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学得到: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
18758200000005

第5章 学会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2)

你就算不能最后一个下班,也不要在所有人都还埋头工作时第一个离去。即便你的工作效率可能真的比别人部高,你也应该要帮助必须今晚要加班的人,问他有什么需要你帮忙的,就算你到头来什么都使不上力,你的心意也会让人感动。在此过程中,你一定要具有诚意。你要记住,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体的成功,工作是需要合作的。如果让团队里其他人成绩不佳,上司不会认为你的能力比其他人高强,反而会怀疑你干的少,而且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也就是缺乏责任感。

更糟的是如果你第一个离开办公室,第二天发现你昨天的工作犯了些错误,任何人都会想:你早早下班赶着去约会才对工作心不在焉。到时你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查理·琼斯提醒我们:“如果你对于自己的处境都无法感到高兴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就算换个处境你也照样不会快乐。换句话说,如果你现在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事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是自己的定位都无法感到高兴的话,那么就算获得你想要的事物,你还是—样不快乐。”

所以要想变得积极起来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在充满竞争的职场里,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工作中,谁能自始至终陪伴你,鼓励你,帮助你呢?不是老板,不是同事,不是下属,也不是朋友,他们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惟有你自己才能激励自己更好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所以奉劝年轻人,在工作时要神情专注,走路时要昂首挺胸,与人交谈时面带微笑……会让老板觉得你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愈是疲倦的时候,就愈穿得好、愈有精神,不要让人看出你的一丝倦容。如果是女性的话,不妨化个全妆,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总之,每天精神饱满地去迎接工作的挑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就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你的内心同时也会变化,变得越发有信心,你的价值也越发得到别人的认可。

●别让“自我设限”扼杀你的梦想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 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很多人的遭遇与此极为相似。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代,遭受外界(包括家庭)太多的批评、打击和挫折,于是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被“自我设限”压制封杀,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激励。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面貌。

这样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随波逐流。与生俱来的成功火种过早的熄灭。

成功是每一个人的梦。这个梦与生命同在,至死方休。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生来就有“做伟人”的欲望。“做伟人”其实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现。弗氏之后的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不论民族、文化、历史、家庭、性别和年龄,人天生就有爱受赞美、喜爱人尊重的强烈愿望和倾向。这是“人”的共性。因此,可以这么说,成功的渴求与生俱来——因为,成功是获得赞美与尊重最有效的途径。

正如美国的约翰·杜威所认为,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是“希望有重要性”。以至于有些罪犯自述,他之所以纵火、杀人,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亲眼目睹别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如同五雷轰顶,那是他最感满足之处。

追求成功是人类的本能。人为成功而来,也为成功而活。绝大多数人能坚韧不拔地走完人生历程,就是因为成功的渴望始终存在。把它称做信念也好,使命也好,责任也好,任务也好,总有期盼和牵挂,总有要完成的欲求。否则心有不甘,难以暝目。成功意味着富足、健康、幸福、快乐、力量……在人类社会里,这些东西总能获得最多的尊重和赞美。人人追求成功。普天之下,贫富贵贱,有谁会站出来说,我不想成功, 我不愿成功?!

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要解除“自我设限”,关键在自己。西谚说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你不愿成功,谁拿你也没办法;你自己不行动,上帝也帮不了你。成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蛋糕,数量有限,别人切了,你就没有了。不是那样,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关键是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与别人的成败毫无关系。只有自己想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

洛克菲勒曾对儿子说:“西恩,我记得我曾对你说过你在现在这种年龄,务必做好的事情就是想好10年之后从事什么工作,你对将来必须具有想像力。”

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环境,你要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你将来想成为什么人?无论是否有人对你说过“这是不可能的”,这对你来说并不重要;在你的生活中是否还有这样的人存在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点,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说法,那这个人就应该是你自己。

你绝不能认定你的生命已经“过去了”。因为,如果你不抓住自己的梦想,那就没有人会这样做了。扼杀你的梦想的还有另一个陷阱,这就是那种认为眼下还不能追求自己梦想的想法,也就是说现在还没到适当的时候。你要相信,根本不存在开始—件新事情的最佳时刻。每当你推迟开始做一件事悄时,你离它也就又远了一分。

●以你的方式来生活

有人想为自己的假期定一个电视计划、—个戏剧计划和一个旅游计划……他想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但是,如果速度比方向更重要的时候,不是很可笑吗?一边争分夺秒,一边却在大把大把地挥霍着岁月,甚至正在埋葬自己的梦想,这种做法难道不危险吗”这是因为他对于自己想要前进的方向考虑得太少的缘故。因为他不相信自己明天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做着与昨天和今天完全不同的事情。

我们的梦想和目标足以成为一种磁石,吸引万物和所有的人,使我们能逐渐将它变成现实。的确,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类似的经验。

但是仅仅偶尔做—做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自自己的目标纳入自己的思想中。我们必须不断地想着自己的目标,相信它能实现。这里有一个简单的窍门:我们想像着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光在思想上实现了它,并从感情上去享用它。

每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梦想上的时候,我们就在现有的起点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每一次的想像都会加深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的必然性,这种确信会转化为促成成果的实际行动。自信也会在此过程中得以加强,从而激励我们去寻找可行的方式和机会。

吉尔贝特·卡普兰在25岁的时候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杂志。他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工作的入,在15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的杂志办成了发行量巨大的知名杂志之—。他几乎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可是在他40岁的时候.他突然出售了自己的企业,出什么事了?

有一天,他听了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乐曲深深地吸引了他,唤醒了他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东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应该重新演绎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他觉得缺了点什么,他听到的演奏不符合马勒的原意。

他出售了自己的企业,决定要成为一个指挥家。所有的专业人士都一致认为他的做法是一次希望渺茫的冒险。因为卡普兰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做过指挥,也根本不会演奏任何乐器。一个甚至连乐谱郡读不慌的经理——40岁——当指挥,这简直可笑极了。可是,这些批评意见动摇不了卡普兰的决心,他甚至将目标定得更高了:他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演绎马勒的作品。

然后他就开始学习,他向最优秀的指挥家求教。他请了老师,不断地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只过了两年,他的梦想就成为了现实,1996年,吉尔贝特·卡普兰就演奏了美国最成功的古典作品集,在同一年里。他作为一名受人仰慕的指挥家出席了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开幕式。

诺曼·文森持·皮尔一针见血地说:“大多数人不愿意相信他们本身具备着所有可以让梦想成真的素质。因此,他们试着满足于那些与他们不相配的东西。”本杰明·迪斯雷里也说过:“对于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甚至不惜拿生命去冒险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摧毁他们的意志。”

为什么有的人能让别人为自己工作而另一些人却甘愿为别人卖力呢?区别就在于我们追求自己梦想的程度。当两个人相遇的时候,通常那个作出了真正的决策,并竭尽全力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人总是能最终影响另一个人,而且或多或少地让他跟随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将梦想抓得越紧,我们就会越坚强,连上天都似乎在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帮助那些目标明确的人。

生命中没有比实现自己的梦想更让人满足的了。从另一方面说,世界上也没有比背叛并最终放弃自己的梦想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

聪明的年轻人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停下来问自己:“我是在体验我的梦想,还是在畏惧不前?”他们知道,他们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可以创造自己梦想中的未来。他们为自己规划与自己匹配的生活蓝图,他们懂得,过去以及现在都不等同于未来。即使手中握有的始终是同样的画笔,我们也能每时每刻描绘出一幅新的画港。但丁说过:“熊熊烈火是从微弱的火苗中产生的。”

你要以你的方式来生活。就像弗兰克·西纳特拉在歌中唱到的那样:“更多、甚至更多的,是我以自己的方式来行事。”西纳特拉先生是这样生活的,也是这样辞世的。因此,美国总统在他的葬礼上说道;“他以自己的方式而行事。”

我们有这样的选择:要么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要么我们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梦想。一位母亲在临死前对她的儿子说;“答应我:成为一个伟人。”亚伯拉罕·林肯向母亲作了保证。成功者懂得:人的一生太短暂,不能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