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大全集
18774000000041

第41章 中卷(20)

某公司,一个员工搞了一项发明,公司老总立刻对这个员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随后就投放了市场,很快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这个员工从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鼓励,而且满足了他“自我实现”的需求。随后在颁奖大会上,公司老总除了为这位员工颁发奖金和证书外,还给其父母、爱人和孩子都买了不同的礼物,这位员工当场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位员工不仅得到了精神鼓励,还有物质奖励,可以设想他今后一定会为公司的发展而尽心尽力的。

对于员工,不论他们的想法多么少,他们建议多么微不足道,领导只要发现,就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谢谢”,员工也能感到你对他的关心。听了这么一句话,员工们的工作心态也会变得轻松些。

通常情况下,领导对员工的要求大致如下:工作是否达到了目标,对事业有无贡献,是不是进步了,有没有造成损失。有些领导硬将这几点放在一块儿作为评价的标准,未能同时达到的就不加以奖励。但事实上,能同时达到这些标准的员工几乎没有。因此,作为领导应从鼓励员工的愿望出发,只要员工能达到其中的任何一项要求,就应当给予表扬奖励。

某公司经理,时常到各工作场所巡视,一旦发现工作出色,或者在动脑筋设计新方案的员工,就会在全体员工集会时,当众加以赞扬。

数年后,这个公司的一位退休人员说:“几年前,我曾为公司设计出一种新产品,得到了经理的奖赏。当经理在开会提到这件事时,我很吃惊,也很感动,觉得死而无憾。多年来,默默为公司所做的努力,终于以这种形式被经理承认,我感到非常满足。而且,在退休欢送会时,经理又再度提起这件事,我都禁不住要流下眼泪来了。”

通过这个小小的事例,可以看出,员工努力工作在得到承认后是何等的愉快,何等的激动。员工的努力工作如果能经常被赞赏的话,那么员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每个人都有一种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因而每一个员工也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努力与成功表示赞扬,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作为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激励员工时,一定要让员工心里产生满足感。让员工知道自己得到了承认,受到了尊重,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同时,还可以促使其他员工奋起直追,去努力工作。此外,这种方法不仅不用花费多大的心血和资金,还简单易行,起到的效果也比较理想,这就是领导善于对下属运用“谀言”的丰厚回报。

言及莫论领导是非

很多职场上的人都有个通病,就是在公司午餐或者闲暇时,喜欢“交心”地议论上司的是非。一个不小心,这些议论或许就成为了别人的跳板;又或许,被某人听了去,传到上司耳中,以后让上司怎么看你?所谓“祸从口出”,不是没道理的。

小史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里颇有才气的策划,平日里有点儿恃才傲物,总是对老板的创意不屑一顾,认为老板的水平很差,所以不免经常在老板背后跟同事们流露出对老板创意的鄙弃。这些话很快就被同事传到了老板的耳中,于是老板主动找他谈话,诚恳地让小史说出对自己的创意有什么意见,对公司的业务有什么建议。此时的小史却支支吾吾地谈不出什么内容。如此一来,这位心胸还比较宽广的老板认为小史简直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当面不讲,却在背地里大放厥词。因此老板对小史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后来开始冷落小史,重要的策划方案从此再也没有交给小史来做,不久,小史就黯然离开了公司。

背地跟同事们议论上司很容易让上司认为你是个两面三刀的人,人品有问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难免存在差异,对上司所作出的一些决定有看法,有意见,甚至酝酿成满腔的牢骚,有时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却不能就此到处宣泄,否则经过几个人的传话,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也会越传越变味,等到上司听到时,说不定已成了让他生气难堪的话了,进而难免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

“有时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不如你行,只是你不了解他哪方面行而已。同事之间的相处要把握分寸,即使关系很铁,相互勉励和促进是没问题的,如果只是宣泄和发牢骚,就太不明智了。”一位经理如是说。

古代有个姓富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很不方便,经常得跑到老远的地方去打水,家里甚至需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挑水的工作。因此,他便请人在家中打了一口井,这样便省了一个人力。他非常高兴有了一口井,逄人便说:“这下可好了,我家打了一口井,等于添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添油加醋起来:“富家从打的那口井里挖出个人来了。”

这话越传越远,全国都知道了,后来竟传到了宋王的耳中,宋王觉得不可思议,就派人来富家询问,富家的人很诧异地回答:“这是哪儿的话?我们是说挖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就像是添了一个人一样,从来没有说打井挖出一个人来啊。”

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如果你在同事间议论上司的话传到上司耳中变成了所谓的“打井挖出一个人来”,那么就算你再努力工作,有再好的成绩,也很难得到上司的信任与赏识。况且,你完全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很容易被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所利用。这些因素都会对你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恰当的时候直接找上司,向其表达你自己的意见,当然最好要根据上司的性格和脾气用其能接受的语言表述,这样效果会更好些。作为上司,他感受到你的尊重和信任,对你也就多些信任。这比你处处发牢骚,风言风语好多了。所以议论上司不是一件该做的事情。

丽美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那还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她在某公司当文书,公司的几个主管都比较喜欢她,也愿意与她交谈,或让她替他们办一些私事。公司的一位副总对她也极端信任,有时甚至把领导之间的一些事情也讲给她听。

她们连队部门有几十个女同事,个别女同事为了入党或考军校升职就想方设法巴结副总,副总对此十分反感。那时丽美还很年轻,听到这些事觉得新鲜、好奇,所以后来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同事闲谈时就把副总讲的事情说了。没想到,她的那位朋友把她告诉自己的话一五一十地转达给了副总,后来她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升了职,而丽美则在副总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公司。

听到同事在议论领导时,首先应以善意的态度劝告他们不要背后议论领导,不要随意扩大议论的范围,更不要以讹传讹,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损害领导的形象;其次应尽量回避对领导的议论,不得已作评价或说明时,也只宜点到为止,不要主动挑起话题,更不要添油加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在这个问题上,自己要有主见,要有一种不怕同事嘲弄、不怕孤立的精神。那种以为同事在议论领导时只有随大流参与其中才能与同事搞好关系的认识,是大错特错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说话必须看对象。古人有言:“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这是说话语往往会触犯忌讳。又说“众口铄金”,这是因为人们说话往往由于私心而歪曲真相。有的人本身就是领导者的“红人”,他们与领导者不分彼此,你在他面前非议领导,岂不是自投罗网?有的人自私自利,专门搜集同事对领导的不满,然后在领导面前请功邀赏,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付这种人的办法唯有装聋作哑,不让他抓住小辫子。总之,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同事间随便议论领导者最容易惹是生非,所以还是不随便议论为上策。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可怕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趋利避害,不要一个不小心就成了流言蜚语的牺牲品。

【处世活用】

毛遂自荐显才能

公元前259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不到一个月,就兵临赵都邯郸城下。经过长平之战被坑杀三十余万众后,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国力十分虚弱。而此时,更是外无援兵,内乏粮草,面临亡国的危险,邯郸城内人心惶惶。

赵王派公子平原君到楚国去搬救兵。平原君接到赵王命令后,立即召集门客说道:“赵国危在旦夕,赵王如今命令臣出使楚国求援,我欲带二十位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人共赴楚国完成这一重要使命。”说完,他就开始挑选同行的门客。挑来挑去,总共挑出了十九人,还差一个人,却再怎么也挑不出合适的人选了。

平原君为难起来。正在这时,从未被考虑过的人群中站出一个人来。此人其貌不扬,平时也很少见他言语。此人镇定自若地走到平原君跟前,说:“公子若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在下不才,愿滥竿充数,随公子前往。”

因为所养门客众多,平原君也不能一一认出,便问道:“你是谁,我以前怎么从来不曾见过你?”

“在下毛遂。”那人回答。

平原君实在没什么印象,就问:“你来到我门下多久了?”

毛遂回答:“三年多了吧。”

平原君盯着毛遂看了看,随即摇了摇头说:“锥子放在布袋里,很快就会露出锋芒。你在我门下待了这么长时间,我怎么从未听说过你呢?这次去楚国,责任重大,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你既然无突出才能,还是留下看家吧!”

毛遂依然很镇静地回答:“我虽然在公子门下待了三年多,但公子从未把我放到您的布袋里。若公子把我放到布袋里,我早就脱颖而出了。”

平原君听了此言,觉得毛遂态度坚决,一时又找不出其他的合适人选,就对他说:“好吧,请你跟我们一起去楚国吧。”其他门客都相视而笑,认为毛遂不会有什么本事。

平原君他们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就上路了。一路上,平时少言寡语的毛遂侃侃而谈,纵论滔滔,天文地理,列国形势,无所不知,说得头头是道,不禁令同行的众人刮目相看。

到了楚国,平原君只身前往楚王宫去面见楚王,这二十位门客都留在客栈里等候消息。

(56 平原君楚国之行)

却说平原君见了楚王,历陈赵国的危急形势以及楚国救赵的利害关系。可楚王心不在焉,表面上敷衍着,却迟迟不明确表态是出兵还是不出兵。这次接见从早晨一直延续到黄昏,但平原君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客栈里的门客们等得都有些心急了,便怂恿毛遂去了解一下求援情况。

毛遂来到王宫,径直来到平原君跟前,气呼呼地说:“赵楚两国联合抗秦的事,用不了两句话就可以谈完,公子却从早晨谈到黄昏,是何道理?”

楚王见来了个毛头小子,便问平原君:“这人是谁呀?”

平原君赶忙起身答道:“此乃臣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勃然大怒,呵斥道:“大胆狂徒,寡人正与你家主人谈论军国大事,你闯进来想干什么?还不赶紧退下!”

平原君连忙扯住毛遂,叫他离开宫殿,以免平添事端。

毛遂却用力挣脱平原君,一个箭步跳到楚王面前,一手按住佩剑,两眼直盯着楚王说:“大王敢对我大声呵斥,不过是仰仗楚国兵多将广。可现在,大王的性命就操在我手里,即使大王有雄兵百万也是远水不解近渴。我家主人在此,请大王放尊重些!”

楚王被毛遂的举动唬得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抖着身子死死盯着毛遂按剑的手。

毛遂向四周扫了一眼,见楚王的卫兵都掣剑在手,气氛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毛遂面无惧色,继续说道:“当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文王也不过百里地盘,却能号令诸侯。夺取天下不在将士多寡,而在于能顺应形势,壮大声威。今楚国拥有方圆五千里的辽阔疆域,上百万的铁甲雄兵,称霸天下,无可匹敌。可秦国只凭一个区区白起,几万人马,竟一战攻克鄢、郢,再战火烧夷陵,三战羞辱大王的先人,这种万世的怨仇,连赵国都为楚国感到耻辱,难道大王就不知道羞愧吗?今天,我家主人奉赵王之命,不畏艰险,千里迢迢来到楚国,与大王合纵结盟,共同抗击秦国。大王不但不思报仇雪恨,反而推诿再三,怠慢来使,并当着我家主人的面呵斥我,真是岂有此理!”

楚王被毛遂一席话激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态度骤然变化,对毛遂客客气气地说:“先生所言一针见血,寡人—时糊涂,险些错失良机。今日愿听从先生劝导,共同抗秦。”

毛遂仍紧追不舍,问:“大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合纵之事就这么定了?”

楚王回答:“确定无疑,决不反悔!”

毛遂当即招呼楚王左右:“请取鸡、狗、马血来!”

不一会儿,侍者拿来血和祭器。毛遂双手将马血捧给楚王,说:“请大王先饮。”

楚王舔了一口,毛遂又将狗血递给平原君喝,然后自己把鸡血一饮而尽。众人高呼,盟誓完毕。

平原君等人辞别楚王,回国复命。

楚国之行,令平原君感慨颇多,从此他不但把毛遂待为上宾,而且对身边的人说:“天下才士,我见过成百上千,可从未见过像毛先生这样胆识过人的。毛先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三寸舌头,真可以抵得上几十万大军啊!”此后每逢大事,平原君都虚心向毛遂求教。毛遂也因此次使楚而一举成名,此后深得平原君器重。

毛遂自荐的故事,众人皆知,耳熟能详。他在自荐的过程中针对平原君采用的是“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的言辞,在气势上压倒、征服了平原君。而在说服楚王的过程中,毛遂又采用了“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的言辞,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毛遂又压倒了楚王,迫使他答应了合纵抗秦。如此善于审时度势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游说方法,正是毛遂自荐成功、出使有成的重要原因。

以竹为喻示子路

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名叫子路的,姓季,字仲由,常常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负责保护老师的安全。子路此人身材威猛、反应机敏,而且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只要有他陪伴在孔子身边,无形中就会生发出—种震慑人心的力量,即使再凶狠狡猾的坏人也不敢对孔子妄作非为。所以可以说在他的保护之下,孔子从来没有受过什么迫害。

突然有一天,孔子问守卫在身边的子路:“仲由,这么长时间我也没看出你有什么喜好,你到底有些什么嗜好啊?”

子路随口答道:“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佩戴长剑!那样将会为我的形象锦上添花,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开心的了。”

孔子听了稍稍皱起眉头,似乎有些不满意,接着问道:“那学习呢?你难道没有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子路茫然地反问:“学习?我从来没有觉得那会有多大好处啊!”

孔子叹了一口气,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学习和知识的力量是巨大而无形的。你看看,一国之君需要谏臣的辅佐,才能让国家兴盛;普通人需要明事理的朋友提醒自己的过失,才能提升自身;为人处世也需要不断向他人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博采众长。真正的君子喜好学习,集思广益,因而足智多谋,做起事来就会顺利;相反那些不善学习的人,自以为是,诋毁仁德,对有学问的人心生抵触,这无异推着自己往后退。可见,不学习就会落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