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知识全知道
18777000000061

第61章 揭开生产者的神秘面纱——生产篇(1)

■ 有收获就有放弃——成本

皮洛士生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古希腊,是小国伊庇鲁斯的王子。皮洛士一向沉迷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伟业”,企图在地中海建立一个大国。

公元前281年,皮洛士率领大批军队进攻罗马。在阿普利亚境内的奥斯库伦城附近与罗马军队激战。在这次战斗中,皮洛士的损失非常惨重。他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损失了大批资源。战斗结束后,将士们向他表示祝贺,皮洛士看着硝烟还未散尽的战场,叹息道:“要是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也就彻底垮了。”

这就是著名的典故“皮洛士的胜利”,在经济学中引申为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少。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为成本。也就是企业把商品提供给市场所支出的全部费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的产品而耗费的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

(2)成本是为了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各种生产资料或采购商品而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就是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就转化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3)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

(4)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阿明准备开一家杂货店,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她可能会考虑到店面的房租、进货的费用、借款的利息、付给雇员的工资、水电费、税金等。在扣除这些费用之后,她认为自己还会赚到钱。但是,需要提醒她的是,这样的计算是不完全的:她漏掉了自己的工资、自己垫付资金的利息,以及开杂货店的机会成本等。只有把这些成本也考虑在内,才能决定开杂货店是否合适。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成本是企业为购买投入的生产要素而支付的货币量。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成本进行划分。

(1)按其短期内是否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短期内不随企业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它是指由固定的生产要素,即不易调整的、使用期限较长的要素(如机器设备、土地、建筑物和常备人员等)所引起的费用。变动成本,又称“可变成本”,是指短期内随企业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原材料、燃料成本及一部分工资支出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称为“总成本”。总成本是生产一定量产品的全部支出,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不同产量水平上,其增加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当生产规模小于最佳生产规模时,总成本的增加速度慢于产量的增加速度;当生产规模已达到最佳规模时,总成本的增加速度比产量的增加速度快。

(2)按其是以平均量计算还是以增量计算,分为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平均总成本是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是每单位产量所包含的固定成本。平均变动成本又称“平均可变成本”,是每单位产量所包含的变动成本。边际成本又称“增量成本”,是指新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加量,即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追加成本。

(3)按是否实际支出,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企业会计账目中实际支出的成本,如工资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在显性成本中有一种沉淀成本(又称“沉没成本”、“滞留成本”),是指一经支出,就不能再加以调整或改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某种专用设备的支出。这种专用设备只能用于一种用途,而不能再转做其他用途,亦不能出售或出租。隐性成本是指在企业会计账目中没有实际支出的成本,如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4)按企业决策方案变动时某项成本支出是否会发生,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可避免成本是指决策方案改变或者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时,某些可免于发生的成本。比如,企业在选择零部件传送方法的方案时,若选择自动流水线方案,则人工搬运的成本就是该流水线方案的可避免成本;若选择人工搬运方案,则自动流水线的成本就是该人工搬运方案的可避免成本。不可避免成本是指无论企业的决策方案是否改变,或者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都将发生的成本,即在任何情况下都需支付的成本。比如,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自动流水线传送,都需要占用厂房,厂房的折旧费对任何方案来说都会发生,所以是不可避免成本。

(5)按考察的时间,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短期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的成本。在短期内,企业的成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随企业产量变动而变动的变动成本,另一部分是不随企业产量变动而变动的固定成本。长期成本是指企业在长期中的成本。在长期,企业的固定成本也可以发生变动,企业可以调整和改变各种投入要素而降低成本。因此,在长期不存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

(6)按企业生产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为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社会成本是指整个社会因企业生产而需承担的成本。私人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中其自身所承担的成本。社会成本包含私人成本。

沃尔玛的年销售额连续三年在福布斯排名榜首,相对于汽车制造、IT、高科技电子等高利润行业,它是一个利润率极低的零售商,能连续三年位居第一,堪称奇迹。沃尔玛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并且成为世界500强之首,与其在节省成本以及物流运送、配送系统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 规模决定了效益——规模经济

一个老太太一天可以做两双老虎头布鞋,每双卖15元,那么老太太一天可以卖得30元。如果我们把老太太们组织起来,每人只负责一道工序,有的人负责捺鞋底,有的人负责绣花,有的人负责裁剪,有的人负责缝制,这样一天下来4个老太太却可以做12双老虎头布鞋。每个人平均每天生产了3双老虎头布鞋,生产效率提高了。4个老太太凑到一起,就能够每个人多加工一双布鞋,那么她们的收入也就随之增加了。

我们看到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也在发生变化。那么,使得规模报酬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经济学中,将这个原因称作“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一个企业当然希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规模经济”的实现。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企业都在力争扩大生产规模。那么,规模扩大后为什么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生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见到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杵,“只要工夫深,能磨绣花针”,由此深受激励,奋发读书。作为一个励志故事,老婆婆的行为很有教育意义。但是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则效率太过低下。18世纪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以大头针行业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天下来也只能做一枚大头针,但是如果将生产划分为18道工序,每人只承担一道工序,平均算下来,大头针的人均日产量竟然可以达到4800枚。这已经很形象地说明了规模经济的显著。

第二,除去生产协作的因素外,某些生产要素自身的特性也需要规模经济。某些大型设备与小型设备相比,每单位产出的制造费用和维修费通常就要低。比如国际上的输油管道,如果将其直径扩大一倍,其周长也相应地扩大一倍,但由简单的面积计算公式可知,油管的截面积增大将超过一倍,即其运输能力的增加也将超过一倍。这就是规模经济,每单位原油的运输成本将随之降低。另外,像电脑管理、流水作业这样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够采用规模经济。比如汽车制造,实施流水线作业时,其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一般计算表明,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年产量如果大于30万辆,则其生产成本将会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在20世纪初,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率先应用了大批量生产工艺,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成为汽车工业的领军人物。

这就是规模经济的效果,经济学上规模经济的定义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生产要素协同效应的发挥,从而带来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规模经济也可以称作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描述为产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规模经济,顾名思义,当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后,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但事实上真的完全如此吗?中国很久以前就有个寓言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人越多,效率反而越低呢?我们再接着看前文提到的老太太缝布鞋的例子。

生产者看到人多可以提高效率,于是就想更多地生产,所以准备再增加人手,如果我们再继续增加,增加到6个人,那么其中就有两个人需要给某道工序帮忙,比如缝制,由于一个人正好可以胜任,因此另外一个人就是白白耗费的劳动力,而且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每个工序的老太太都需要另外一个帮手来减少自己的工作压力,于是彼此之间会产生矛盾,互相扯皮,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原来一双布鞋一个小时就制成了,现在却需要两个小时,结果一天下来,只生产了6双。而老太太却有6个人,平均每个人生产了一双,还不如一个老太太单独干的效率高,单独干的时候每个人可以生产2双。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叫做规模不经济,与规模经济相对,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在管理上和体制上存在着不协调因素而无法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作用,从而引起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规模不经济也可以称作规模报酬递减,即产量增加的比例低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如果规模过大,会使管理层级过多,体制内的摩擦增加,内耗严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两个和尚抬水喝是工作效率最佳的阶段,当出现三个和尚的时候,必定有一个劳动力是浪费的,但产出还是一桶水,这倒在其次,关键是三个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效用最大化的,用小投入获得高效用,这样的话就会在责权不明确的情况下,使生产效率降到最低,出现一桶水也没有的情况。

可见生产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很多企业就是因为盲目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而最终倒闭了。但生产规模太小也不好,专业化分工必定可以带来高效率。所以企业应该量力而行,把生产规模控制在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一切生产要素的范围内。

规模经济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比如流行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等,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借助别人的优势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事情只有团队去操作的时候才会完成得更加出色。尤其是现代的信息化时代,更需要团队精神,如果只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在这个时代是跟不上发展步伐的。但团队一定要协调,不能出现内耗,在一个团队内,要彼此帮助共同进步,把劲往一起使,如果各自往相反的方向使力气,那就是在做无用功,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 已经付出就不必收回——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的概念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生活中,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要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做你的沉没成本。这场电影可能有两个结果:一是你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二是你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在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做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如果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可是在生活中,往往有些人却不是这么理性,他们总是为已经付出的成本斤斤计较,就像上了一艘错误的船一样,明知是错的,却还硬着头皮走下去,不肯悔改。“拿得起就要放得下”,往往成为一句空谈。如果放不下已经沉没的成本,迟迟走不上正确的道路,那么迟早会被已经沉没的过去拖垮。勇敢的人敢于向过去告别,不管是不堪回首的错误,还是曾经的辉煌,只有勇敢地放下沉没的过去,你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成为了英语学习的代名词。看到他如今事业蓬勃发展,个人魅力与日俱增,谁会想得到小时候他是一个性格特别内向、连打酱油都胆怯的孩子呢?他并不是天生就会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才成为了业界的翘楚。

他上高中时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甚至有过退学的念头,上了大学之后,他在大一、大二也多次补考英语。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就是不行——以前一直都不好,以后怎么会学好呢?这些人总是会怀疑自己,认为以前不行,以后肯定也不行,永远也走不出自己过去的阴影。

可是李阳没有为过去的不理想所牵绊,过去的伤痛反而更成了他前进的动力。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英语很弱的人,他从来只向前看,把自己的努力放在每天的疯狂练习中,并且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搬开这座“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一、大二英语还是弱科的他,大四的时候已经开始出入各种场合做起翻译了。实现这种飞跃,他自身的努力自然是最关键的因素,但是如果他没有彻底抛开过去的失意,那么他的成功也许会是永远到不了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