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76

第76章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对策

一、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

1.主要旅游资源的丰度分析。资源丰度是指资源的丰富程度,首先表现为资源的总体数量(资源总产量),从而给人以总体概念。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着众多且瑰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西部地区共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个、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名录的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9处、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31座、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处,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33.6%、33.1%、42.9%、17.3%、31.3%、26.5%。其中,重庆的大足石刻、四川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云南的丽江古城、西藏的布达拉宫、陕西的秦始皇陵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享誉世界,均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而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我国共占有23个席位,西部地区有8席,占有率为34.8%。

2.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分析。资源分布密度也称资源的相对储量密度,反映的是资源的相对量,具有区域间资源丰富程度的可比性。资源分布密度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面积内某种资源的储存量表示,二是按一定区域范围内每人平均拥有的资源量表示。前者是资源总量相对于区域面积的分布密度,后者是相对于区域人口的分布密度。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面积相对密度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60%.森林公园类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1%。这是因为西部地区面积广阔,10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占到了全国面积的?半以上,西部地区面积相对密度数值较小说明该区域上述资源分布相对稀疏,各个资源点之间距离较远。以新疆为例,新疆地域辽阔。跨越23个纬度和15个经度,国土总面积为166.04×104平方公里,但仅拥有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乌鲁木齐、吐鲁番和吉木萨尔所组成三角地带旅游资源较为集中外(1项国家森林公园、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级别旅游资源也较丰富),其他旅游资源则极为分散。如历史文化名城喀什位于西部边境,楼兰故城遗址、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若羌)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克孜尔千佛洞(拜城)和库木吐喇千佛洞(库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尔津和哈巴河)位于北部边境,点点之间距离极远。这为新疆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难度,也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沙漠、戈壁、沼泽以及沓无人烟的丛林山岭将上述旅游资源分割开来,给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造成了极大障碍。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地方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对一般旅游者来说是禁区,而对于富于冒险精神的人而言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是探险旅游的绝好去处。

二、西部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与质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西部地区在旅游资源数量上并不逊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而在资源类型的丰富程度和资源的质量、上则更具优势。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山地、高原、盆地以及众多的江河孕育了独特奇美的自然风光。这里有巍峨的高山、壮阔的高原、雄奇的峡谷;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苍莽的森林、秀美的竹海和浩瀚的沙漠、戈壁以及明珠般的绿洲;这里有奔腾直泻的大江大河.也有水波不兴的高原湖泊。陕西的西岳华山、四川的青城山、云南的玉龙雪山、长江三峡、黄河壶口、新疆的“天山明珠”天池、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云南的路南石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青海的青海湖和鸟岛、西藏的羊八井地热等,各具特色。名扬海外。悠久的历史使西部地区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安半坡、云南元谋等古人类遗址,西安、银川、楼兰等故都古城,黄帝陵、霍去病墓等陵寝墓葬,以及嘉峪关、玉门关等关口要隘等都分布于此。西部还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藏、维吾尔、回、哈萨克、苗等民族广泛分布,仅云南一省便生活着2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都互不不同,风情各异。以上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自然观光旅游、历史考察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以及登山探险旅游的绝好去处。

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况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与建筑、消闲求知健身、购物6大类,共74种基本类型。除了与海洋相关的景观,如“沙(砾石)滩”中的海岸的沙质岸滩或砾石滩、“小型岛屿”中的海洋岛屿、“其他水域风光”的海潮景观等外,所有大小类型在西部地区都可以找到典型代表,其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古迹与建筑三大类最为突出。

此外,西部地区还拥有着多项我国甚至世界旅游之最。如全国最大的瀑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世界上最为宏伟的溶洞——贵州的织金洞,我国游程最长的地下洞湖——贵州安顺龙宫,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四川乐山大佛,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殿内铜佛——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我国最大的铜殿——云南鸣凤山的金殿,我国现存最大也是最完整的关隘——甘肃的嘉峪关等。

三、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西部旅游资源应由由点到线、以线带面,分层次发展。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面积相对密度较低,分布分散,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普遍处于落后的位置。因此,尽管各省、市、区的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质量较高,地方政府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把自己发展成为旅游大省,而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分层次发展。这种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由点到线、以线带面,首先,集中资金开发知名度高、交通条件好的风景名胜区,积累经验和资金,着重培育市场;其次,以这些已具一定规模的风景名胜区为节点,带动周边较小规模的风景名胜区,并连结成具有一定纵深的旅游线路;第三,多条旅游线路相互交织,构成旅游网络,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此外,从中观角度,地方政府在开发本区域的旅游资源时,也应对旅游区的结构予以足够的重视。由于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的有限和分布的分散,就局部区域而言,单纯以某一主要旅游资源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是不充分的,还需在中观的尺度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结构,即建立以国家级旅游资源为核心,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旅游资源并举,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并举的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

2.消除信息闭塞,加大资源宣传力度。西部地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人口相对密度,一方面可以认为西部地区人均资源量较高,是优势,但我们必须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即每一旅游资源虽控制的面积极大,但控制的人口数却很少;再加上当地经济较为落后,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远不如中东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在本区域内的游客产出率和潜在旅游客量均较少,不能满足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西部地区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状况,内部各省区之间以及与中部、东部的信息交流都较为落后,在西部地区富饶的旅游资源中,除了少数非常突出的旅游景点,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敦煌的莫高窟、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长江三峡、四川的九寨沟等闻名全国,甚至享誉世界外,其他许多景点虽极具魅力但知之者甚少。因此,西部地区应大力加强当地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吸引区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区的游客。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位置闭塞、交通运输不便、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在每年慕名前往的游客中国际游客所占比重较高,较东部地区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鉴于国际游客的经济实力,西部地区应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客源市场,将国外游客引人中国、引入西部。

3.加强以交通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依托。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由于闭塞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资金、技术的缺乏,交通、市政、邮电通信以及旅游相关设施等较为落后,其中尤以交通状况最为突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过于分散、远离大中城市、可进入性差的状况迫切需要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到1998年底,西部地区公路里程为380124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3791公里,分别占到全国的29.7%和23.9%。均不足1/3,而二者的路网密度仅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2.4%和42.2%,民航设施相对于区域面积而言也很少,此三项交通设施都需要不断地完善。鉴于资金状况和游客市场的发展,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宜以公路建设为主,同时结合西部经济开发发展铁路运输,并在极具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重点旅游胜地或附近城镇有计划地建设中小型客运航空站,做到三管齐下。此外,邮电通信、市政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必须在对当地旅游资源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在对未来旅游客源市场的科学预测的前提下,作出长远的规划,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

4.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旅游。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状况复杂多样、条件恶劣,开发程度较低,因此许多山岭、河流、森林和草原多处于原始状态或近似原始状态,这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绝好的场所。所以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926个,西部地区占有283个席位,其中国家级41个,省级138个,市级43个,县级61个,总面积达5838.7×104公顷,数量占全国总数的30.6%。但面积却占到了75.8%;在保护区面积前十位的省、市、区中。西部就占有6席,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分列前四位,占全国保护区面积的68.6%,而云南则以拥有108个自然保护区而位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因此西部地区的旅游必须在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的指导下,逐步摸索、积累经验。充分发挥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