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北大清华学得到:领导素质的培养
18783200000033

第33章 领导的用人艺术(3)

也有的领导者认为自己了解的情况,比部下全面,自己的能力、水平也比部下强,部下提不出比自己更高明的计策来。这是许多领导共同的误区。应该承认,这些人成为单位最高领导人,的确是因为有过人的才干,但往往正是这些能力强的领导者。自恃才高,不愿听部下看似愚蠢的意见,独断专行。有人说:精英管理是独裁管理,道理也就在这里。

其实,领导者的想法再高明,部下不接受,那也是一厢情愿废纸一张。领导者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决策,变成是部下的想法。能诱导部下自己提出来,让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领导者才是最高明的。

当然,参与决策的人越多,单位机密被泄露的可能性也越大。而且,参与的人越多,所花费的时间也越长,决策的执行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延误。

尽管有这些不利因素,但下这个赌注是值得的,因为让人们参与决策对他们有影响的变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领导者要得到部下全力以赴的支持,就必须让他们共同参与行动,而且愈快这样做愈好。

一旦在相同的目的之下,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和机能:急躁的上司配以稳重的部下,胆大的领导配以心细的员工……任何成就的造就都会变得容易、迅速得多。

有一次,美国玛丽·凯单位竞争对手单位的助理副总裁向玛丽·凯求职。他很伤心地对她说:“我已经无路可走了,我们单位已经无法再继续发展,再呆下去我实在也没有前途可言。”

他们谈了一会之后,玛丽·凯发现了他抱怨该单位的真正理由。那家单位正在修订行销策略,而这位助理副总裁没有被列入策略修改委员会的一员,而正如他所说的,凡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都被视为“高级干部”。因此,他对该委员会提出的任何改革政策都极力反对。所以,玛丽·凯不得不下这个结论:假如他也成为委员会的一员,他就会采取支持的态度。他是一位聪明的年轻人,如果能参与这项工作,一定能对该单位有所贡献;相反的,正因为他无法参与,他的反对态度甚至促使他辞职而去。归结来说,就是一个优秀的工作人员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评析: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不论你喜不喜欢这个事实,身为领导,当你在做有关属下人事决定和其他决策时,都必须慎重考虑。

合理分工,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对下属进行合理分工,可以使下属心情舒畅,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上司,其主要精力应该花在计划、组织和监督、指导上面。如果事必躬亲,必将因小失大,一方面,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被琐碎的事务占去,势必影响宏观调控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又会使下属觉得无事可干、束手束脚,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人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样即使你干得筋疲力尽,也难取得优越的成绩。

领导者必须根据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认真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什么岗位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清楚了解员工的能力与特长情况,尤其要善于发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才。要根据人才的专长,扬长避短,合理使用人才,千万不要将有能力的人才闲置。领导者在用人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一点:用人不疑。

公元1683年6月,施琅奉康熙帝的命令率水师两万余人,战船两百余艘,自铜山出发,进击台湾,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守军主力悉数被歼,结果军心涣散。施琅占据澎湖,居高临下,对郑军进行招抚。郑克见大势已去,遂同意归附清廷,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在清初是一件大事,施琅为此立了大功。在统一的过程中,施琅固然功不可没,但是如果没有康熙帝的用人不疑,施琅恐怕也很难施展抱负。正当施琅雄心勃勃希望以武力征服台湾时,主抚派在当时占了上峰,部分朝臣对施琅不信任。因为他不仅是明朝的降将,而且在1664年前后两次率兵征台未果。最后康熙帝仍然果断地任用施琅,终于使得台湾得以统一。

领导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用人态度,要有清醒的用人意识,要有坚定的用人信心。企业可以有各种监督、考核手段,但并不是在其职权范围内横加干涉。要表里如一,让员工安心工作,而不必花费精力来对付领导者。通过建立科学的选拔和用人机制,创新人才才会脱颖而出。

作为上司,在对下属进行任务分工时也应根据下属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分配,而不能“乱点鸳鸯谱”,否则会造成下属的不满情绪,影响上下级之间的交往,不利于工作的完成。

中国有句俗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也是知人善任的一项原则。你应该对你的下属毫无猜疑地信任,这样才能使他们忠实真诚地为你效力,才能使他们负起应负的责任。

要做到信任下属,还应该多听取他们的建议,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在参与管理,而不仅仅是被领导者。要记住:请教别人或征求他们的意见,总会使他们感到高兴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企业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组织的正式系统,而是来自于支撑这个组织的“精神”。很多领导者会把自己放在首位,放在组织需要和其他员工最大利益之上。他们其中一些人会过分地留心员工的言行,过分地调查公司内的传言。这种心态使得他们无法做到充分信任下属,表现在三方面。

表现之一:一位下属抱怨说:“有些事情是不需要经过那些官僚程序、分析和一道道关卡的,我常常觉得主管刻意想制造一些障碍,不得不和他坐在一起仔细地研究每个细节。”

还有下属说:“这位主管总是在我面前不断地提出不客气的批评,对已经进行的工作叫停,对细节吹毛求疵,他影响到了我的工作。有几次计划已经完成,执行主任也批准了,这位主管还提出一大堆建议,坚持照我们要着他的方式去做。我的计划被迫停止。”

表现之二:“我和主管相处往往很不愉快,因为他对我的工作无论大小事情都要管理。他很难想像设计小组的每个成员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比他懂得更多。他不断对我们的工作放‘马后炮’。”一位员工如此报怨。

表现之三:另一位员工说“我的主管希望我随侍在侧,好像我是他的连体婴儿似的。他接了一个电话后,会马上跑出来问我说某某文件放在哪里了,或者是他现在要去哪儿哪儿,马上就要这个或那个。我根本没有时间做自己的工作,因为我的主管寸步不离地紧盯着我。”

所有这些不信任的表现都将影响组织的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不信任将严重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只有信任员工,并且让员工觉得你信任他,从而对你产生信任感,才可能形成简单性文化的管理风格。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上级不能充分信任下级,但是过度信任下属的情形也并不是没有。与上面的几种表现相反的是,他们过于相信下属,因此走进了另一个极端——放任。

从某个角度讲,信任下属,是领导者对下属品质、能力的充分肯定。但这绝不意味着让那些不具备良好品质和突出能力的下属任意所为,以至于破坏企业形象。因此,信任是一种理解和依赖,放任则是一种散漫和纵容。作为领导者,你应当记住这一点,切忌混淆两者的关系。信任下属是必要的,但不要过分,以致走上另一个极端——放任。

信任不是放任,信任是把事情做好,放任则能把事情毁坏。作为领导者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否则,你只能自惭形秽地面对责任和良心,失去领导者的形象。

真正的信任是,你相信你的下属会把事情办得再完美不过,同时你也相信他们会遵循你的原则。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的是:鲍雷夫法则。即在我们的语言中。

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最重要的五个字是:我们一起干;

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最重要的二个字是:我们;

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产生信任是领导者的重要特质,领导者必须正确地传达他们所关心的事物,他们必须被认为是值得信任的人。信任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信任员工会尽力做事,也会正确地做完,通常员工们是不会辜负领导者的期望。但是,在处在指挥、控制、监视的工作环境里,是不太可能激发信任和尊重的。

不信任下属是最不实际、最没有效率、最浪费时间的管理方式。在正常的情况下,管理是将工作目标划分成适当的责任范围,使得员工能发挥最大的潜力。但是,许多领导者狂妄自大,他们以为只有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从不信任他人,又对自己有效管理他们的能力没有信心。他们总是事必躬亲,三番两次地检查、作改动,这对生产力大大不利。结果,这种管理作风让他们自食恶果。

如果你对信任员工这种理论还是有点糊涂的话,请看看下面这个实例。

克里斯公司因为信任员工而深受尊重。在他们新买下一家商店后,管理层决定拿掉店中的打卡钟。管理层以为:我们何必用打卡钟来贬低他们呢?他们是成年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上班,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尽到的本分。管理层以实际行动表明他们相信和自己共事的人是值得信赖的,而且是有重要地位的。依照克里斯的说法。是把人当人看,日子会好过些。

克里斯公司里的员工餐厅完全以荣誉制来经营,他们的贩卖机不上锁,也没有收银机。员工付账时,自行将钱放入一个敞开的钱箱里。克里斯说:“你要么信任员工,要么不要信任。你若信任他们,就不需要上锁的收银机、打卡钟,外加几十个管理员。你若不信任员工,那就不要录用他们。”

还有一点我们须知道就是,员工不愿做一个看起来无能的人的下属。信任来源于公正大方,但要想长久维系信任,只有依赖于人们对有能力的上司的崇拜和尊重。

要值得信任,领导者还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偏袒、虚伪、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不道德的举止,这些会极大地破坏信任。

出于公心,不讲私情

出于公心选人留人用人,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能任用贤人,不任人唯亲,不拉帮结派;才会用人所长而不浪费人才;才能真心为组织谋良才。由于组织的职位设置和职权限制,而组织内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若又很多,领导者用什么样的人,用谁?都是非常棘手的,如果不加选择而贸然行事,必将引起方方面面的矛盾,不利于团结和工作。因此,现代企业领导者的用人,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那就是要出于公心。要以有利于管理组织发展和组织成员积极性的调动为出发点,不讲私情,不搞妥协,不回避矛盾。真正将愿为管理组织作贡献而又有真才实学者提拔任用到各级管理岗位上,以推动组织目标的高效实现。领导者用人,不可能使各个方面和每个人都满意,只要是出于公心,出于事业发展所需,最终会赢得尊重,赢得人心。

因此,领导者在培养用人的公心的过程中必须要善于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的用人心理。

任人唯亲心理

任人唯亲心理指的是用人者不管德才如何,只是选择那些和自己感情好、关系密切的人,或者任用自己的亲属等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以我划线”。谁拥护他、吹捧他,就提拔谁。把自己领导者的部门搞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地”。

二是“唯派是亲”。凡是帮朋派友,不管是否有德有才,都优先加以考虑。

三是“关系至上”。有“关系”的人起用,没“关系”的人靠边。

四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用人的标准,致使组织呈现家族化的倾向。人事上的近亲繁殖,扭曲了用人标准,压抑了他人成长和能量的释放。

这从王安的公司的失败中可窥一斑。王安的公司曾经实力雄厚,在1984年,有33亿美元营业额,雇用24800员工。王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员工之间凝固的社会基础。王安本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本家族外的高层主管不放心,也不信任。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公司经营遇到困难时,他把公司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本应继承权力的美国经理却遭到冷落,导致许多有才华的经营主管在关键的时刻离开公司,公司业绩一败涂地。

任人唯亲会严重危害企业的发展。表现在四方面:

1. 阻止了优秀人才的加盟,不利于企业素质的提高;

2. 使经营者大权独揽,独断专行,顾此失彼;

3. 导致员工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和忧患意识;

4. 导致企业内部争权夺利,缺乏凝聚力。

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国有企业、私人企业、海外公司以及港台中小型企业,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打不出名牌,实现不了竞争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使企业发展壮大的社会资本,缺乏对人的信任程度和合作精神。很多私人企业的老板管理手段简单粗暴,武断专横。公司治理结构原始落后,用人方式任人唯亲。企业高层领导者对亲朋好友重点提拔,而对圈外人则另眼相看,不予重任,生怕自己的位置被人剥夺。这样的企业怎能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入世之后中国的职业领导者要意识到信任的基础不能建立在“血缘”、“地域”上,而应该建立在专业化知识与表现上。不管是大鼻子还是小鼻子、黑头发还是黄头发,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化程度高、热情与激情兼备的职业领导者。

论资排辈心理

这种心理是指领导者把资历深浅、年龄大小和辈分高低作为提升和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提拔干部时,不管他有多大才干,机械地按年龄资历从上往下排座次。虽然资历是历史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既不能把资历与能力画等号,也不能把资历与水平画等号。人的才能高低与工龄长短、资历深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资历并不完全与实际才能成正比,成反比的现象也并不罕见。领导者用人论资排辈会给组织带来如下危害:

1. 阻碍了大批中青年人才的成长,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规律是背道而驰的。

2. 阻碍了人才竞争,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真才实学的人被压抑、埋没,有才难展,有志难酬。

3. 易使资历深、辈分大一些的人滋长居功自傲心理。

人才使用有一个时效问题,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抛物线的过程,从才能显现,到炉火纯青,再到才能衰减。一般认为,管理工作的年龄曲线在50岁为峰值年龄;技术工作的年龄曲线在45岁为峰值年龄;科学研究工作的年龄曲线在37岁为峰值年龄。这就要求我们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抓住各类人才的最佳年龄阶段,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突出人才的使用要破除论资排辈的心理,讲台阶,但又不能唯台阶。为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要大胆提拔,破格使用,在使用中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这样有助于人才的发挥,有助于组织事业的发展。

信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