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55

第55章 能源消费结构与效率

一、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很不理想,如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所占比例太小。一些边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还使用着非商品能源。如生物质燃料,包括薪柴、树叶、作物秸秆以及动物粪便。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主要的地位,即使到2010年,煤炭仍然占69.7%。

中国的物质生产部门大体可分为:农、林、牧、渔、水利、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部门,这些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0%,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用的能源消费量不足20%。各部门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工业部门最为明显,其中,重工业部门还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气和电力。在终端能源(电力)的消费中,工业部门的消费比重比工业发达的国家大,而运输业则显得比重小。

二、能源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

1.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的构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大约占2/3。1973年以前,发达国家依靠廉价的石油能源发展了本国的经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1973年以后,随着石油危机,使其能源需求的增量逐渐减少,推动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源使用量也相应下降了。

2.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总体来说,使用煤炭等固体燃料比重较高,使用较清洁的和优质的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比重较少。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能耗水平较高。为了适应国内的经济与人口增长,能源的进口数量不断增长,经济增长和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比较落后,最终使能源大部分消费在工业生产之中。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使得节能工作比较薄弱,控制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投资相当有限。

3.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中,运输业是发达国家主要的能源消费行业之一,平均约占30%。发达国家的机动车占有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1992年,每1000人汽车拥有量,美国约550辆,西欧200~400辆,非洲9辆,印度2辆,中国0.4辆。在许多工业化国家,运输部门排出由人为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2%,碳氢化合物的40%,颗粒物质的13%以及硫氧化物的3%。在过去的20年间,发达国家致力于提高车的能耗效率以及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燃料来代替矿物燃料,已经有了显著的进展。靠电力、液化天然气、酒精、太阳能等新能源驱动的汽车在整个汽车行业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三、能源消费量及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

商品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以及前苏联和东欧。1990年,这些国家合计占世界人口的22%,却消费了全世界商品能源约82%,按人均计,高收入国家居民的消费量比低收入国家居民的消费量高15倍。全球平均每年每人消费量是560亿J。美国平均每人的消费量是2800亿J,荷兰为2130亿J,前苏联为1940亿J,英国1500亿J,法国1090亿J,巴西220亿J,中国220亿J,印度80亿J,尼日利亚50亿J,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马里各为10亿J。

工业化国家在经历了煤炭时代、石油时代以后,进入了以石油、天然气、水电、煤炭和核能等多种能源互补的时代。1973年,石油输出国联合起来限制石油输出量,并提高石油价格,以及随后1978年的两伊战争,使石油输出国的产量锐减,油价上涨,造成“石油危机”。这给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曾造成极大的冲击。从1973年到197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1.8%,相应地,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下降了8%。1978年至1981年油价上涨253%。这些事实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廉价能源的时代已经结束,全世界都将以昂贵的价格来获得能源。而且,人们开始认识到矿物燃料是有限的。对石油依赖性很强的发达国家开始利用和发展节能技术,在不提高能耗的条件下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近20年来,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下降了1/4~1/3,甚至更多。由于能耗下降,发达国家的工业能源密度(工业能源使用量与增值的比率)显著下降。发达国家的能耗降低还因为他们的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

发展中国家大约拥有世界78%的人口,却只消费世界18%的商业能源。广大农村地区几乎得不到任何商业能源,而以薪柴、作物秸秆以及动物粪便作为燃料,并且主要用于炊事和取暖。1990年,在发展中国家,薪柴和木炭供应了能源消费总量的17%。对于某些国家,木柴是主要能源,如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尼泊尔、尼日利亚、苏丹,木柴占能源的80%。由于使用木柴,森林过度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外境恶化,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由于能源的储量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地区缺少能源,不得不依赖进口。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单位产值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