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的贸易顺差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它往往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抵御风险能力低,一旦外部需求降低,本国经济将受到致命的打击。例如,受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影响,中国南方沿海城市一些外贸企业纷纷倒闭,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另外,中国因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 为什么各国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恐怕是当下“曝光率”最高的字眼。随着沃尔玛遍地开花、NIKE鞋满地走、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全球化似乎也就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了。但是全球化究竟什么?全球化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呢?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
“全球化”一词在经济领域中是指“经济全球化”,用来表示世界各国在生产、投资、贸易、经营、流通、消费等方面经济活动的相互交往、渗透、依赖和融合的历史过程。它揭示出当今时代一种全球范围日益发展的经济开放、融为一体的变革景象,表现为跨国性和全球性的商品、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的大流动。
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全球化,现代市场机制作用的全球化,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其核心是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完善。其实质是一个国家经济之间的依存性和国际性大大提高,民族性和地域性大大减少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演化根源。
(1)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体系日益整合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结构,成为经济全球化最为重要的衍生根源。
(2)世界范围的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使传统的国际分工逐渐演变为世界分工,成为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制度保障。
(3)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迅速增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首要因素。
(4)跨国公司是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5)国际金融市场与体系的迅猛发展,使影响全球的金融中心形成一个全时空的世界金融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迅速成长的强大动力。
(6)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投资、贸易、金融以及技术、人才等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民族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词在西方传媒中频频出现,并逐渐成为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共同理念。如今,全球化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所普遍关心和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跨国公司。随着跨国公司联合和兼并浪潮的进一步高涨,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他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形成了超国家的生产和销售网,把世界各国的市场和经济活动空前地统一起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
目前,6.4万多家跨国公司通过它们的80多万家子公司已经渗透到各国和地区的几乎所有产业和部门,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这些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3以上,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的90%,控制的技术专利占80%。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主要体现在企业特别是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经济全球化是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又对各国的“国民经济”构成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现象。其广泛影响早已超出了经济范围,日益扩散到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领域。不仅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而且还引发出了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环保全球化甚至犯罪全球化等。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与产业发展,经济全球化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它要求各国间的经贸政策必须协调一致,寻求一条能够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发展自己,防范风险,化弊为利,争取主动。
■ 一个地区的发展导致另一个地区的衰落——回荡效应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在《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一书中,曾经提出过一条非常富有创见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当他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时,他发现:西方经济学一贯宣扬的自由贸易原理,实际上只有在双方工业化水平大致相当的条件下,才是彼此互利的可行原理,否则就会加剧两国利益的不平衡,使富国和穷国的发展分别出现上升的“扩展效应”和下降的“回荡效应”。
缪尔达尔是这样解释的:发达国家先进工业品的出口将使其工业进一步得到提升,劳动力从农业及其他低端的工业部门流向高端的工业部门,并且由于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教育随之提高,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反过来更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扩展效应”。但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进口先进工业品的结果,将使本国相对应的工业生产部门因为无力与之竞争而衰落,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减少,大部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无法得到提高,文化也因此落后,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回荡效应”。与“回荡效应”相对应的就是“扩展效应”。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让大家伤透了脑筋,大部分人都将其归咎于大学扩招和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但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何况中国的经济还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用“回荡效应”来解释,可能比较合理一点:大学生就业难正是中国高端工业部门较为衰落的结果。
缪尔达尔对不发达国家摆脱“回荡效应”的建议是:“穷国必须独立策划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简单地模仿富国”,以及“对外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然后制定经济计划,以干预市场活动,促进社会累积过程的上升运动”。
■ 为什么理论和现实差距这么大?——里昂惕夫之谜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创立了著名的要素禀赋说,得到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普遍接受。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知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统计资料,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考察,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一时震惊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本国拥有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
然而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里昂惕夫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数量的比值进行了计算,计算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含量比进口品少30%。这就意味着,美国出口的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用里昂惕夫的话来说:“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换言之,这个国家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置剩余劳动力,而不是相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公认的资本最富裕的国家,其劳动力是相对稀缺的。这一结果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人们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许多经济学家对里昂惕夫之谜提出了种种解释,里昂惕夫本人比较推崇人力资本的观点,即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将一些非熟练的劳动者转变为熟练的劳动者,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培训。美国的劳动者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这些科技专业劳动者本身就是一种资本的积累,他们更类似于资本,是一种人力资本。美国出口行业比与进口竞争的行业使用的熟练劳动力更多,因此其出口产品是人力资本密集的产品,而不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认为,由于美国工人比外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即美国工人一年劳动的产量是外国工人一年劳动产量的3倍,因此美国工人所使用的资本应乘以3。但有的经济学家很难接受这一观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直到弗农1966年提出“产品周期理论”,才解开了“里昂惕夫之谜”。在弗农看来,科技创新在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即创新产品初始垄断优势以及其后技术转移与扩散形成的垄断优势的丧失,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格局变化,从而推动一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产业结构变化中看得更清楚。
■ 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汇率决定理论
2005年7月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保持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首度破7.0。随着人民币汇率突破7.0的关口,人民币汇率问题再一次强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汇率决定理论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及是如何决定的。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借贷说
美国经济学家葛逊在1861年提出了国际借贷说。他以金本位制度为背景,较为完善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认为,汇率的变化是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引起的,而外汇的供求主要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可分为流动借贷和固定借贷。流动借贷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固定借贷是指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在一国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流动借贷中,如果债权大于债务,外汇的供给就会大于外汇的需求,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相反,如果一定时期内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债务大于债权,外汇的需求就会大于外汇的供给,最终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2.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率先提出的。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需要外币是因为外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相应地人们需要本币也是因为本币在本国国内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其中,绝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在某一时点,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即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在某段时期的变动,取决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即汇率变动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一般认为,购买力平价说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理论,由于它是从货币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比率,合乎逻辑,表达简洁,因此,在计算均衡汇率和分析汇率水平时被广泛应用。我国的换汇成本说就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实际应用。
3. 利率平价说
这种理论认为,当两国利率水平不同时,会使资本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套利者既要考虑利率差异所造成的两国资产收益水平的差异,也要考虑汇率变动所引起的收益变动。为避免汇率风险,套利者会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使低利率货币的现汇汇率下降,远期汇率上升,而使高利率货币的现汇汇率上升,远期汇率下降;远期差价和两国利差相等。
4. 国际收支说
这种理论认为,汇率主要取决于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状况;外汇供求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外汇供求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的另一种表现;所有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都必然影响外汇供求状况,如国内外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国内外价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人们对汇率变动的预期等。该理论对于短期外汇市场的分析很有意义。
5. 资产市场说
这种理论认为,一国金融市场供求失衡后,不仅可以通过国内商品市场的调整来恢复均衡,而且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外资本市场的调整来完成。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它的变动有助于消除资产市场的供求失衡。两国资产市场供求存量保持均衡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
6. 汇兑心理说
1927年,法国巴黎大学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提出了汇兑心理说。他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但个人之所以需要外汇不是因为外汇本身具有购买力,而是由于个人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又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外汇就如同商品一样,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边际效用。因此,决定外汇供求进而决定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对外汇的心理判断与预测。
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在理论上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点与缺陷。诚然,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经济理论与分析技术的发展,然而制度或社会经济结构背景对经济理论发展的制约也绝不可忽视。汇率决定理论亦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领域内最显著的结构变化莫过于国际资本流动。这一变化特征无疑成为汇率决定机制及其重要的经济结构背景。汇率决定理论正是伴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并趋于完善的。
对于开放经济而言,汇率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经济变量。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对外竞争力,并由此关系到一国国内就业和产出的状况。汇率的变动不仅对一国国际收支(包括进出口收支、非贸易收支、国际资本流动,国内经济和国内转价水平)产生影响,而且还影响到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运作。因此,对汇率决定理论的探讨无疑始终是国际金融领域内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