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大全集
18774000000033

第33章 中卷(12)

大多数上司都会希望自己的下属充满活力与冲劲,而不会希望下属暮气沉沉,像机器人一样。而执行上司的决策,也并不表示你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下属,更不代表着你将失去工作中的活力。但你应该知道,表现在工作上的活力与冲劲,一定要符合上司的理想与要求。否则上司反而会认为你不够成熟,做事不经大脑,自然也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了。

动什么也不能动领导的权威感。如果一个上司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有人不听话了,那么他就会像得了歇斯底里症一样变化无常,这也不能说不正常。办公室是一个团体,作为领导,一定有其管理原则和经营目的。下属的责任,就是要在这一管理原则下,让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这样才能协助上司完成经营目标。如果下属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自认为揣测到了上意,那么即使做对了,也会使上司感觉不爽的。

所以,在现代职场中,作为一个下属,如果希望获得上司的欣赏,学会尊重上司的决定是第一要诀。不管你职位多高,你都不能忘记一点:你的工作是协助上司完成经营决策,而不是制定决策。因此,上司的决定,即使不尽如你意,甚至和你的意见完全相悖时,你也得低头服从,这才是职场上真正的“测深揣情”。

【处世活用】

如何看清人的本质

春秋时期,楚国的太子建因为在众王子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不幸失败,终被其他王子取而代之。为了防止建东山再起,他日前来寻仇,新任太子便秘密派人将建杀死在郑国,建的家人也死的死、逃的逃。只有建的儿子胜,为了防止新太子斩草除根,便跑到吴国隐居起来,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态度,让人觉得他已经淡泊名利,没有丝毫野心。

楚国的令尹子西对胜有一定的了解,认为胜还是个值得一用的人才,于是便想将他召回来为国效力。大臣沈子高听说事此,便前去劝阻子西。沈子高见了子西,问道:“听说您想要召回胜,有这回事吗?”子西说:“是啊。”沈子高又问:“那您准备怎么用他呢?”子西又答道:“我听说胜这个人为人耿直刚强,而且我也曾经和他接触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他是个人才,一定可以为国效力。”沈子高连忙阻止道:“不行啊!我听说胜这个人心胸狭窄,为人狡诈,其父亲是被废黜后秘密谋杀的,他自己又是那样一个性格孤傲急躁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父亲被杀的宿怨的。现在是他没有报仇的机会,以后一旦得了机会,他肯定会报仇的。”子西却坚持说:“不会的,杀胜的父亲的人现在已经不再世了,他还怎么报仇?”沈子高继续劝说道:“虽然现在造成胜的旧怨的人已不在人世了,但是,如果他回来后不能得到宠爱与重用,他内心必然会不舒服,从而使他愤怒的情绪更加激烈;如果他得到了宠爱与重用,他就会贪得无厌,寻机报仇;而一旦我们国内出了什么事情,他一定不会老老实实呆在边境,而会趁着内乱,伺机寻衅闹事。”即使说到这份上,子西仍不以为然。沈子高最后说道:“我听人说,国家将要灭亡,必然会用小人。而现在赏识小人的,不就是您吗?再说,人谁没有灾病呢?智者不过是能早日将它除掉罢了。胜的父亲被杀的宿怨,是国家的一大隐患。如今我们本该是关上城门,防止他回来报仇。而像您这样公然把他召回,这不是引狼入室吗?我看您离死期也没有多长时间了。”

子西听了此话很不高兴,认为沈子高这是危言耸听,污蔑好人,难道自己连人都看不清吗?他越想越觉得沈子高是无病呻吟,于是,毅然把胜接回了国,对他赞赏有佳,并且让他掌管了与吴国接壤的边防军队,还封他为白公。胜当时对子西感激涕零,跪下来发誓要一生效忠于子西,一定会为子西鞠躬尽瘁的。说得子西心里暖洋洋的,禁不住两眼湿润,赶紧把胜搀扶起来,还赐给他很多牛羊、珠宝之类的封赏。

白公胜自从控制了边防军队后,就加紧操练,使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子西看着胜为自己这样卖命,就更加地欢喜,不断地给他奖赏。后来,胜带领自己的部队打败了吴国军队,子西大喜,胜借机要求回到都城向楚王敬献战利品。楚王同意了,还为他准备了盛大的庆功宴。胜就趁着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部队发动了叛乱,并在朝堂上亲手杀死了子西和楚王,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这些全被沈子高言中了,子西可谓是自食恶果!

看一个人不能简简单单地凭其外表,而应深入分析他的性格,看到他的内心。外表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假相,只有内心深处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我们要学会“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交友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貌取人。子西坚决要胜回国就是因为他只看到了胜外表的刚强耿直,而没有看到沈子高所看到的胜的心胸狭窄、为人狡猾等。本来胜的父亲被杀,他心中就充满了怨恨,只不过不表现出来罢了。对于这样一个心胸狭窄、处心积虑的人来说,一定不会忘记杀父之仇,一定会伺机报复的。子西要胜回国,明显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看事物要看其本质,有时本质的东西是不容易被发掘出来的,但是,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观察、善于揣度分析的心,你就一定能透过重重迷雾而直达本质。

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时期,太尉杨彪之子杨修,是位远近闻名的才子。他博学能文,反应机智,聪颖过人,曾在曹操的丞相府担任主簿一职。

不过,也正是因为杨修出身名门,又精通诗文,所以不免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喜好斗智逞才。他很善于揣度曹操的心思。有一次,曹操命人修造了一所花园,竣工之后,他去视察,觉得不错,只是临走时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杨修对园人说:“‘门’里添一‘活’字,就是‘阔’,丞相是嫌花园门太宽了。”众人听了都觉有理,于是便把门改窄了一些,果然等曹操再次来参观时,发现这一改动后,连声称好。

又有一次,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酥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便放在了案头。杨修进来后看见了,竟拿勺匙,同大家分着吃了。曹操问起为什么这样做,杨修答道:“盒子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么能够违反丞相的命令呢?”曹操听了,表面上呵呵大笑,实际上心里却对他的这种自以为是与诡辩有些反感。

曹操怕遭暗杀,常常吩咐左右侍从:“我经常在梦中杀人。我睡着时,你们千万莫靠近我。”某次,他午睡时被子掉在地下了,一个近侍忙走近前拾起来给他盖上,不料曹操跳起来一剑杀了那个近侍,又上床去睡。半晌,他起床后,假装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近侍?”左右如实回答。他放声痛哭,命人厚葬。

大家也都以为曹操真的是在做梦时杀人,杨修却在下葬时指着那个冤死鬼叹气道:“丞相并没有做梦,你才在梦里头哩!”曹操知道了,对他更加忌讳。

曹操想考验曹丕、曹植的才干,下令他们都各自出城门,暗中却命人吩咐门吏不准放行。曹丕先到,门吏阻挡,他只得退回。曹植便问杨修怎么办,杨修说:“君奉王命出城,如果有人阻挡,就可以抗王命为由杀了他!”曹植依言到了城门,门吏又上前阻栏。曹植大声叱责道:“我奉了魏王之命出城门,谁敢阻挡?”便拔剑杀了门吏。

曹操听了认为曹植果断、有才干,想立他为世子。但亲近曹丕的人却告诉曹操:“这都是杨修教的!”曹操非常恼怒,有被愚弄的感觉。从此,他连带着也不喜欢曹植了,更恨杨修。

后来曹操与蜀军在褒、斜一界作战,因马超坚守,久攻不下,曹操收兵于斜谷界口驻扎。他进退两难,但又不愿就这样轻易退兵。一天晚上,庖官给他送来了鸡汤,他正喝着时,部将夏侯渊走进帐来,询问当晚夜间巡逻的口令。曹操看着碗里的鸡骨头,随口说道:“鸡肋!鸡肋!”

(42 曹操)

杨修听了,便回去吩咐随行的军土各人收拾行装,准备回去。夏侯渊便问原因,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食之无味,扔了又可惜。如今我军前进不能取胜,后退怕人耻笑,滞留此地无用,不如早点回去。主公也不想在此恋战了,我想明天他就会下令班师,所以早做准备,免得临时慌乱。”

正好曹操睡不着,到各营巡察,见大家都在准备行装,便问夏侯渊何故。夏侯渊如实回禀:“杨主簿已先猜知大王想回去的心意。”曹操把杨修叫来询问,杨以鸡肋之意答对。曹操听了无明火起,说道:“你怎么敢胡乱造谣扰我军心!”便喝令刀斧手将他推出斩首。杨修死时才34岁。

杨修之死,果真是由于犯了军法吗?显然不是。他千不该、万不该的就是在该糊涂时却锋芒毕露。人生在世,善于揣度,明察世事,洞悉人心,的确可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避开人生道路上的暗礁险滩,使你走得更加稳健。然而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看透别人而不想自己被别人看透,这是一种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分情况而揣度、刺探别人的秘密是一种侵犯行为,一旦对方察觉,轻者引起反感,重则招至灾祸:“杀人灭口”的举动正是这种情形的极端表现。曹操杀杨修,哪里是因为他动摇军心,实在是恐于他太善于“测深揣情”,屡犯其心中最隐秘的禁区。

也许,在这个身边隐藏着各种秘密的世界上,做到心中明察秋毫,脸上却似乎浑然不觉,才是真正的智者,才算“揣”到了为人处世的大道。

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大侦探福尔摩斯的故事,早已闻名遐迩,广为流传,脍炙人口。那些形形色色、离奇古怪的复杂案件,一经福尔摩斯的侦察分析,蛛丝马迹即刻显现出其非凡意义,很快就真相大白了。在作家柯南·道尔的笔下,福尔摩斯完全是一位学识渊博、观察力非凡、善于揣度人心尤其是罪犯心理的神奇侦探。

话说有一次,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表。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和造型上,不能发现一丝别的有价值的线索。而福尔摩斯仅仅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看到了表壳背面的两个字母、四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再经过缜密的分析推理,便得出如下令人叹服的结论:那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四个数字是伦敦的当铺的当票号码,表明怀表的主人常常沦落至穷困潦倒的境地;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把钥匙插进孔去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福尔摩斯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并没有顾及这只怀表的新旧程度和价值,而是紧紧抓住那些与案件有本质联系的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而收获颇多。

(43 福尔摩斯半身像)

其实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看就行了,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在这当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这个渠道进入人脑的。因此,也可以把“观察”理解为“观看”与“考察”。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同一块怀表,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比华生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了那些不大明显、然而却是本质的特征,正是因为他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而且,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在确定任务时,可以把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和逐步解决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观察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知道的最多,谁就看的最多。”一位富有学识的考古学家,能够在一片残缺不全的乌龟壳(甲骨)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而一个门外汉却懵然不觉,毫无所获。

第三,观察应当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而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第四,要设法使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全方位的感性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第五,观察时应当作好记录。这不仅对于收集和进一步整理分析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而且也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

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准确观察人的方法,凡事细加揣度,能让你进一步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关系,你也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倍受欢迎与关注人物的核心人物。

摩篇第八

(44 东篱赏菊图)

【本篇提要】

摩篇,《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作“摩意篇”,可以说是揣篇的姊妹篇,是“揣情”的继续。关于“揣”与“摩”的关系,鬼谷子开篇点题:“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可见,“摩意”之术是揣情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揣、摩两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从两者的区别来看:揣着重在揣测对方的主客观情况,由表及里、由外到内,通过对方的外在表现去了解其心理变化,只是合乎实际的逻辑推理,处于静态的观察阶段;摩则着重在触摩、接触,在接触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诸多攻心战术去引诱对方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将之加以分析、总结、推敲、检验,从中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等重要消息,从而把握对方的心理、嗜欲、意图、决策等,以期更好地帮助自己制定更有效的说服策略。所以,不妨说摩篇讲述的就是攻心战术的具体运用。

本篇首先从揣情与摩意的关系入手,论述了摩意的基本特征和对于“成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接着论证了摩意的基本原理,讲述了摩意的种种手法和技术。强调善于摩者,必须“谋之于阴”而“成之于阳”,要隐秘而有耐心。而在具体运用摩的各种方法时,要善于变化,因人而异。最后提到摩之术成功的关键是要“摩之以其类”,并善于把握“时”(时机)。

《鬼谷子》强调的摩意,在先秦预测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使预测术的发展重点,从搜集政治、经济、军事等外在信息加以分析预测而扩展到对中心决策人物的内在心态等进行分析预测的更为广泛、深刻的范围。这是战国时期人文思潮的出现带来的重人观念和注重人事人为思想发展的结果。后代面相术士奉鬼谷子为祖师,也主要是因此术而为之。

【原典】

(一)

摩者,揣之术也①。内符者,揣之主也②。用之有道,其道必隐③。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④;其所应也,必有为之⑤。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⑥。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⑦。

【注释】

① 术:方法,手段。

② 内符:符于内,即见外符而知内情,指通过观察对方的外在表现而准确地判断出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主:主旨,目的。

③ 道:方法,基本规律,一定的准则。 隐:隐秘,指暗中行事。

④ 微:微暗,暗地里。

⑤ 为之:此指会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