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领导课
18765000000008

第8章 Part2 修炼篇(2)

诸葛亮在写给他的外甥的一封信中说过,“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意思是说,做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志气,如果意志不坚强,心胸不开阔,整天忙于身边的生活琐事,受个人感情的支配和束缚,长期在庸俗的气氛中过日子,那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了。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就是人们立下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下的决心。

古往今来,没见过无志向之人是可用之人,当然无志向之人也永远不会成就大事,更谈不上有人供他驱使了。“扶不起的阿斗”最要命的在于没有志向,那谁还去扶他呢?志存高远是成大事的根本,只有有志向的人才可能海纳百川,才可能为英雄豪杰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从理性的角度讲,也只有志存高远的人,才可能使投奔者“飞黄腾达”。志存高远表现在外的,是他所描绘出的“宏伟蓝图”或者现代管理理论所讲的“愿景”。

以志向作为吸引人才根据的现代版当属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熟悉马云的人都知道,当年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马云借了员工的钱,然后用借来的钱为员工发工资——那么,凭什么他的团队成员还是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呢?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在于:马云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编制了一个美丽的梦想,也就是所谓的宏伟蓝图——成为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好的公司!阿里巴巴能做到今天的成就,很大因素上不是员工对他马云不离不弃,而是对这个诱人的梦想不离不弃罢了。

立志,就是设计自己的一生:有什么样的理想,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在生活的起跑线上,选择什么目标,树立什么志向,确实关系着他的前途命运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只有那些立志高远、奋斗不息的人,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跑到人生的终点。

为了崇高目标所从事的工作,就是高尚的事业。大自然的长期发展铸造了人类,同时也形成了志气这个激流汹涌的内在世界。高昂志气,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大志,就等于有了灵魂。因此一个领导者必须有远见,必须向前看。领导者关于未来方向的看法建立在控制着人们的个人价值观和思想的基础之上。一种远见并不是一系列的目标,而是一系列的雄心壮志,它们一度被藏在心底,现在要使它们发挥出来,创造一种巨大的内在的推动力,使人们朝着某个方面去工作。

年轻人志向高远,立大志,干大事,精神固然可嘉,但只有高远志向的指导,如果不能够谨慎行事,一样会走向误区。只有谦虚谨慎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工作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养成做大事所需要的那种严密周到的作风。不重视工作中的细节,没有做小事成功的经历,很难获得做大事的机会。即使有了做大事的机会,没有做小事的经验,也未必知道从何处着手。因为做事的技巧和方法,都是在平时做小事的时候培养和建立的。

一个励志故事这样说,有人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工人在做什么,一个说在砌砖,一个说在建一幢大厦,另一个说:“我在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20年后,第一个说话的那个工人成了一名熟练的建筑工,第二个成了建筑师,最后一个则成了一个城市的管理者。

孔子说:“君子要言语谨慎,而工作要勤劳敏捷。”志当高远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当谨慎更是难上加难。如一口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潭死水,有无风来,它都不起波澜。可有一天,我们渴了,站在那掬水来喝,才惊异地发现:这古井竟是那么深不可测,掬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澈,而那井水的味道,又是如此的甘洌。

所谓志当高远,事当谨慎。作为一个领导者,没有高远的志向就无法树立崇高的目标,不能谨慎处事就无法让下属信服,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易经·谦卦》中说:“谦虚可以亨通,开始或许不顺利,但由于谦逊,必然得到支持,最后能够成功。”谦虚是天地的道理,领导为人谦虚,众人就会服从指挥。所以《尚书》中有“谦受益,满招损”的说法。聪明睿智的人,必须遵守愚昧的原则;功盖天下的人,必须遵守让步的原则;勇武盖世的人,必须遵守怯懦的原则;富甲天下的人,必须遵守谦虚的原则。领导者因为自己无上的地位和金钱傲视别人,是无法获得追随者的。自高自大的人,领导者用恭敬来制约他;自尊自爱的人,领导者用礼仪来对待他;自矜自夸的人,领导者用荣誉来阻挡他。这样,天下人才将尽为领导者所用。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离他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生道路上走向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孜孜不倦。

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铭记。对于领导者更是如此。领导者对待工作要谦虚,学习他人的长处,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而发展自己的才能,才会有更高的权威。反之,领导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只能阻碍自己的发展,失去自身的权威与员工的支持。

当一个领导者一下子调到新的单位担任领导时,所见到的都是陌生的脸孔,这时绝对不可全凭私见,对他们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这样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印象。另一方面,在尚未到达新工作单位时,这些员工可能对新领导已有相当多的情报。

“这次新调来的科长,听说是位充满干劲的人。”

“听说是不喝酒、不抽烟,像木头般的人。”

诸如此类的事情,下属可能已经调查得一清二楚,然后睁大眼睛等着看领导者的表现。这时,大可不必在乎别人的评论,因为这只会徒增工作上的困扰而已。要将自己当作一张白纸,一切从头开始。“我对各位还很陌生,不仅不了解诸位,对新工作也一无所知。同样地,诸位对我大概也很陌生,但不管如何,既然今后大家都要在同一单位工作,希望大家能和我共同合作,好好努力吧!”要用这样的态度开始才可以。

因此,即使有看不顺眼之处,也不要说:“这件事要这么做才对”或“我以前的地方不是这样的”,才不致引起员工的反感。当秉着新鲜的心情来开始此项任务,即使对新单位业务己有十足的信心,也要谦虚为怀地对部属说:“我初来乍到,一切都很生疏,盼诸位能多多指教。”新单位的一切信条、规定、制度、方针……也都要从头仔细学习。

当然,在当征求部属之意见时,第一次的询问,部属可能会非常乐意回答,但重复第二次时则会显出不耐烦,因此,发问时当注意聆听。

即使被当做傻瓜也无妨,遇有疑难即追根究底,甚至冒着被背后嘲笑的可能也在所不惜。毕竟,这要比因不敢问而真正变成一无所知的傻瓜要好得多了。

因此,即使别人仅多出那么一点长处,也足以做老师,古时候有所谓“一字之师”,便是这种精神的发挥。换句话说,任何人都可以为师。

做一个领导者,首先要了解这个道理,要不断地学习对自己有益的事物。即使是每天例行的阅报,也要试着从其中得到一些知识或启发,以免枉费阅报的意义。

同样地,在日常管理中,每一位下属都可以找出他们的长处,谦虚地向他们学习,尽管他们是下属。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不是一开始即具备非凡的能力,而是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从学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领导才能。所谓“成功是经验的累积”便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古往今来,对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大都是谦虚谨慎的人。谦虚谨慎,可以使人不断进取,建功立业;也可以使人于功成业就之时,防骄戒奢。

■谦逊是自信与高尚的融合

在现代人看来,谦逊似乎已经变成领导者的一种缺点,很多人认为它会妨碍领导者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而实际上,谦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它是自信与高尚的融合。它以“我们”为中心,而不是以“我”为中心,它只是暂时地舍弃注意力和荣誉。一个谦逊的人能无声地、持续地创造惊人业绩,因为他着眼的是比个人一时得失更远大的事业。

富兰克林在自己的回忆录里陈述说,“我定了一条原则,避免与别人在情绪上发生直接冲突,避免说绝对的话。我不用那些代表绝对的词和表达方法,比如肯定、毋庸置疑等。取而代之的是我感觉、我理解、我想。当别人做出我认为错误的断言,我不会幸灾乐祸地马上反驳,而是对他说,在某种情况或环境下,他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这种作风让我尝到了甜头,我参与的谈话都变得很愉快。我以谦逊的态度提出的意见让人很容易接受;当我错了的时候,很少受到嘲笑;当我碰巧对了的时候,很容易让别人放弃错误的立场来支持我。最初我强迫自己运用这种方式,后来发现这很容易坚持,到最后就变成了习惯。也许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没有人听我说过武断的话。”没有人能全知全能,这是我们需要合作的原因。作为一个领导者,无论是否有能力和天赋,必须把你才智与谦逊结合起来。

再者,一个领导者手上的权利往往使其具有比平常人更大的人性弱点——不能正确听取别人对你的意见。虽然也很乐意让下属多提意见,但是,当意见真提出来的时候,可能会不以为然,也可能会心里不高兴。多数情况下,领导者会假装有兴趣,点头听着,然而,绝不会因为别人的建议有任何行动。古罗马元老院议员在演讲时,有专门的仆人站在他身后,对他不断耳语“记住,你是凡人。”同样,现代的领导者也需要经常告诫自己,或时常有人提醒你。

谦逊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因此,领导者的话语要以缓和的语气开始,这表示要创造一个中立的、可靠的气氛,让大家放弃对立情绪。虽然语气和缓,但是话语要直接、清晰,并尽量从别人的话题切人。要进行友好的探讨,不要针锋相对,不要炫耀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以下是一些缓和语气的句子,正确地使用它将使领导者受益匪浅。

一、陈述自己的优势时,要强调外在因素以冲淡优越

倘若作为领导的你被派去单独办事,别人去没办成,而你却一下子办妥了。这时,你若开口闭口“我怎么怎么”,只能显出你比别人高一筹,聪明能干,而招致妒忌。如果你说,“我能办妥这件事,是因为我卖力肯干”,就容易让人觉得你处于优位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会妒忌你的能干。

但如果这么说:“我能办妥这件事,一方面是因为前面的同志去过了,打了基础,另一方面多亏了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这就将办妥事的功劳归于“我”以外的外在因素“前面的同志”和“群众”中去了,从而使人产生“还没忘了我的苦劳,我要是有群众的大力帮助也能办妥”这样的借以自慰的想法,心理上得到了暂时的平衡。“我”在无形中便被淡化了。

二、言及自己的优势时,应谦和有礼以淡化优越

人处于优位自是可喜可贺的事。加上别人一提起一奉承,更是容易陶醉而喜形于色,这会无形中加强别人的妒忌。所以,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应谦和有礼、虚心,这样,不仅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妒忌,而且能博得对你的敬佩。

“小李毕业1年多就提了业务厂长,真了不起,大有前途呀!祝贺你啊!”在外单位工作的朋友小张十分钦佩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老兄你过奖了。主要是我们这儿水土好,领导和同事们抬举我。”小李见同1年大学毕业的小王在办公室里,便压抑着内心的欣喜,谦虚地回答。小王虽然也妒忌小李的提拔,但见他这么谦虚,也就笑盈盈地主动招呼小李的朋友小张:“来玩吗?请坐啊!”

不难想象,小李此时如果说什么“凭我的水平和能力早可以提拔了”之类的话,那么小王肯定心里不平衡了,进而与小李不难以相处才怪。

三、不宜在优越者的同事、朋友面前特意夸奖优秀者

显然,谁都希望处于优位而得到他人的夸奖,但事实上总会有悬殊的差别。当同事、朋友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其中有人处于优位,别人若不提及,有时还不觉得。一旦有人提起,其他人听了就不好受,难免会妒火中烧。所以,作为不会对此妒忌的旁人,一定不要在优越者的同事、朋友面前特意夸奖优秀者。

某单位宣传部干事小张在较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理论文章。团委小高在工会宣传干事小王面前羡慕地夸奖道:“小张真不错,最近又有一篇文章在某某刊物上发表了!”小王顿时敛住笑容,酸溜溜地说:“他有那么多闲工夫,发两篇文章有什么了不得了?哼!”小高见状,自知失言,让小王觉得挂不住脸了,只好尴尬地点头笑了笑,走出工会办公室。这里,小高就是犯了大忌:在可能产生嫉妒的敏感区偏偏又增添了引发妒忌的“发酵剂”。

四、突出自身的劣势,故意示弱以淡化优越

如同“中和反应”一样,一个人身上的劣势往往能淡化其优势,给人以“平平常常”的印象。当你处于优位时,注意突出自己的劣势,就会减轻妒忌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一种“他也和我一样无能”的心理平衡感觉,从而淡化乃至免却对你的嫉妒。

五、不要当众说“我们怎么怎么”,而给人以“厚此薄彼”之嫌

在众人面前谈某群体中的某人时,若说“我们很要好”、“我俩情同手足”、“我和你们单位的某某交情很深”之类的话,对方很容易产生“你厚他薄我”的冷落感。因为这种复数关系的称谓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对方会觉得被你称为“我们”中的人员是优位的而滋生不满。

六、强调获得优位的“艰苦历程”以淡化竞争

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很少被人妒忌的,如果我们处于优位确实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得到的,那么不妨将此“艰苦历程”诉诸他人,加以强调以引人同情,减少妒嫉。

比如,在邻居、同事还未买电脑的时候,你却先买了。为了免受“红眼”,可以这么说:“我买这台电脑可不容易。你们知道我节衣缩食积攒了多少年吗?整整6年啊!辛苦啊!我们夫妻俩都是低工资,一毛钱一毛钱地攒,连场电影都舍不得看,太难了!”

听了这些话,对方就很难产生妒忌之心。相反,或许还会报以钦佩的赞叹和由衷的同情。

谦逊不是退让,也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的迂回,是一种自信的谦虚。谦逊者用高尚的品质感化他人,融化不必要的矛盾和竞争。

■人品是金,“德”是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