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感情是四项感情技巧中最容易掌握的一种。理解感情代表了我们的感情知识,理解感情也包括欣赏描述感情和其他感觉的语言。
感情像下棋一样有自己的步骤,同样,感情游戏也有难度的区别,有简单的棋局也有大师级的比赛。感情大师往往可以想到未来的步骤,能够将整个“感情”棋局融入他们对游戏的理解之中。本章将帮助你成为感情大师。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你要不断地充实感情知识,加深对感情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比以前做得更好。
(第一节 充实感情知识
“你好吗?”“我很好。你呢?”“我也很好。”这就是我们基本的感情词汇。我们都有描绘感觉的基本词汇作为基础,但仅有这些基本词汇还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努力扩大自己的感情词汇。同时你还要具备辨析感情类型和产生原因、预测感情发展的基本知识。
感情共有多少种?我们应该如何描述每种感情?如果追求简单,我们可以用被叫做“二因素”的感情模式,即感情围绕一个圆圈排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因素来描述感情空间中的不同的点代表的含义:感情的惬意程度(惬意到不惬意)和能量水平(从容到极为激动)。和感情词汇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的回答就可以是我很“快乐”或我很“害怕”。这只是个开始,还相当有限,也相当基本。
去海边游过泳的人都具有这样的常识:当海水比较平静,微波拍打着岸边的时候,救生员就会举起绿色的旗子表示海边安全的防护区域,红色旗子代表游泳者禁止入内的区域。
感情和这些海边旗子的作用相似。感情可以告诉我们即将发生危险还是平安无事。但是,感情比这些在微风中飘扬的彩色旗子的作用更微妙。不管我们接受的感情培训有多少,我们都可以从感情的含义及其发出的信号中学到很多东西。
气愤并不一定是一种“不好的”感情。当感到被冤枉或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气愤就会油然而生。我们感觉到有些人对我们或者他人很不公平时,如果没有表示气愤的感情,我们相当于纵容了非正义、不平等和歧视的存在。
但是,当我们所认为的不公平也许是一种误解的时候,气愤也可以导致破坏和暴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煽动别人的气愤情绪,使他们缺乏做事的理性,随时准备攻击别人。
因此,这里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运用气愤这种感情的区别。气愤的合理运用可以赋予我们战胜邪恶的力量和动力,可以使我们勇敢地和霸权作斗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当我们失去了理智和思考的能力,当我们被气愤冲昏头脑时,气愤就遭到了不合理的运用。这就是所谓的盲目的气愤。我们往往会气愤得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故意搞破坏,不知道自己正在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毫无理由的发火。
气愤也是有代价的。气愤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损害我们的健康,但是我们相信,为了家庭和事业,我们有时必须付出这样的代价。如果气愤削减了我们几个小时的生命,而你的付出是为了他人,这也许就是你愿意做出并且可以做出的牺牲。
古代的禁欲主义者不信任快乐和愉悦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样的感觉是多余的。快乐可以感动我们,让我们接近别人,接纳别人,所以快乐不是没有理性的。
成功地实现目标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快乐的出现可以证明我们做了好事,或者是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当我们的价值观得到实现时,我们会很快乐。快乐告诉我们,我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功地完成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担忧、焦虑和恐惧可以告诉我们不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这些感情都是代表危险的红色旗子,必须得到我们的注意。恐惧往往指将来的事情,即预见到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恐惧的感情出现时,会伴有不安的感觉。
长期的、一般的害怕就造成了焦虑。人出现焦虑时往往觉得会发生麻烦的事情,感觉起来就像是精神的慢慢衰竭。当没有潜在的威胁而我们仍然感到焦虑,当焦虑变成了一种长期的状态,我们就不再仅仅是体验这种感情了。那时,我们感到焦虑的症状被心理学家们称为焦虑错乱。
当事情没有按照计划将进行时,我们会感到惊讶。惊讶可以告诉我们,由于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我们的计划将不会成功实现。惊讶会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新出现的问题上。
惊讶发挥了重新定位的功能。当我们感到惊讶时,我们会放弃手头正在做的任何工作,去寻找惊讶产生的原因。我们会睁大眼睛,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喜欢的东西被夺走了,我们会为这种失去感到悲伤。悲伤可以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会再有了。
悲伤这种感情还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面。我们感到悲伤时,就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我们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感情或者说衍生感情比基本感情的文化色彩要浓。在了解了这些社会感情产生的基本原因之外,我们必须了解整个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这样才能掌握这些感情发生的时间和条件。
1.厌恶
厌恶是一种社会的或者次要的感情。厌恶划定了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行为和不能容忍的行为之间的界限。厌恶的产生有其文化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令某个人厌恶的事物并不一定会使其他人也感到厌恶。
厌恶最初的产生目的是防止我们吃有毒的东西,现在却演变成为了一种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的复杂感情。令我们产生厌恶的举动是与我们认为合适与不合适的主要观点背道而驰的。厌恶可以确保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完好无损:当我们不再为某件事而感到厌恶时,就意味着我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如果针对某种举动我们的厌恶感增强,那也说明我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原来那些可以接受的行为现在已经不可以了。
2.羞耻和愧疚
羞耻意味着你没有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或价值,因此,羞耻和愧疚的感觉有相似之处。但在这两种感觉之间还存在着重要的不同点。当我们失败时,会感到愧疚;但是,我们是把导致失败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羞耻时却存有推卸责任的意识。羞耻和愧疚的另一个基本不同点在于注意的重点不同:在感到愧疚时,人们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了动作上:“看我做了什么。”但是,在感到羞耻时,重点则被放在了个人的失败上:“看,我做了什么”。
3.窘迫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违反了社会准则或禁忌时,我们会感到窘迫。我们对此表示理解,也在等待惩罚,同时希望通过谦恭的表现来平息被冒犯人的质怒,这就是窘迫的感情。窘迫是另外一种复杂的感情,它融合了许多简单的感情,包括羞耻和愧疚。窘迫的感情产生时,愧疚成为不言自明的事情,同时,你的错误被大家发现时,窘迫中也会包含着一些惊讶。感觉到窘迫、羞耻或愧疚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感情会让我们感到很难受,周围的其他人也会感到不舒服。但是,窘迫的感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防止暴力和争执的发生。如果我们无意间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让他人感到不愉快或伤害了他人,那么被伤害的对象也许会生我们的气。我们知道气愤会导致争吵或动武,这是更可怕的错误,所以我们需要表现出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对此表示遗憾并真诚地道歉。窘迫对涉及到的被伤害对象来说就是一种明显的道歉。
感情可以被看作是含有X和Y的数学方程式,更准确地说,事件为X、感情为Y。感情包含了信息和数据,能够反映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那么,这里的信息可以告诉我们引起感情的事件。
我们能够将感情和各种不同事件联系起来,这种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感情联系。如果我们听说某个同事丢了一大笔钱,我们就会猜想他现在一定感觉很糟糕。如果我们之后又听说这位同事的钱是另外一位一起工作的人员偷走的,那么我们就会猜想他现在一定很生气。
感情知识的积累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了解感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情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你对团队、组织和个人行为准则和价值有敏锐的洞察力。
假设你不断地失去工作,在每一份工作失去以后,你都首先会感到震惊,继而是伤心,最后会感到气愤。你从前的同事除非不和你见面,只要在一起就会小心翼翼地围绕这个话题讲个不停。为了不会引发你感情爆发,他们说话时的状态好像参加葬礼一样。
但是,丢掉工作的经历可以转化成感情上的醒悟。看下面这个故事:
★被解雇后的心情
“很多年前,当收到解雇通知书时,我感到十分惊讶。我之前就预感到会有事情发生,但是,我没有想到那个不幸的人就是我。当老板告诉我,我的位置已经被砍掉时,我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我不想让他看出我的感受,因为我感到很开心。被解雇了还很开心?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感到碌碌无为,于是,我打算离开现在的行业,重操旧业,做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参加了两门咨询服务的进修课程,以咨询服务工作作为兼职,并开始搜集资料。正是由于被解雇才给了我重做决定的动力。”★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气愤这种感情的。不同人之间对可以引起气愤的事物的定义不同,在同一种行为中,人们对不公平或非正义的判断也会有不同。例如:
★丹妮尔的提升
哈里的同事听说新来的丹妮尔被提升而哈里没有得到提升时,都感到非常生气,愤愤不平。他们说:“哈里是最了解业务的人,这个新来的什么都不懂。”
“这只不过是为了换换口味罢了——她是个女人,是少数,所以才会得到提升。”同事们都跑到哈里的办公室里抱怨个不停,但是,大家却惊讶地听到哈里说:“伙计们,冷静点。我没有一点不开心。她是真正合适做这份工作的人。上周,老板和我已经就这件事进行了长谈。丹妮尔在这方面很有资历。”★
要成为高情商的人,关键在于你要从自己的思想和个人经历中解脱出来。
如何才能知道能够引起强烈感情的事物是什么?要找到答案,需要从分析自己的感觉开始。例如,想一想什么事情让你感到烦躁或伤心?试着想想你最后一次产生这种感觉时的情况,按照如下步骤对其进行描述:
1.描述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事情。
2.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的感觉如何?
3.随着事情的发展,你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4.记下你希望或者期待发生的事情。
5.在事情结束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6.试着回忆在这件让你烦躁的事情发生之后你的感情变化,并说明在自己感到好一些或者说感情稍稍积极一些之前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你可以针对其他感情问自己类似的问题。如果你善于观察别人,你还可以发现别人的爱恨情仇。想一想你是否曾经注意到自己的同事感到忧虑,然后回忆引起你发现其忧虑心情的事件。自己不要解释这些事情,要考虑你的同事是不是和你有不同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