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一生
1877200000018

第18章 做事细节决定命运沉浮(1)

§§§第一章 谈吐自如,人见人爱的说话细节

会说话让你人见人爱,倍添光彩,工作中平步青云,得到领导的关爱、下属的敬爱,生活中得到家人的疼爱、朋友的喜爱,顺风顺水,好运连连。不会说话的人,在不断伤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被孤立,处处受限。所以,掌握说话的关键细节至关重要,这能让你在工作和社交中应付自如,脱颖而出。

交流是双向的,不要光顾自己说

在生活中许多人常犯这样的毛病,一旦打开话匣子,就难以止住。其实,这种人往往得不偿失。因为他们自己付出的太多,话说得多了,既费精力,又给他人传递了太多的信息,还有可能伤害他人;另外,他们无法从他人身上吸取更多的东西,当然问题不在于别人太吝啬,而是他不给别人机会。看来,那些说个不停者确实该改改自己的毛病了,否则会吃更多的亏。

尤其是说服别人时,为了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我们总是费尽口舌。让对方尽情地说话才对!他对自己的问题了解得比我们多,所以向他提出问题吧,让他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话,你也许很想打断他。但不要那样做,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争着要说的时候,他不会理你。因此,你要耐心地听,以一种开阔的心胸,诚恳地鼓励他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也不能只是听对方的谈话,自己偶尔也要跟着说几句,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对方说:“我对钓鱼很感兴趣。”这时你如果能这样说:“我没钓过鱼,但钓鱼一定很有意思吧!”或是:“您能把钓到的鱼亲手做成菜吗?”这样对话就可以顺着自己的问话展开,谈话也就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可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人们的交谈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交谈时说者和听者双方互相配合才能使谈话进行下去。按照说者和听者互换位置的规则,交谈才能够平稳地进行下去。这种规则好像交通规则一样,即使没有警察指挥,大家也都会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否则会造成交通堵塞。交谈的规则虽然没有交通规则那样明显,但也是应严格遵守的。

交流是双向的,在听完对方的谈话后,自己也要说一些话题。比如可以这样说:“我有一个亲戚,他是个钓鱼迷……”这样就使自己变成说者,对方变成听者。这样不断互换位置的谈话就好像投接球的练习一样,是交流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小细节 好人生

提问是交流中的有效方式。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

1.选择型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表明双方并不在乎如何选择。例如,你和朋友一起去酒吧,你不知他的喜好,便问:“咱们要燕京啤酒,还是青岛啤酒?”

2.协商型提问。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你可以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例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先把意图讲清,随后问一句:“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3.限制型提问。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法,也就是给所提的问题限制一个范围。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拒绝回答的可能。例如,香港一般茶室客人喝可可时,都喜欢放个鸡蛋。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有好多客人就回答说不要,但是如果侍者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对方的选择范围就小了,提问者就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

多用“我们”这个词

新婚宴尔,新娘对新郎说:“从此以后,就不能说‘你的’、‘我的’,要说‘我们的’。”新郎点头称是。一会儿,新娘问新郎:“亲爱的,我们今天去哪儿啊?”新郎说:“去我表姐家。”新娘就不乐意了,纠正说:“是去我们表姐家。”新郎去洗手间,很久了还不出来。新娘问:“亲爱的,你在里面干吗呢?”新郎答道:“我在刮我们的胡子。”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可是它体现了一个问题,即“我们”这个词可以造成彼此间的共同意识,拉近双方的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有名的实验,就是选编了三个小团体,并且分派三人饰演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三位领导人,然后对这三个团体进行意识调查。结果,民主型领导人所带领的这个团体表现出了强烈的同伴意识。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这个团体中的成员大都使用“我们”一词来说话。

经常听演讲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演讲者说“我这么想”不如说“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更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很近。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种情形是“卷入效果”。

小孩子在玩耍时,经常会说“这是我的东西”或“我要这样做”,这种说法是由于小孩子的自我显示欲的直接表现所造成的。有时在成人世界里,也会出现如此说法,而这种人不仅无法令对方有好印象,而且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受阻,甚至在自己所属的团体中形成被孤立的局面。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而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六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小细节 好人生

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我们在说话时参考:

1.尽量用“我们”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这样说话时应用“我们”开头。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时,以平缓的语调讲。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扬扬,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者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别人的伤疤揭不得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弱点、缺点或污点,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既是最坚强的,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当一个人觉得他自尊受到伤害,将要颜面扫地时,他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他会死要面子,死“扛”到底。因此,在交谈时,必须注意不能揭他人的伤疤。

老任身材高大、眉目清秀,美中不足的是中年微秃。虽然这纯属白玉微瑕,老任却深以为憾。如果有人戏说他“怒发难冲冠”,他准会茶饭不思,三天三夜难以入睡。即使在他面前无意中说“这盏灯怎么突然不亮了”或“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等话,这位平素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也会愤然变色,有时竟怒目圆睁,拂袖而去,弄得说话者莫名其妙,十分尴尬。

这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阿Q惯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于怀之事。别人欺他骂他打他,他都善于控制自己,心理很快会得到平衡,唯独忌讳别人说他“癞”,因为他头皮上确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癞疮疤。只要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一个“癞”字,或发出近于“赖”的音,或提到“光”“亮”“灯”“烛”等字眼,他都会“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口讷的便骂,力小的便打”。

其实,不仅老任和阿Q如此,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当过长工、后来揭竿而起并终于称王的陈胜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庄稼汉出身。有几位患难弟兄在陈胜面前不知趣地提起他的一些往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如果多注意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凡是弱点、缺点、污点,一切不如别人之处都可能成为忌讳之物。

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

1.丑陋之点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到跟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谢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等。这种完全正常的心理应该得到人们充分的理解。

有生理缺陷的人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再被别人拿来取乐,就会给他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样很容易激怒他们。比如有的人很胖,有的人很瘦,有的人很高,有的人又很矮,也有的人长得很丑,等等。这些本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别人不提也罢,但是如果以讥讽的口气当众指出,就会使人感到难堪,产生不满。

2.失意之处

人生在世,人们总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事业不顺利,或职称评不上,诸如此类的失意之处暂时忘却倒也轻松,有人有意无意提起就使人心灰意懒、沮丧不已。万事如意、踌躇满志之人则多以昔日的失意为忌讳,生怕传播开去,有失脸面。

小赵是个热心肠的人,不管是朋友、同事或邻居,谁要是有个三灾四难的,他总是跑在前面,帮人家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从不计较得失,深受大家好评。但小赵有个缺点,就是爱打老婆。

有一天,邻居夫妇俩因家庭琐事引发了一场战争,丈夫把妻子打得大哭大叫的,惊动了小赵。小赵虽然打自己的老婆,但他却看不惯别人打老婆。他进屋劝解,让他们夫妻有事好好商量,别采取这种过激的方式。

谁知,他刚说了两句,邻居的那个男人就让他走开别管,并说:“你自己都管不了自己,还管我们的闲事呀!”这句话一下子触到了小赵的短处,他的脸当场变得通红,要不是在人家屋里,他非揍那个男人不可,他忍了忍就回自己家了。事后,邻居的男人认识到那天说的话不妥,上门向小赵道歉,小赵表面上原谅了他,但对那句话一直耿耿于怀。从此,那个邻居家无论有什么事小赵都不插手了。

3.痛悔之事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一旦认识到错误便会痛悔至极,以后一想起自己曾犯过的错误就自觉脸上无光。犯过品质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者更是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有芒刺在背、无地自容之感。

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难免犯错误,只要改了就好。有些错误一旦改正了,成了历史,当事人就不愿意提及这不光彩的一页,更不希望有人拿它当话柄,到处去说。如果有人拿这些问题做文章,就等于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就有损人家的名誉,这也是对方不能容忍的。

有一位青年工人,小时候不懂事,曾犯过错误被劳教一年,从此他接受了教训。参加工作后,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多次受到表扬,后来当上了车间的一个组长。可是有人不服气、不服管。有一次,工人小许在工作中私自外出,被他发现,便提出批评。小许不服气,揭人家的短说:“你是多大个官呀?还想管我?一个劳教释放犯,哼!”要是说别的他也许并不急,可是揭过去疮疤他就急了,火气十足地说:“你再说一遍!”“我就说,劳教释放犯!”没等他说完,组长的拳头就打了上去。

揭别人家的伤疤,触及人家的短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己对人都是不利的,我们在与人说话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小细节 好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在同事之间的闲聊调侃中,哪怕感情再好,也不要去揭别人的短,把别人的隐私公布于众,更不能拿来当做笑料。

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需“点到即止”,一般都会顾全双方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使他人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还是那种方法: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有许多人,他们之所以被人认为谈话拙笨,就是因为他们只注意谈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也许别人会感觉非常讨厌。如果你去引导别人,开始谈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关于他的成就、他擅长的运动等,如果对方是一位母亲,你不妨跟她谈谈她的孩子,这就会使人家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即使你的话不多,你的谈话也将被人认为是成功的。

小李是位作者,他曾经与某出版社的主编多次进行出书条件的交涉,虽然试着想找出双方都能满意的条件,但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大概在交涉了七八次后的某一天,由于长时间的商谈,双方都感到疲倦,于是换了场所,到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内。

主编是一个爱好打保龄球的人,而小李也喜欢这个运动,所以坐下来时,小李先开口说道:“上个礼拜天,我到保龄球馆打球,可是手风很不顺,没什么战绩。”

话一说完,他便观察对方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主编兴致勃勃地问:“怎么?你也喜欢打保龄球吗?”

“我虽然不擅长,却很热爱这种休闲活动,常常去打。”

“哈哈!其实我也蛮喜欢这玩意儿的,几天不摸球就手痒痒。”

“战绩如何?”

“最高分是258。”

“啊!这已达到专业水准了。”

一谈到感兴趣的话题,主编情绪就越来越高,不知不觉中与小李约定下次一同去打球,还说了一句话:“这个约定和出版的条件无关,完全是两码事啊。”但几天后,双方便签订了合同,而且大致是按照小李所希望的条件订立的。

可见,人们对于自己的小事,比任何重大的事都要关心。他对于自己刮脸的刀片钝了不能刮胡须的事,比对某处飞机失事的事件还要关心。他自己的脚趾肿痛,比南美洲发生的大地震更重要。他听你谈他的得意事件,比听你谈历史上的一切伟大人物的事迹更为高兴。

凡是拜访过西奥多·罗斯福的人,无不对他广博的知识感到惊奇。无论对一个牧童、纽约政客,还是一位外交家,罗斯福都知道同他谈些什么。那么罗斯福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无论什么时候,罗斯福每接见一位来访者,他都会在这之前的一个晚上了解这一客人感兴趣的东西,以便找到令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前耶鲁大学教授费尔普曾有过如下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