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花
*
芦苇与唐风等朋友办的诗歌论坛,叫做“千成”,解释为“千锤百炼,成功在握”,而我却理解是“虔诚”的谐音。是的,芦苇对诗歌的热爱,用虔诚两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她张罗着千成论坛,还经常到各个诗歌论坛发帖子。就这样,阅读芦苇的诗歌,有两年时间了。
芦苇是一个感性的人,她写诗歌大多从情感出发,诗歌里没有过多的远大的观点,她写诗歌,首先是对自己真实的倾诉,常常将内心里最细腻、最感人的一面展示给读者。她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去写作,她是为了去描述真实的内心而写诗歌,与绝大多数专职的诗歌爱好者有很大的区别。
最近阅读《诗学原理》,恍然发现芦苇的诗歌,在骨子里是遵守了汉诗的传统技法,语言、结构等等手法对于她,都只是为了情绪的表达。她长期扎根在网络诗坛,及时吸收到各种有益的技法,在保持风格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写出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好诗歌。
在表达情绪时,芦苇经常运用形象表达的方式,让形象去告诉读者、感染读者。比如选评的两首《木槿花》、《橘子花》,强烈地感染了笔者,托花的形象来抒情感怀,增强了艺术美感,又避免了直抒情怀,很好地符合人们对女子的社会属性定位的认识,形成了饱满的诗歌形象。
拿《木槿花》来看,通篇以视觉形象为主要描写线索,结尾处“不需要船只,听漂流瓶在私语”运用了听觉形象,“偶尔的雨,滴落在皮肤上,感谢温柔的抚摸。/我可以去看河流的走向了,那里不冷。”是运用触觉形象。而作者却把味觉、嗅觉形象默化了,于无形之中传达给读者:整首诗歌阅读下来,除了木槿花白色、冰清的花形以外,读者会强烈感觉到一种淡淡、优雅的花香。
木槿花是多色彩的花卉,花朵晨开暮谢。而作者仅仅描写的是白色的木槿花,主人公刚好穿着木槿花图案的衣服,又刚好梳理了一个花形的发型。白色木槿花的白,在诗行里不断地被突出,给人略孤独、忧郁的形象感。
木槿花
*
偌大的玻璃橱窗,我一眼就看见你
尽管你白色的信息,隐秘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我知道,这就是一见钟情
即使,人们忽然都离去,或许眼里的尘埃还在
那么,这个正好的时间
遇见,一定是早就安排好的
*
我在笑,很多人不知道这花的样子
当明天走出家门的时候
伞下的鞋子是流行的耦荷色
白色的木槿花,穿在身上
皮肤是白的,电话在很远的地方
也被花的气息沾染,哦,我挽起的长发蓬松着
也许正是一团要盛开的木槿花
*
原来我把所有的时间种在春天了
偶尔的雨,滴落在皮肤上,感谢温柔的抚摸。
我可以去看河流的走向了,那里不冷。
还有飘着花瓣的涟漪,撑起一条水道
不需要船只,听漂流瓶在私语
在形象塑造中,《木槿花》不仅确切地把握了形象的特点,尤其是通过形象的多义性、间接性,升华了主题。通过描写木槿花的白,烘托出主人公孤独、情感柔弱的一面;借木槿花朵晨开暮谢,轻叹女子青春的短暂。由此将诗歌由意象升华为意境。
一般来说,诗歌意境的特点,主要包括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个人特色等三方面的不同。芦苇诗歌给人印象更深的是个人特色,表现的是略微柔弱、哀伤的情感,其中以情感为主题的为数不少,个人特色十分鲜明。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正如明人宋濂所指:诗,心之声也。是故凝重之人,其诗典以则;俊逸之人,其诗藻而丽。。。。。。严庄温雅之人,其诗自然从容而超乎物象之表。
王国维在评论红楼梦也指出:物质与情爱,“前者无尽的,后者有限的也。前者形而上的,后者形而下的也。”历来写情爱的诗人不胜枚举,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必然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芦苇诗歌里,淡淡的伤感、深刻的疼痛、永远保持希望、追求真善美的切入角度,则与作者的才、气、学、识是密切相关(刘勰语),形成了她特有的风格。
下面这篇《橘子开花》堪称芦苇此类风格的代表,长短句运用娴熟,结构衔接自然,其中两个“啊”一个“哦”运用的恰到好处,静心读下来,一气呵成、一叹三转,余味感人。如果没有对诗歌虔诚的追求,没有对生活深刻的体验,是无法写出如此感人的诗行。
橘子开花
*
一身素衣,我等啊,等秋的风
绵延的雨,隔着夜偷偷滴落
于是,我鲜润,目光拉长。
*
一切都来得急,七月的守望
在眉间凝结,等待打湿窗上的缄默
哦,那些顺着肌肤升腾的
渴望,拒绝安静
八月,我开放了
*
饱满的蕊,他们说那是太阳
所有的疼,在温暖中已经不再焦灼
穿白色的裙裾,叶子不沾染泪
站立,表情柔软,内心无法安宁
*
我执着地微笑,因为羞怯
有一个方向,在前方引领
我不是没有理由地盛开啊
2007年4月28日星期六
*
参考书籍:
《诗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