓄力量。可能也正是因为他非常清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不惜花费大费周章,得以带着手机进入白宫。

根据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当上总统后,总统与外界的任何通讯来往都必须纳入国家档案局记录的范围。言下之意,总统在通讯方面没有自己的私生活。这给奥巴马出了一道难题。奥巴马在过去长达一年多的竞选活动中,他有个个人与外界、外围参谋、甚至他的基层支持者们保持着一种最直接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用他的黑莓手机发送短信。根据美国的法律,他就不得再使用黑莓手机。可是奥巴马说什么也不干,他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使得他可以在白宫继续使用他的黑莓手机与外界交往,他的理由是不要自己长期在总统的宝座上,使他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被人蒙在鼓里都不知道。

奥巴马当然不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取胜的,除去他的竞选团队,背后还有着成千上万的人帮他,这个有价值的人际网络给了他巨大的力量和帮助,帮助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么你呢,你利用和发展好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了吗?

穷人与富人的差别

下面是美研究机构刚颁布的《中国贫富标准线》,你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生活在哪个层次?

超级大富豪:年收入在5000万以上

大富豪:年收入在1000万—5000万

富豪:年收入在300万—1000万之间

富人:年收入在100万—300万之间

高产者:年收入在30万—100万之间

中产者:年收入在15万—30万之间

低产者:年收入在8万—15万之间

穷人:年收入在3万—8万之间

很穷的人:年收入在1万—3万之间

非常穷的穷人:年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

穷得没衣服穿的人:年收入在1000元—5000元之间

穷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穷人:年收入在100元—1000元之间

穷得几乎要死的穷人:年收入在30元—100元之间

死路一条的穷人:年收入在30元以下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穷人和富人的财富差别很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马克思指出,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劳动因素和非劳动因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财富分配形式体现的却不是价值创造关系,而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财富分配形式是有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决定了财富在人们手中的分配,财富分配的合理与否关键在于决定财富分配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制度。也就是说,财富分配是一个制度问题,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这样或许有人会悲观的得出结论:每个人的贫与富都是注定了的。其实马克思经济学所讲的社会财富的分配只是从宏观角度,历史的角度讲。从微观上讲,在社会环境和个人素质方面,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差别还是很大的,从这方面讲,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

在小说《热爱生命》里,杰克?伦敦写了一个迷途者的故事:

饥饿,疲劳,孤独,绝望,这个不幸的人独自在荒野挣扎,还有一匹和他同样饥饿、同样疲惫的老狼,一直跟着他,等着他倒下。然而最终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吃掉了狼。小说的结尾是,这个人终于回到船上,吃了很多,成了胖子,却还惶惶恐恐地储藏面包,以至于已经干瘪的面包塞满了船舱的各个角落,他仍然情不自禁地四处收集。

穷人的生存能力很强,他战胜艰难困苦的毅力确实令人感动,但他竭尽全力得到的,或许只是一堆干瘪的面包而已。

饿怕了的人常常抓住一块面包便不肯松手,即使已经吃饱,还是忍不住囤积,生怕重新回到饥饿的日子。人只有一双手,既然抓满了面包,便腾不出手来抓其他东西,结果再努力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穷人的眼光有限,往往就在于思维的局限。

穷人没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只能为柴米油盐操心,就难有大的作为;就不敢放弃手里这块面包,去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就进不了有钱人的圈子,就只能在穷人堆里混。他们喜欢走穷亲戚,穷人的圈子大多是穷人,也排斥与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出来的是也就是穷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谈论着打折商品,交流着节约技巧,虽然有利于训练生存能利,但你的眼界也就渐渐囿于这样的琐事,而将雄心壮志消磨掉了。身居底层,便很难高瞻远瞩,于是穷人总是错过机会,一生都在仰望别人,为别人的事业添砖加瓦。缺钱的后果不仅是影响到生计,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心计,影响到为人处世的方法,影响到人的整个前途。

经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穷人的朋友非常少,而富人的朋友却遍布天下。虽然古人说“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因为富人有了丰富的人脉资源,所以才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最喜欢交那种对自己有帮助,能提升自己各种能力的朋友。不纯粹放任自己仅以个人喜好交朋友。

人脉让穷人变成富人

穷人和富人只差两个字,那么穷人最缺少什么?是什么让穷人成不了富人?我们看一则故事:

法国一位年轻人很穷、很苦。后来,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跃身于法国50大富翁之列,成为一位年轻的媒体大亨。不幸的是,他因患上前列腺癌,1998年在医院去世。他去世后,法国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里,他说:我曾经是一位穷人,在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留下,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 而猜中我成为富人的秘诀,他将能得到我的祝贺,我留在银行私人保险箱内的100万法郎,将作为睿智地揭开贫穷之谜的人的奖金,也是我在天堂给予他的欢呼与掌声。

遗嘱刊出之后,有48561个人寄来了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当然是金钱了,有了钱,就不会再是穷人了。另有一部分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最缺少的是机会,穷人之穷是穷在背时上面。又有一部分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技能,一无所长所以才穷,有一技之长才能迅速致富。还有的人说,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是漂亮,是名牌衣服,是总统的职位等等。

在这位富翁逝世周年纪念日,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私人保险箱,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他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在所有答案中,只有一位年仅9岁的女孩猜对了。

谜底揭开之后,震动法国,并波及英美。一些新贵、富翁在就此话题谈论时,均毫不掩饰地承认:野心是永恒的“治穷”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穷人之所以穷,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也就是缺乏致富的野心。

穷人只要有成为富人的野心,他就不会固守穷人的思维,就不会甘心做一辈子的穷人,他会想出各种方法突破穷人的牢笼,而人脉是最好的突破口。

有很多才华横溢的穷人,如果能有“贵人”相帮,他们也可以一展宏图,跻身富人的行列。据统计,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结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与行业中的顶级人才成为朋友,从而帮助你的事业蒸蒸日上。人际关系是一个人通往财富、荣誉、成功之路的门票,只有拥有了这张门票,你的专业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人脉虽不是直接的财富,但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资产,一种潜在的财富。没有它,就很难聚敛财富。比如,你拥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还具有雄辩的口才,但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地促成一次商谈。但如果有一位关键人物协助你,为你开开金口,相信商谈成功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要期望一个人付出100%的能力去帮助你,你要善于结交更多的朋友,让他们在关键时刻付出1%的能力去帮助你。

人脉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存入越多,时间越长,兑现出来的利息就越多。所以就要提升销售业绩,获得快速晋升,如果有一位老板或者上司作为你的贵人,有他们的提携和帮助,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攀升到更高的位置。

因此,如果你想从一个穷人变成富人,那么你就要倾力打造自己的人脉网。

十几年前,张景还只是一个来自河南乡下的穷小子,那么他凭什么赢得了如此多的财富?现在他的生意如今已经做到了国外,有固定资产过千万,套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能有今天,靠的都是朋友的帮助”。的确,是人脉造就了他这个千万富翁。

大学毕业后,张景被朋友推荐去了一家珠宝公司任总经理,负责在上海筹建业务。工作期间,他认识了第一批上海朋友,其中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香港人。在这些香港朋友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上海香港商会,又经推荐当上了香港商会的副会长。利用这个平台,他认识了更多的在上海工作的香港成功人士。

后来,张景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投资房地产。由于当时上海的房地产已经开始火热起来,有时候即使排队都买不到房子。但在朋友的帮助下,张景通过一些朋友,不但很容易买到房子,而且还是打折的。几年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张景又陆续把手上房产变现,收益颇丰。

张景目前的资产已经超过八位数,朋友则有两三千个。他说,自己的事业得到朋友的帮助,才会这么顺利。“包括开公司,介绍推荐客户和业务等等,各种朋友都会照顾我,有什么生意会马上想到我。”张景非常善于积累人脉,为了认识更多的朋友,他随身都带着自己的名片。他说:“哪天要是出去没有带名片,我会浑身不自在,就像自己没有带钱出去一样。”

一些人之所以能从穷人转化成富人,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对人脉资源的投资,而一些人之所以一辈子都跳不出穷人的怪圈,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懂得积累人脉。所以,如果你想脱离穷人变成一个富人,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去编织自己的人脉网,并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它。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获得周围朋友的帮助,那么他的成功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要想赢得财运,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积累人脉,因为只有丰厚的人脉才会带来丰富的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