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28

第28章 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观和实践观

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资源的协调发展观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结果导致社会发展失衡,影响了发展后劲;二是过分强调人的利益、人的需要,忽视自然的存在,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以人为中心”推向极端。结果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诸多非持续发展问题。这就使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于是,这种发展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兼顾与协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要素优化组合,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协调配合,从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谋求总体的最佳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人类社会的进步实际上是四种系统的良性互动和统一。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人口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大系统。而这四个系统的再生产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大系统良性运转的过程,也是布兰特夫人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1.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由于地球的资源和能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对非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能大于其可替代速度。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发展的持续性,应当使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不超过寻求作为代用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速度;实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应公平负担和分配;鼓励发展增加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利用经济杠杆保护自然资源;采用有远见、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决策方式;树立促进环境协调的文化意识,即尊重自然,人与人和代与代之间的机会平等的道德观。

2.树立现代的资源科技观。工业革命以来,分门别类发展的科学和孤立分散出现的技术发明和发现,在满足人类不同需要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整体利益。为了满足人们当前利益,危害了人们的长远利益;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剥夺了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基础。因此,为了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新的整合观念来认识自己的生存空间,以新的视野来看待自己发明的技术;需要重新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长期性和整体性,采用符合生态规律的方式经营农业;在工业生产中实行废物资源化和生产工艺闭路循环等措施,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系统。

3.选择理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使人类的社会生产必须在环境发生可逆变化的限度内进行。新经济发展观要求:(1)形成人与自然界双向互动的新关系,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理解为人向自然索取。把生产看成是对自然资源破坏的“单向式”发展过程。(2)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3)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念,把生产与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符合现代人发展需要的生产模式。即把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的生态经济。

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工业化的文明观

1.可持续发展观把发展的主体从经济社会转移到了人。认为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手段,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1994年9月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这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为人”的发展;(3)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由充分发展的人来实现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新的公平观念,认为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中,发展必定是不可持续的。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种更宽广意义上的公平环境来保证,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建设这样的公平环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新的公平观推进了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它把道德和责任关系从可直接接触和交往的人群推广到不直接交往的全球和隔代。可持续发展观呼吁一种“全球伦理学”,以代替那种传统的“区域性伦理学”。

3.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生态伦理新概念,主张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权利相统一的观点。它要求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应该从“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转向“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从“向自然界开战”和“征服自然”,转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开发利用自然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应尊重生态平衡规律,给予自然界以足够的生息、养育、更新和再生的机会。新发展观把伦理观念从人群扩展到自然界,丰富和拓宽了精神文明的内容。

4.可持续发展观引入了科学伦理学和技术伦理学概念,把伦理和人道主义观念纳入科学技术领域。在此之前,科学与伦理学是在严格意义上被区别开来的;科学的对象是事实,伦理的对象是人;科学陈述是描述性和实证性的,伦理判断是规范性和价值性的;科学解决“是如此”的问题,伦理解决“应如此”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及其社会作用的不断提高,科学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观

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是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样一对基本矛盾。“保护”和“节制”的观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它缓和了矛盾,延缓了矛盾尖锐化的时间表,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的积累最终还会导致矛盾冲突的爆发。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保护”和“节制”,而在于创新,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创新发展观,它需要面对和处理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核心的是人和环境(自然)的关系,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多元的、多向的、多层次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而,可持续发展观又是一种全面创新观,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观念创新。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源泉和先导。自然危机、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的生存发展的危机。说到底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的危机。因此,必须变革传统思维方式,树立新的环境意识,在文化观念上进行批判和反思,同时进行建设,实现创新。

2.环境创新。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在深度和广度以及观念形态上不断突破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具体涵义,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而且主动到环境中寻求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进行环境创新,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3.经济创新。既重视量的增长,更重视质的提高,实行生产方式和经济运作的创新,变革以往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把整个经济活动纳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协调发展的系统。

4.科技创新。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杠杆。人的力量和自信集中体现在这里,人类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5.社会创新。包括社会制度创新、生活方式创新、交往方式创新,以尊重自然、促进自然的发展为基础,协调人与人之通过关系。

6.人的创新。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无论是观念创新,还是环境创新、经济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创新,集中到一点就是人的创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其他六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

1.经济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可持续发展是在自然资本不变的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世界资源研究所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2.回归自然观。主要理由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提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因此,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也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否定,人类只能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界的普通一员”,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以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不否定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原则,相反是在更全面、更合理的意义上对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原则的一种肯定。人类社会生产力不仅是一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也是保护自然的能力。改造自然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样,保护自然也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在于对自然环境的呵护,而它最终所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不过它不仅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而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不仅不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原则的否定,而且恰恰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更自觉的意义上成为世界的中心和主体。

4.社会发展观。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如莱斯特.R.布朗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为现在和将来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著名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1991)中就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特别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

5.生态发展观。生态学家侧重于从自然或生态的角度认识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在1991年11月共同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还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

6.协调发展观。不少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