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8771000000064

第64章 关注孩子的教育(3)

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止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可少给些,时间间隔可短些,随着年龄增大,一次可给得稍多些,时间间隔也可长些,如每星期或每十天给一次。其次,家长要过问孩子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每次给钱时,可让孩子说说上次的零花钱用在哪里。用得不当,应予批评,甚至暂停“援助”。有些家长要孩子记帐,过几天查一次帐,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该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尽可能不用。总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的“守财奴”性格。

(三)要经常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故事和道理

让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历史上的陶侃(东晋时大官)由于受他母亲良好的教导,一生勤勉俭朴,连造木船剩下的碎块木屑都收藏好,备以后用,这一美谈流传至今。

(四)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使用学习用品要节约,一张纸写错了字,擦掉还可以用;生活上也要讲节约,衣服破了个洞,补好了还可以穿,人离去灯要熄灭,等等。

(五)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

比如可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将破皮鞋当柴烧。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六)要培养孩子理财投资意识

新加坡的青少年在这方面受到的教育是首屈一指的。“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始终牢固不变。由于社会、学校合力引导孩子学会花钱、学会节俭,他们都很会存钱。

另外,也要经常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不要和同学攀比吃穿用,要和同学比学习,比表现;启发孩子从生活较差的同学身上学习勤劳简朴的精神;让孩子同电视里看到的困难家庭的苦孩子比较,帮助孩子树立“知足感”;给孩子讲一些自己小时候生活艰难的故事,等等。

★8.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儿子却偏要穿名牌服装

问题困扰

我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收入有限,我的儿子却特别爱穿名牌,衣服、鞋子,都要名牌产品。给他买吧,我又力不从心,不给他买吧,儿子又吵闹不休。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分析解答

在如今各大城市的商场里,名牌服装已占据了大部分柜台。名牌,在带给人们感观上的享受同时,也展示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

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整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不可能(也无必要)男女老少人人都穿名牌,价格昂贵的名牌服装,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大款”才敢问津,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一些青少年,尤其是儿童也将目光倾注在名牌服装上,这种行为是不健康的心理导致的。因为儿童和少年的审美情趣还不成熟,他们对名牌盲目崇尚,却并不理解名牌的价值所在,而是一些不正确的消费心理在起作用。

经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少年和儿童崇尚名牌服装,主要有两种心态:

一是穿名牌显身价。名牌服装不仅在审美情趣上要高出普通服装,在价格上更要高出普通服装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许多孩子都把穿名牌服装看作显示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审美水平的标准,似乎只有穿上了名牌,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这种攀比心理既分散学习精力又使父母负担过重.有些孩子为了买上耐克、康威等名牌运动装,采取“闹”的方式向父母伸手,父母也只好“缴械投降”,乖乖地掏出钱来。

二是从众心理作用。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并不是从一开始设计出来就成为名牌的,而是经过人们多年的使用之后得到认可,才在公众中树立起一种稳定的信誉和牢固的地位。儿童们看到某些成年人穿名牌,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便产生了想穿名牌的念头。

对于迷恋穿名牌的儿童,家长不要轻易“投降”。有的儿童,由于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又哭又闹,甚至以不吃饭、不学习相威胁。家长们在又气又恨、又怜又爱的心情下常常会“投降”。这种妥协的教育方式只能助长孩子的高消费心理,使他们得寸进尺。因此,家长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向孩子屈服。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家中的经济状况。许多儿童从小生活在优裕的条件下,不知父母辛劳之苦,更不知道家中每月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余额多少,对于父母每天要付出的劳动更是不了解。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参观一下,让他们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劳动所得来之不易。家长还可以让儿童记录家中收支情况,使孩子了解家中的消费水平。

此外,教孩子选购衣服时要适合自己的身份、身材特征,同时还要符合自己的购买力。

★9.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怎么也戒不掉

问题困扰

一位先生来信说,他有一个9岁的儿子,自从家里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特“乖”,出门比原来明显减少。起初他十分高兴,为培养儿子的“电脑特长”还给儿子购买了许多学习软件,希望对他学习有所帮助,但一个学期下来,儿子的成绩反倒下降了许多。他心中疑团顿起,严厉责问下,儿子这才“嘟哝”出原因———玩电脑游戏上瘾,怎么也戒不掉了。

分析解答

作为21世纪的重要工具,电脑在大大激发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正如这位先生的儿子迷恋游戏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业一样。

同时,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的青少年抢劫、自杀事件也时见报端,网络"吃人"的悲剧屡次重演,一方面,说明禁止青少年打网络游戏的规定在一些地方形同虚设,为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及时给孩子"打心灵疫苗",预防孩子的某种"情绪"滋生蔓延为"疾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青少年之所以迷恋网络游戏无外乎两个原因,首先,我们的社会是鼓励强者的社会,而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都有好奇、好胜以及对英雄的崇拜心理,通过操纵游戏可以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快感。其次,激烈的竞争使青少年内心都有压抑的一面,而通过玩游戏可以得到宣泄和释放。

临床心理医生认为,长时间玩电脑游戏,一方面可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引发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震颤、视力下降等症状;另一方面,孩子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异,可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导致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食欲下降、行为异常以及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警惕“电脑游戏依赖症”的发生,尤其要当心这种游戏“病毒”“登录”孩子的心理,破坏孩子原有的、正常的学习秩序。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未成年人这个群体。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从善如流",如果缺少了正确引导,青少年这种获取知识、满足欲望的心理就很可能导致网络成瘾,甚至误入歧途。

然而,现在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没有了解孩子内心深处有什么想法,对于孩子的行为异常没有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克服,任其错误的想法长期发展。

家长首先应知道电脑并非“有百利无一害”,游戏是把“双刃剑”,要注意孩子因自控力差而沉溺其中,必要时,应想办法用其他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制作航模飞机、打球等。

其次应耐心劝说孩子正确对待电脑游戏,不要被游戏程序弄得废寝忘食。家长在干预方式上切忌粗暴、简单化,避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应结合实例讲道理,晓之以利弊。

第三,应限制使用电脑的时间,尽可能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加强同父母、老师及同学的情感交流。最后,父母应该制定奖惩规则,例如,做完作业后才能玩游戏,每次半小时。当孩子遵守规则时,给予表扬;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则给予批评,甚至取消他玩游戏的权利。

所以家长要做的,还是要端正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孩子、走进孩子,走进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心里上的距离。只要走到孩子心里去,说话才管用,所以要有耐心和持久性。另外要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万一小孩得了“电脑游戏依赖症”不必惊慌,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减少上机时间,逐步走出依赖的阴影,或到心理科咨询,以寻求帮助。

★10.儿子竟然偷我的钱,真让我震惊

问题困扰

我的儿子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近我发现他最近经常偷拿我钱包里的钱,一开始是几毛几块的零钱,我也没有在意,现在竟然几十快钱的拿,还花的非常快。我曾问他钱都买什么东西了,他吱吱唔唔不说,后来才发现出去打游戏!我也向学校反映过,老师说学校可以加强在校内的管理,但是校外却不好管。无奈之下,我只好和妻子轮流每天悄悄“跟踪”儿子上学,一旦发现儿子去了网吧玩游戏,就把儿子拉出来送到学校。我也知道这样做治标不治本,可是,有那么多家网吧,每天都有很多未成年人沉溺在网络游戏中,儿子又小,经不住诱惑,我又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分析解答

孩子出现的这种不良行为,是目前中小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据调查,有此行为的孩子占14.1%,在学校里也曾多次接待过前来咨询的孩子家长,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不良行为,常见有以下原因:

(一)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需要:有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的要求,孩子需要买学习用品,不能及时向家长要钱,而拿家中的钱。

(二)有的孩子看到小朋友吃零食,自己想吃而向父母要求,父母没有满足其要求,而拿家中的钱。

(三)有的孩子是因看见其他兄弟姐妹有零花钱,而自己没有,而拿家中的钱。

(四)有的孩子是因与兄弟姐妹有意见,而拿他们的钱。

(五)有的孩子是因在学校里没有与他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为了让小伙伴与他在一起玩,而拿家中的钱买食品、玩具等,送给小伙伴。

(六)有的孩子在学校里遇到品行不良的同学,向其索取钱,回家后又不敢向父母说,而拿家中的钱。

(七)有的孩子存在品行问题,在外有坏的伙伴引诱,而拿家中的钱。

一般而言,出现孩子偷拿家里的钱这种情况后,父母首先应分析孩子是偶尔拿钱还是经常拿钱、是否还存在其他不良行为。如果孩子偶尔拿家中的钱时,父母发现后应及时给予教育,讲清利害关系,鼓励孩子改正,如孩子能及时改正,应给予表扬或奖励。父母平时应注意孩子的交友情况,不要让孩子与品德不良的孩子交友,以免习得不良行为。父母应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合理要求应及时满足。父母平时应注意孩子花钱情况,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如果孩子经常拿家中的钱,父母应将钱放好,不要让孩子拿到。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父母的首先应该想,他平常是否有固定的零用钱?通常都是怎样获得的?他如何支配自己的零用钱?他日常的生活、学习是什么样的状况?他偷钱准备用在何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详细了解的。

首先,父母有责任满足孩子的日常需要。多数家长可能因为教育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原因,往往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陈述,让孩子能够轻松、自然地说明自己的需要。

其次,父母在发现问题时的情绪控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家长应首先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要明白一点,孩子“偷钱”的不当行为只是他一生中所犯的众多的错误中的一个,不要马上与“道德”、“品质”、“孩子将来会怎么怎么样”这样的想法联系起来。不能把自己的一些观念、忧虑与恐惧全部加在这件事上。

其实,孩子拿家里的钱只是孩子所犯的一个普通的错误,他只是还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家长千万要注意管好家里的钱,为孩子营造一个纯净的家庭小环境。同时,要联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和艰苦朴素良好品质的培养,所谓道德大厦,由一砖一瓦、一柱一石垒成。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大厦的建构。处理得不好,孩子就很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物质财富的攫取者。处理得好,他则可以正视金钱,善待物质财富。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使孩子明确金钱来之不易。

(二)培养孩子具有独立支配消费的能力

(三)引导孩子有计划、明智地消费

(四)父母以身示范,引领孩子参与父母的消费过程

由此可见,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有很多原因的。针对孩子的情况,作为父母的不必过分焦虑紧张,既然已经了解儿子偷拿钱的原因和动机,还是应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当然,现在孩子迷恋打游戏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作为家长切不可一顿暴打企图挽救,还是应该用平和的手段对待,比如限制玩的时间,陪孩子共同探讨等等。

此外,父母应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应一致,要有正确的“家规”和“家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如以上方法不奏效,可找心理医师,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