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虚拟社会管理
1877500000004

第4章 虚拟社会演进史

一、虚拟社会的起源阶段:互联网的兴起

虚拟社会的起源要归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的兴起,它们为虚拟人和虚拟空间提供了条件,是虚拟社会得以构建的必要基础。从1940年,美国的华德·爱肯制造出第一部新型的电脑,到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建立一个被公认为Intertnet雏形的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虚拟社会起源经历了30年的时间,然而随后的30年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一个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最新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快速形成。“虚拟社会”最初形式主要是基于Web1.0技术,其具有代表性应用主要有电子邮件和早期BBS等。

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Internet带来的信息革命,让Internet技术得到人类的认可,使其应用得以快速普及,但如果仅是获取信息的作用,那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那还不能说是虚拟社会,充其量称之为信息社会或信息化社会。直到电子邮件和早期BBS的应用,给人们交流带来标志性的变革。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标志:@,也被大家昵称为“伊妹儿”)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它是—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服务,与现实的邮局服务类似,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虚拟邮局服务,但这种虚拟的交流还局限于个体间的交流。电子公告板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布告栏系统)在国内一般称作网络论坛,早期的BBS与一般街头和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随后BBS应用不断扩展,人们得以传递信息、交友招聘、思想感情交流、讨论周边生活和时政热点,这些行为活动将人们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各式各样的BBS主题群,后来又产生了“在线聊天室”、“论坛”,形成了类似古代“城邦”或“广场”式的社会,出现了“版主”和论坛交流秩序,版主赋有“删帖”、“踢人”等管理“虚拟广场”秩序的权力。自此,基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内出现了人群居式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基于互联网络的原始式的社会。[ 《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探究》,曾令辉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4期。]每个虚拟人只要拥有1台计算机、1只调制解调器和1条电话线,就能够进入“E时代”的生活方式。

二、虚拟社会的形成阶段:虚拟社区的发展

人们通过虚拟空间所构建起的联系和关系越来越紧密,当交互作用的频率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构成了人的活动的虚拟社会。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说:“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或社会单位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络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式”社会。社区式虚拟社会是在原始城邦式的互联网络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社会形式,它不是简单将BBS、各种论坛、聊天室、游戏集合在一起,而是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社会。这个“虚拟社区式”的社会既需要确定虚拟社区公民身份,也有比较健全的民主制度,并产生了虚拟的生活、学习、工作模式,如有市场信息、健康生活、网络精选、时尚生活、婚介交友、牵手论坛、房屋租借等版区,还有银行、学校、医院、娱乐场所、投诉中心、报社、电台等,一个真正意义上基于虚拟社区生存和发展的互联网络虚拟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 《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探究》,曾令辉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4期。

]

这些应用主要基于Web2.0应用,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以msn、QQ等为代表的即时通信,是升级版的电子邮件服务,增加了个人间交流的即时效果,同时又增加社交功能。博客(BLOG)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国内“虚拟社区”典型代表是天涯社区。天涯社区,创办于1999年3月,自创立以来,以其开放、包容、充满人文关怀的特色受到了全球华人网民的推崇,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以论坛、部落、博客为基础交流方式,综合提供个人空间、相册、音乐盒子、分类信息、站内消息、虚拟商店、来吧、问答、企业品牌家园等一系列功能服务,并以人文情感为核心的综合性虚拟社区和大型网络社交平台。目前,天涯社区注册用户超过6000万。还有一种虚拟社区是人造的虚拟社会,典型表现在网络游戏上。网络游戏区别与单机游戏而言的,由多名玩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虚拟的环境下对人物角色及场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以达到娱乐和互动目的的游戏产品集合。网络游戏把社会性协作引入了游戏中,是一中人造的或者是想象中的微型“虚拟社会”。

三、虚拟社会的成熟阶段:社交网络的发展

虚拟社会真正成熟阶段是社交网络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即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推动互联网虚拟社会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如果说在网络社交的起点——电子邮件时代,网络仅仅可以满足人们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把这个数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触型”的社交行为,或者说是“接触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之外,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实际上,“非接触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据了人类社交的80%以上,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这意味着网络社交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现在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让虚拟社会拥有更广的纬度,更大的活动群体。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下的社交化,几乎每个用户都加入各类社会网络,人真正变成社交网络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移动社交网络对于很多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虚拟社会的外延也不断扩展,不单是互联网,它涵盖了整个信息网络。

依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6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会化网络实践者认为,任何个体的社交范围都能不断放大,直至相互交叉甚至完全重合,成为一个巨大且始终在运动的系统。而互联网,甚至让这种距离变得更小。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对于互联网世界来说,也是如此。社会化网络吸引更多的人投身网络的怀抱,并且创造出更多的信息,使这个世界更生动、温暖与个人化;而大众对社会化网络的依赖,也必然导致人类行为更多地依赖于网络。越来越多的现实活动在虚拟生活中形成投射,并且得以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