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知识全知道
18777000000041

第41章 明天谁为你养老——国计民生篇(2)

我国的CPI是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八大类来计算的。这八大类的权重总和加起来是100。其中,食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

在每一类消费品中选出一个代表品,比如大多数人是吃米还是吃面,是穿皮鞋还是穿布鞋等。国家统计局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品,把这些代表品的物价按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折算成物价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该指数就是我们所说的官方的CPI。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商品质量的改进或下降,对于新产品也不加考虑,它所考量的只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的价格。

CPI升幅过大,表明居民生活成本较之以前变高,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你的收入实际相当于降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去年你得到100元没有花掉,而今年CPI上升了8%,那么你现在用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去年92元就能买到的商品及劳务服务。

因此CPI的大幅上涨,即通常所说的“涨价”,是不受欢迎的。如果CPI升幅过大,则通货膨胀就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就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继而导致经济前景不明朗。

CPI的变化会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CPI升幅过大,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央行为了抑制通胀,会采取加息等紧缩策略,导致股市流动资金的减少,继而减小股票的买盘。根据供求关系,在股票买盘小的情况下其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CPI降低,则股市走热,股票上涨。

CPI计算体系是1993年确立的,但一直以来都不为人们所重视。2007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3%的CPI目标,这一底线也被认为是央行加息的“警戒线”,但自2007年5月开始,这条警戒线却被轻松突破了。

2007年5月,CPI增速首次越线,达到3.4%,6月再上新台阶,达到4.4%。到了8月,已是“连升三级”,达到了令人瞠目的6.5%。8月8日,曾经一心力保3%的央行甚至发出了“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警告。但是,CPl只是稍微放慢了上涨的脚步,9月降到6.2%。随后又急速上涨,达到2008年2月份的8.7%,创了11年来的新高。以食品类价格为例,食品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23.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3.4%)。难怪大连动物园内很多老虎都吃不饱了,看来CPI的增长要让老虎吃素了。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从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开始快速上涨,那些不断涨价的产品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粮食、蔬菜、食用油、煤炭、电、自来水、天然气等,为什么这些生活必需品会涨得这么快呢?

粮食、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我国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土地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要等上一年半载才能收获,而收获的粮食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上市,靠耕种土地赚钱很慢,于是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住宅或厂房,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工业是快速致富之路,而这也是全球性的趋势。所以,在稀缺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也就变得稀缺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油等必需品也就不得不涨价了。我国的物价指数虽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但真正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CPI指数实际上更高,只不过总体数值被那些降价促销的耐用消费品摊平了。

消费价格总体水平的上升,将进一步增加生活成本,影响居民的幸福水平。房价不断上涨,让有些人发现,买房不如买房地产股划算;黄金价格不断上涨,于是买不起实物金可以买黄金股;吃不起猪肉可以买农业股。在通胀环境中,人们可以想到什么产品价格上涨就买产销这种产品的企业的股票,这样就能够做到“跑不过刘翔,但总能够跑过CPI”。不过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通胀的概念后再投资。

■ 如何来把握经济的温度?——PPI

我国的PPI自2007年10月份开始,涨幅持续提高,从3.2%持续攀升到2008年8月份的10.1%,涨幅达到了两位数。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PPI是经济“体温计”。它反映生产者获得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推算预期CPI,从而估计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通过PPI的变化,我们就能大体判断国家经济的运行状况,并可由此预判未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PPI(Producer Price Index)是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它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来观察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物价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在我国,PPI一般指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涉及调查种类186个,其中,能源原材料价格在PPI构成中占较大的比重。

通常情况下,PPI走高意味着企业出厂价格提高,因此会导致企业赢利增加;但如果下游价格传导不利或市场竞争激烈,走高的PPI则意味着众多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从而影响企业赢利,整个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将受到考验。

我国近一年多PPI攀高的根本原因是:在全球需求急速扩张下,资源类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而我国部分资源匮乏、内外需求旺盛,经济对于外部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导致国内PPI走高,直至2008年8月份创下10.1%的新高。

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

在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资料搜集由美国劳工局负责,他们以问卷的方式从各大生产厂商搜集资料,搜集的基准是每个月包含13日在内的该星期的2300种商品的报价,再加权换算成百进位形态,为方便比较,基期定为1967年。一般而言,当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相应的反应是采取加息对策阻止通货膨胀快速上涨,则该国货币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总之,PPI和CPI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对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PPI、CPI的走势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健康程度,并可作为预判未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重要指标。

■ 银行偷走了你的钱吗?——负利率

负利率是指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后为负值。也就是说,你把钱存进银行里,过一段时间后,算上利息在内没有增值,反而贬值了。

把钱存在银行里,不但没有利息增值,反而赔钱,这是怎么回事呢?很多人说,我感觉不到自己的钱存在银行里会赔呀,怎么还会有负利率呢?难道银行还扣我的钱不成?明明存了一万元,利息按1%算,也会增值呀,怎么可能有负利率一说呢?这是很多不了解经济学的人的困惑。

的确存在负利率,而且你的钱存在银行里会贬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济学上在计算收入的时候,分成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两种,所谓的名义收入,当然就是你账户上的钱了,你工资卡里的钱,这全都是名义收入。比如,你在银行里存了3000元,现在的物价上涨了10%,通货膨胀率为10%。你的实际收入就是名义收入3000元减去300元为2700元。假设利率为3%,那么你所获得的利息,在不扣除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为90元。但要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就是2790元,所以你的3000元存在银行里,不会增值,实际价值只有2790元。当利率小于通货膨胀率的时候,就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负利率的出现,意味着物价在上涨,而货币的购买能力却在下降,即货币在悄悄地贬值,存在银行里的钱也在悄悄地缩水。

虽然“负利率”问题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在了老百姓面前,但有着强烈“储蓄情结”的中国老百姓仍在“坚守”储蓄阵地。银行储蓄一向被认为是最保险、最稳健的投资工具,但也必须看到,储蓄投资的最大弱势是:收益较之其他投资偏低,长期而言,储蓄的收益率难以战胜通货膨胀,也就是说,特殊时期通货膨胀会吃掉储蓄收益。因此,理财不能单纯依赖“积少成多”的储蓄途径。在钱少的情况下,存几千元钱,负利率的效果体现不出来,你的损失也体现不出来,所以一般的老百姓也不会在乎。但在钱多的情况下,比如有几十万或者上百万财富的情况下,负利率的效果就比较明显了。因为有大钱的人不可能把所有资金都闲着,闲置资金是有机会成本的,用一笔资金去投资所赚的钱,就是资金闲置的机会成本。

如果在负利率时代,把300万元钱存在银行里,假设通货膨胀率还是10%,利率还是3%,那么你得到的实际价值就只有279万元钱,损失有21万元。如果不放在银行里,拿去投资比如炒股或其他的项目,如果收益率为10%,那么自己的收益就有30万。所以在负利率时代,理性经济人是不可能把钱存在银行的。虽然小额储蓄影响不大,因为你会觉得即使损失也没有多少钱,但是道理却是一样的,小额储蓄一样会损失,如果拿出来买基金或股票来投资的话,虽然赚得也不多,但是总比损失要强。

面对负利率时代的来临,将钱存在银行里已不合时宜。对于普通居民来说,需要拓宽理财思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让“钱生钱”。负利率将会对人们的理财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财富如现金、银行存款、债券等,其实际价值将会降低,而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财富如不动产、贵金属、珠宝、艺术品、股票等,将可能会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而获得价格的快速上升。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地调整理财思路,通过行之有效的投资手段来抗击负利率。你必须行动,不能坐等财产逐渐缩水。其实,负利率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面对负利率却无动于衷。

■ 为什么会有错觉?——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术语,讨论的是通货膨胀导致的心理错觉,即通货膨胀发生时,实际购买力下降,货币不那么值钱了,但人们却有心理错觉。

“货币幻觉”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

“货币幻觉”在日常的投资生活中经常出现,人们通常理财的时候只盯住买的东西有没有升值,回收的钱是不是更多了,却往往忽视了“钱”本身代表的价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万元户”称号,放在当前已经成为了“破落户”,如果按实际购买力来衡量,或许只有现在的百万富翁才能与当年的“万元户”相提并论,因为当年一万元能买一套房子,现在的百万富翁大概也只能买一套并不算得上好的房子,两者在购买力上并不见得有多少差别。

在理财生活中,货币幻觉随处可见,比如股票在完成拆分以后,变成了面值一元钱,投资者便非常容易接受,以为低价股票便宜,更值得投资。新股民往往更青睐低价股,认为低价股比高价股更安全,更容易获利。而事实恰恰相反,许多曾经的高价股在大盘从6000点跌到现在的2500点,其跌幅要远远小于指数,最明显的就是贵州茅台。

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持有人民币是最好的,但是却事与愿违:人民币只是相对于美元升值,而相对于欧元、英镑、澳元、加元等货币,人民币均处于持续贬值趋势。

“货币幻觉”实在是人们“不知货币真面目,只缘身在货币中”的典型表现。作为普通的投资人,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还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

■ 带薪休假——职工福利

职工福利,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为全体职工举办的集体生活福利设施、文化福利设施以及各项补贴制度的总称。它对方便职工生活,减轻职工负担,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促进企业生产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职工福利是我国整个福利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享受对象是在职职工,主要任务是满足职工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主要作用发生在生活领域,但又同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容是由它的对象、任务、目的所决定的,大致有三个方面:

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减轻家务劳动负担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如职工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婴儿哺乳室、浴室、女职工卫生室以及宿舍等。

为满足职工的不同需要,减轻职工的生活开支而建立的福利补贴,如生活困难补贴、交通费补助、探亲往返车船费补贴、幼儿入托费补贴、房贴、取暖费、清凉饮料以及疗养费等。

为改善职工的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而建立福利事业,如图书馆、阅览室、俱乐部、球场、游泳池、业余学校等。

在西方国家,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福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欧美等国除了支付与劳动时间相应的基本工资之外,还出现了许多被称为边缘福利的形式。边缘福利也称补充工资或隐性工资。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边缘福利的条款中,列举了下述项目:{1}由于加班劳动、轮班制的夜班及假日加班所增加的工资;{2}奖金及分红;{3}实物;{4}对未提供劳动的时间支付的工资(如年度带薪休假等);{5}强制参加社会保险的保险费;{6}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保险费;{7}直接津贴(婚丧津贴和离职津贴等);{8}补助(负担社会福利设施的费用)。

如今的趋势是单位发福利卡,员工到福利卡的签约商户那里刷卡消费。有时也会用点卡,到指定的场所,输入账号、密码就可以采购,至于如何消费则是自愿、自由的。这种福利卡涵盖商场、超市、百货、餐饮、娱乐等领域,预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简约趋势。比如餐补、车补、话补、节假日补助等,都可以预存到福利卡中,目前中国各个城市也都有基于本地的福利卡商户体系。

另外,在谈论职工福利的时候,还需要弄清楚它与其他几个常见名词的区别,因为人们常常会混淆它们。

福利和津贴:津贴是对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额外工作给予的补偿,如夜班津贴、职务津贴等,与福利相比,两者的最大差别是,津贴是以现金的形式固定发放的,而福利是非现金形式的报酬,如实物、股票期权、培训、带薪休假等,有较大的变动性。

福利、奖金和工资:福利可以看做工资外的收入。工资有一定的标准、制度,而相比之下福利就显得随意得多。奖金也是工资外的收入,但不能称为福利,因为它是按照贡献大小发放的,存在着竞争性,而福利与奖金相比,不论员工贡献大小,人人皆有一份,突出的是平等性。

弄清楚了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后,我们就能更深入地认识职工福利。对于员工和企业而言,职工福利具有如下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