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一生
1877200000014

第14章 做人细节决定人脉兴衰(5)

三是要让老板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并且要记住:自己千万不能抢“镜头”。

四是要根据需要提前打好腹稿,从从容容地赞美。

藏巧装傻,明哲保身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赞人“愚不可及”的话,翻译过来大意是:“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做出一副愚笨的样子。他的那种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他的那种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傻”比学“智”更难。

做人切忌恃才傲物,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藏巧守拙才是长远之计,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尤其要懂得这一点。

才能出众不是大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因为过于显山露水,会增大智慧的副作用,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后果。

西汉的张良,字子房,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智慧过人,屡出奇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请张良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推辞不受,最后被封为留侯。

对于张良的谦逊,很多人颇为不解。跟随张良多年的一位心腹一次忍不住对张良说:“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时,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这样销声匿迹,岂不太可惜了吗?请大人三思。”

张良说:“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择啊。”

张良的心腹闻言一怔,茫然无语。张良低声说:“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秦王,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的虚名。时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谋略当是无用之物了,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退应时,方为智者啊。”

张良从不对外人袒露心声,好友探望他,他从不议论时事。一次,吕后因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派人求张良帮忙,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出了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一直崇敬这四个人,待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大惊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丰,不得不放弃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回绝说:“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转奏皇后,此事千万不要再提了。”

吕后听了使者的回报,感叹良久,她对自己的妹妹说:“张良不居功是小,弃智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谋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测,非我等可以窥伺得了的。”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生钦敬,她派人对张良说:“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闻你为修炼仙术,竟致绝食,何须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

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大臣或杀或贬,却唯独对张良关爱有加。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刻意隐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选择。这其中自有智者对智慧的独特认识,但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智慧的副作用心存忌惮。智慧会引人注目,但如果在引人注目之后不能为人效劳,就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所以,智者都懂得隐藏智慧,保全自身。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他们的结局大多不妙。

该“狡猾”时绝不犯糊涂

一个有才华的人,既要学会装傻,做到不露锋芒、暗中进取,又要学会把握时机,该聪明的时候便要果断出击,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伟业。人生如戏,演绎着幻化无穷的偶然事件,稍有懈怠就会有闪失,因此必须学会在“傻笨”与“聪明”之间找到最好的界线。

楚庄王继位时很年轻,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一上来就烧“三把火”,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这时的楚庄王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把他看成糊涂无能的昏君。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十分着急,许多人进宫劝谏楚庄王要节制淫乐,以国事为重。可楚庄王完全不予理睬,甚至下了“胆敢劝谏者死”的命令,果然没有人再敢冒死进谏。

大夫伍举知道直谏毫无用处,便给楚庄王讲了个故事:“远方的高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们猜不透,实在不知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完这段话,明白伍举是在说自己,可他却故意装出一副失望的神情说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嘛!”

之后楚庄王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几乎不成体统。一位叫苏从的官员再也看不下去了,径直闯进宫对楚庄王说:“大王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国破身亡之祸啊!”楚庄王大怒,喝道:“你没有听到不准上谏的命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苏从昂着头说:“如果臣死能让大王振作起来,能让楚国强盛起来,那臣心甘情愿。”

楚庄王凝视着苏从,突然激动地说:“对了!这就是我要等的社稷栋梁之材。”接着立即呵退了舞姬妃子,与苏从促膝长谈。

第二天,庄王召集百官,任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罢免了一批只知逢迎的庸才,采取了许多强国富民的措施,楚国自此走向富强,楚庄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狡猾”的生存与成功之道。在时机尚未成熟、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装一回“傻”,才不会被别人小心提防,才能在暗处谋划全局。然而“装傻”又不是消极的明哲保身,而是为日后的大有作为奠定基础。在别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充实自己,当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之际,这些“装傻”的智人便会果断出击,而且一击即中,这时候,他们便不再需要“傻”的外壳来做掩护了。

该装傻时便装傻,该聪明时绝不含糊,那么成功便离你不远了。

小细节 好人生

有人认为,分享老板的隐私和秘密可以加深彼此间的友谊,事实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既然是稳私和秘密,就都是不希望被别人知道的,更何况是被下属知道,这么一来老板的威信和地位都会受损,老板自然不希望了解他隐私的下属留在他身边,更别提重用。

也许有的老板一时高兴,会把自己的秘密、稳私当做可炫耀的事迹宣扬一番,但之后一定会后悔,补救的办法只有:“消弭大患!”请你卷铺盖走路或调你到别的部门。所以遇到知道“内情”这种情形,就得假装糊涂或找个话题支开,或找个理由避开。如果你无意中听到了这些隐私,那也最好“闭紧嘴巴”,不要泄露分毫。

小细节 好人生

薪酬一直是老板与员工之间最敏感的话题。作为员工的你,对薪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是精明还是糊涂?这需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1.如果老板在某日提出要给你加薪时,这就说明你在公司是个有才干和地位的人,老板非常器重你。千万不要直截了当地和老板讨论加薪的幅度问题。

2.不要加入任何小组、个人或机构发起的争取某种利益的签名活动,除非这项活动是由老板亲自发起的,并且是对大家有益的。在遇到对公司的意见或对加薪幅度不满的书面建议时,尽量回避,低调处理。

3.如果你有幸遇到一位人情味十足的老板,那么你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加薪机会,不过你一定要对老板了如指掌,否则的话,不要轻举妄动。

遇事要多琢磨三分钟

古人说:“三思而后行。”只有事前经过反复思考和斟酌,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养成这样一种工作习惯,处理事情才会更有把握。

一个人在工作中如果遇到事情即不假思索就去做,很容易给人留下一种鲁莽的感觉,而如果他能在遇事时多考虑,不但会给人留下成熟稳重的印象,而且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事一定要深思熟虑。尤其是在做重要且没有把握的事情的时候,成败常常取决于你是否谨慎地思考和权衡过。

曾国藩带湘军攻打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他有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这个人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汉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他的子弟兵,怕对自己形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作用下,清廷对曾国藩的态度经常是用你办事而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廷的疑虑。

忽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转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慈禧太后面前推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大权,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肃顺为人刚愎自用,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才气也有脾气。他又想起慈禧太后,这个女人现在虽没有什么动静,但绝非常人,以他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慈禧太后心志极高,且权力欲强,又极有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

慈禧太后会同肃顺合得来吗?思前想后,曾国藩没有写这封信。

后来,肃顺被慈禧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唯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三思而后行”救了曾国藩一条命。

世上的事情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有一分谨慎就有一分收获,有一分疏忽就有一分丢失。十分谨慎就完全成功,完全疏忽就会彻底失败。

许多人在办事时,开始比较谨慎,过不了多久,就松懈下来了;有的人对大事、难事比较谨慎,对小事、容易事就疏忽。生活中不是常常有因忽略小事而酿成大祸的惨痛教训吗?到了困难的事情面前一筹莫展,还不是在容易事前疏忽大意造成的吗?如果不想失败,就要十分谨慎。

聪明人都喜欢行险招,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美国前参议员加利·赫特的事例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赫特曾被《纽约时报》誉为“当代美国政界最有智慧的人之一”。1987年初,他竞选民主党候选人,胜算极大。当时有传言说他有婚外情,于是他傲慢地向新闻记者挑战:“跟踪我吧!”那些记者真的去跟踪他了。结果发现他和当时著名的模特儿莱斯在一起。一张小报刊出了赫特在游艇“胡闹”号上把莱斯抱在怀里的照片后,赫特想成为总统的美梦随即破碎了。这是他做事不顾及后果的结果。

可见,做事不计后果,最终会吃苦果。一个真正的聪明人要想不犯这样的错误,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任何刚开始创业的青年人,都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就是在下决心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多发问,注意整理自己的思路,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决定。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在处理难题的实际情况中往往会收到奇效。

所以我们说,无论所做的决定重大与否,一定要在此之前给自己以思考的时间,多对自己发问。

小细节 好人生

你在谈自己的失意事前请三思而后行,必须看准时机和对象。

1.只能对好朋友说。好朋友知道你的情形,你的坚强、软弱,优点、缺点他都知道,跟这种朋友说才能“确保安全”,甚至倒在他怀里、肩上大哭一场也无妨。至于初见面的人、普通朋友,一句也不可说。

2.只能在得意时说。失意时谈失意事,别人会认为你是弱者;得意时谈失意事,别人会认为你是勇者,并由衷地从心里涌出对你的“敬意”,而你由失意而得意的历程,他们甚至还会当成励志的教材,这又比一辈子平顺得意的人“神气”多了。

肯反思的人永不倒

自省就是反省自己。一般来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本身的思维,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犯错。这样做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

我到底有多少力量?

我能干多少事?

我该干什么?

我的缺点在哪里?

我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

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新约圣经》里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对基督怀有敌意的巴里赛派人,有一天将一个犯有奸淫罪的女人带到基督面前,故意为难他,看他如何处置这件事。如果依教规处以她死刑,则基督便会因残酷之名被人攻讦,反之,则违反了摩西的戒律。基督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对大家说:“你们中间谁是无罪的,谁就可以拿石头打她。”

喧哗的群众顿时鸦雀无声。基督回头告诉那个女人:“我不定你的罪,去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要责罚别人的时候,先反省自己可曾犯错。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有迷才有悟,过去的“迷”,正好是今日“悟”的契机。因此经常反省、检视自己,可以避免偏离正道。

我们常说“成功源于自我分析”“失败是成功之母”“检讨是成功之父”。都是在说明一件事,自我反省、自我分析、自我检讨与成功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人生允许出现错误,但不能允许同样的错误犯第二次,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总是充满着错误,那么他的结局就无法正确。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错在哪里。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是一个自我反省的人、自我分析的人。但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会拿出时间进行反省。在我们繁忙的日程表上往往会忽略这一成功秘诀的重要部分。

在一天结束时,一定要花些时间审视一下在这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到什么地方去了,遇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等等。沉思一下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希望再做什么和希望不做什么。一定要尽可能生动而形象地记住那些相关的事件。记住情景,记住声音,记住谈话内容,记住经历。

理想的反省时间是在一段重要时期结束之后,如周末、月末、年末。在周末用几个小时去思索一下过去7天中出现的事情。月末要用一天的时间去思索过去一个月中出现的事情。年终要用一周的时间去审视、思索、反省一年中遇到的每一件事。

自我反省越勤越有利。假如你一年反省一次,那么你一年才知道优缺点,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假如你一个月反省一次,那么你一年就有了12次反省机会。假如你一周反省一次,你一年就有52次反省机会。假如你一天反省一次,那么你一年就有365次反省机会。反省的次数越多,犯错的机会就越少。

在生活中,不断做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章 刚柔相济,中庸做人的细节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之至。通俗地讲,中庸做人之道就是主张为人处世要奉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准则,要在取舍之间寻求一种适中的微妙境界。人生的路唯有透彻地领悟中庸做人的哲学,才能刚柔相济,处处和谐圆融。

积极面对不公平的环境

上帝究竟是不是公平的?很多人往往会为这个问题感到苦恼。他们埋怨着生活对自己的不公,慨叹着自己生不逢时,一生就在怨天尤人中蹉跎而过。

其实,不管生活对你是否公正,你都要面对它,不管生活给你的是什么,你都有权利突破它,你不能控制生活,但是你可以和它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