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23

第23章 科学认识比较优势的理论思路(1)

一、科学认识比较优势

1.什么是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是区域经济开发中各省(区、市)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问题有所了解。那么,什么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也叫比较成本理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和创立的。斯密提出了绝对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商品交换效率的最佳战略选择,是根据资源和生产力的绝对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鉴于有些国家不具备绝对比较优势的客观事实,为增加国际贸易的可能性,李嘉图又提出了相对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只要在资源和生产力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根据这一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其国际贸易的效率也是最佳的。可见,所谓比较优势,是指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在资源存量及生产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条件。对斯密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有四点值得注意:其一,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其二。这一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要回答市场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及最佳条件;其三,这一理论是为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其四,比较优势的实质是综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2.对比较优势问题的认识偏差。从19世纪到整个20世纪,西方经济学家的比较成本理论不仅对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对像我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战略研究起着很大的影响,比较成本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选择主导产业和选择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但是,从现实来看,尤其是从西部大开发来看,我们对比较成本理论的理解还存在不少偏见或认识误区:有的把比较优势看做是单一性的,认为只要有矿产资源和劳力资源,就具备了全面开发的条件,而看不到比较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内涵十分宽广;有的把比较优势,不论是绝对比较优势还是相对比较优势都看做是静止不变的,要么是绝对比较优势,要么是绝对比较劣势,不能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和对待比较优势问题;有的把绝对比较优势与相对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看做是对立和割裂的,认识不到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之间可以通过某种组合,达到某种理想的效果。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对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有极大的影响,必须加以纠正。

3.科学认识比较优势的思路。对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科学理解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好这一理论,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点:(1)比较优势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是由许多种比较优势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既包括劳动对象,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等,也包括劳动资料,如厂房建筑、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既包括各类人才资源,更包括技术结构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既包括资本供给能力,也包括创汇能力和盈利水平。比较优势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涵义,就是指对一个地区比较优势的判断和评价要有全面的眼光,要用组合观点看待比较优势,而不能仅仅根据某一两项比较优势因素就认为完全具备了比较优势。(2)要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比较优势,一个地区的相对比较优势和绝对比较优势,以及比较劣势等,都会随着环境条件和政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换。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优势也可能会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会转化为优势。可见,优劣势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宏观调控和政府决策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正确的战略和措施,促进比较优势向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使优势更优,劣势的制约性更小。(3)比较优势内各优势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在一定条件下,一种优势资源与另一种优势资源按照某种组合关系进行组合,就会产生更大的优势效应。比如,矿产资源优势与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就会转化为产业优势,而产业优势与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相结合,就会产生很高的比较利益。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也有互补性,也会产生拾遗补阙的效应。比如,对劳动力资源过剩问题,从就业的角度讲是一种劣势,但如果政府采取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投资和建设项目,这样扩大的资本供给量优势就会转化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从而克服劣势的制约作用。

4.甘肃在利用比较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成效和问题。甘肃近年来在配置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方面,初步形成了以石化、有色、电力、机械、冶金、食品、建材等七个行业为主的工业比较优势,2000年这七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占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8.47%,实现的利税占全部利税的88.46%。在农业比较优势开发方面,初步形成了河西农业产业化开发区、南部中药材生产和流通基地、中东部旱作农业开发区等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和产品。

但是,甘肃在利用比较优势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在开发比较优势的思路和对策方面存在制度短缺的问题,只注重根据比较优势确定产业和产品的开发目标,而很少考虑这种思路和战略实施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条件。就政府宏观调控制度而言,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计划管理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就企业制度而言,国有经济仍占绝对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极慢;就市场制度而言,还未培育和形成健全的、规范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这些制度短缺因素的存在对发挥比较优势是极为不利的。(2)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的滞后,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开发方面形成市场分割现象,人为的行政壁垒使区域之间优势的重新组合困难重重。致使主导产业分散化、主导产品分散化,市场竞争中的内耗成本加大。如在河西走廊的饮料工业中,啤酒大麦、啤酒花、白酒系列、红酒系列等产品的质量和总规模在全国都是前几位的,但由于分级财政体制和企业所有权归属关系的不同,致使这些优势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被分割成100多家酒厂和数万个农户生产单位,难以形成“公司+农户”的新体制,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优势品牌。(3)在合作开发比较优势资源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小农意识严重,算小账不算大账,算死账不算活账,以及在企业兼并和项目建设中。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坚持以我为主,影响了企业低成本扩张和把企业做大做强。在市场准入问题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比较严重,过分看重眼前的既得利益,“肥水不留外人田”,有不少好项目自己没有力量干,也不肯让别人来干,造成签约率和履约率低,项目难以实施。(4)比较优势的开发模式选择层次低,不能走规模开发的道路。甘肃的许多工农业资源优势都具有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但由于受“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小规模开发思路的限制,再加上行政体制的束缚,难以实现比较优势向规模优势的转化。如甘肃有中药的比较优势,但中药的开发局限于中药材,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的开发十分落后;甘肃有硅铁资源优势,但却有几十家生产企业;甘肃还有丰富的畜产品和禽产品,但却没有一家能在国内挂上号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这些都与开发模式的层次低有关系。

二、通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甘肃在开发比较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上述实际问题很具有普遍性,在西部其他省(市、区)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可见,从指导思想、观念认识和战略措施上切实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实际上,之所以会在开发比较优势方面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制度短缺和制度瓶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在地区比较优势资源开发中,一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比较优势的区情和省情,深入研究不同比较优势的结构特点和开发战略;另一方面,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研究和解决高效率开发比较优势的制度形式和环境条件。

1.发挥比较优势需要转化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审批。发挥比较优势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是因为政府职能发挥的如何,将决定开发项目的外部环境,而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府操作中有许多制度形式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发展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与发展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比如,政府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重叠,一个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开工实施需要经过多重渠道,花费很大的财力、人力和时间。由于每个地方政府都主要考虑自己小区域的利益,所以分散投资和把大项目分解成许多小项目的情况相当普遍,从而使规模比较优势被肢解了。另外,有些项目的立项程序极不规范,没有严格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特别是技术专家和经济学家以及策划家在项目立项过程中的作用还不大,没有放到重要位置,甚至在一些地区还程度不同地存在政绩项目和领导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立项的问题。事实证明,不规范的政府行为,对比较优势的开发目标、项目规格、市场定位和技术手段选择等会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高效开发地区比较优势资源,在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的立项制度和立项规则进行调整和完善。改革政府审批制度,首先要科学设置政府机构,使机构职能明确,不再重叠;要简化审批程序,缩短立项审批的时间;还要从实际出发,对政府审批制度中大量存在的那些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相符合、或者没有法律依据的“审批”事项,首先进行彻底清理,特别是对某些行业、部门凭借垄断地位和行政职权自定的审批收费项目一律坚决取消;对该保留的依法进行规范;对能够由市场调节的坚决放开,尽量减少或放宽审批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