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乡县把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东乡县劳务职能部门围绕输转前职业技能培训、输转中管理服务和输转后权益保障三个环节,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村外出人员素质,打造劳务输出平台,多渠道组织4万多农民走出大山。东乡县以个体、联户、公司等多种组合方式,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建筑拆迁、商贸流通领域进军,形成了乡乡有输出、一乡有一产的劳务格局。目前,以唐汪、达板、河滩为代表的建筑业,以那勒寺川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以龙泉、北岭、大树为代表的拆迁业,以锁南为代表的餐饮服务业,已在北京、上海、青海、西藏和省内兰州、河西等地区站稳脚跟,成为东乡劳务输转的品牌行业。据统计,全县劳务输转人数2005年已经达到6万多人次,年创劳务总收入6000多万元,为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增收240多元,劳务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6%,全县有1万多户贫困农民通过劳务输转实现脱贫。
3.境外农民工劳务输出也已兴起
近几年,甘肃省境外农村劳务输出也取得重大突破。境外就业工作是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境外就业工作,为加速转移甘肃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新途径。甘肃第一家境外就业中介——“陇原境外就业中心”,于2005年4月获照运营,标志着境外就业中介服务开始了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
2005年,甘肃省劳务办通过网络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企业、侨胞的联系,收集到大量境外就业信息,经过严格把关,仔细分析,认真组织,全年组织境外就业753人(含港、澳地区),主要在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分布于餐饮、服务、建筑、制造及服装加工等行业。
截至2005年7月,甘肃省向国外累计输转劳务人员1530人,为全省劳务输出开创了新局面。兰州市永登县组织务工人员赴加拿大CM公司从事建筑工作,山丹县组织务工人员赴俄罗斯从事种植业,张家川县组织人员赴巴基斯坦从事水洗纺织,经济效益均十分明显。酒泉市积极拓宽向境外输出农村劳务人员渠道,2004年向蒙古国输转务工人员35名,2005年又向蒙古国输出50名农民工,实现了跨国劳务输出的新突破。
4.农民工培训工作力度加大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的多少。近两年,甘肃省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多渠道筹措培训资金,充分调动各种培训资源,针对农民工需求市场变化,加强就业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培训人数迅速上升。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就业率也普遍提高。
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各级政府依托培训基地和职业学校,开办各种培训学习班。前后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万多期,培训农民367万人次。据统计,2004年甘肃全省共培训农民工11.2万人,就业率达80%以上。2005年,甘肃全省共完成农民工引导性培训46.12万人,技能性培训15.8万人。通过培训,农民实现了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人力资源实现了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庆阳市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在劳务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情况下,庆阳市主动适应劳务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加大劳务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打造劳务品牌,提升劳务层次,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庆阳市一方面依托企业,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集中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使劳务人员很快适应了企业技术要求。经过多年的工作锻炼,现在输出的务工人员大多成为技术工人。在自行车生产企业,庆阳籍务工人员受到普遍欢迎,目前几乎全国所有的自行车生产企业都有庆阳籍务工人员的身影。另一方面,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根据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计算机应用、缝纫、电焊、车床机修、汽车驾驶、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适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仅2004年庆阳市就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全市输出劳务人员中技术工人达到25万人,占输出人员的80%。通过培训,不但使庆阳劳务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劳务收入有了增加,而且使劳务人员实现了稳定就业,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变成产业工人。2005年,庆阳市又启动实施了50万农民培训计划,发挥教育、农牧、科技、妇联等职能单位的作用,多渠道、多部门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天水市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增加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开展了现代技工培训、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劳动法规和务工常识培训、岗位培训等。2005年上半年,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60多期,培训农民工1万多人,培训后的就业率达95%以上。
为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张掖市的农业部门、教育系统整合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乡镇农科教中心、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和行业培训等资源,形成官办、民办、行业办的“多轮驱动”培训机制,实行“订单”和“定向”培训,使培训与输转对接,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
5.农民工维权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近两年,甘肃省各级政府把维护农民工权益作为劳动保障监察的首要任务,积极组织有关部门,集中力量联合执法,改善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保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鉴于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是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的突出现象。近年来,甘肃全省开展了多次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专项检查活动,2004年共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1426户,清欠农民工工资8027.3万元。2005年1月至9月,兰州市共清理被拖欠农民工工资1070万元,追讨被拖欠农民工工资335万元,清退企业和个人违规收取的押金11.35万元,受理农民工投诉案件938件,查处结案800件。同时,整顿民办职介所8户,取缔非法黑中介17户,向公安司法机关移送6户。
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05年12月21日,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首次向全社会公布了全省各市州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举报电话和详细地址。省上9个部门还联合下发了一个关于解决农民工工资的文件,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惩处措施。截至2005年12月11日,全省已偿还拖欠农民工工资3.924亿元,占拖欠总数的99.9%,基本实现了年初计划和今年国家确定的考核目标。
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继续认真做好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工作,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和省总工会决定,从2005年10月13日至2006年1月25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此次活动将重点检查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加工制造、建筑施工、餐饮服务等行业及其他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工商户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对瞒报、拖欠、克扣工资的用人单位,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其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将处以罚款,对无故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数额大、时间长、性质恶劣的用人单位,在依法进行处理的同时,依法公开曝光。此外,还将加强对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监督检查。
同时,甘肃各级政府都把维护农民工权益作为劳动保障监察的首要任务,并要求进城务工人员一定要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以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还要求所有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省劳保监察部门还一再明确表示,今后将严厉查处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
陇南是甘肃省的劳务大市。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蓬勃发展,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日趋突出。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该市成立了专项监察执法领导小组,同时积极争取相关行业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初步形成了主管部门全力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氛围。为了切实提高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05年春季,市劳动保障局和建委、总工会联合行动,深入到建筑工地和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开展维权、普法宣传活动,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等相关材料近万份,现场进行咨询和释疑解惑5000多人次。2005年6月,该市根据投诉举报线索,对12户用人单位进行了劳动用工重点抽查,结合查处的情况,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支付了农民工的工资,避免了一起因建筑企业拖欠工资而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该市劳动和建设部门还联合转发了《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建筑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建立健全工资发放制度,同时,大力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建设。
为了进一步维护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张掖市还专门选派干部进驻用工单位。2005年,张掖市选派159名干部到用工基地或用工单位挂职,与当地劳动部门、用人单位沟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搞好农民工的维权服务。
6.个体劳务经纪人在农村劳务输出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甘肃省农村劳务输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农民工自谋输出,二是政府部门有组织输出,三是个体劳务组织或经纪人输出。近几年,在甘肃农村劳务输出中,个体劳务组织或经纪人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农民工有组织输出的一支重要力量。
嘉峪关市峪泉镇的一半劳动力长年在市区打工,但过去由于是单兵作战,无法形成合力,一些活揽不下来,打工者的利益也常常得不到保障。为此,镇政府通过引导和扶持,把先富起来的旅游大户、运输大户、建筑大户培养成“劳务输出经纪人”,凭借他们灵活的信息渠道、积累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经验,把村民们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形式进城务工,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曹鸿是一位农村劳务输出经纪人。2004年,嘉峪关市投资兴建石关峡景区,曹鸿意识到,景区品质提升后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也将提高。于是,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他联合村民成立了“黄草营村旅游服务协会”。协会组织村民统一外出培训,实行统一着装、统一限价、统一管理。2005年4月24日,石关峡景区开业,旅游协会同时挂牌亮相,承揽了景区外的纪念品销售和冷饮摊点,协会各户收入较往年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一个选矿厂工地干活的近30个民工也是曹鸿组织出来务工的。另外,曹鸿还利用空闲时间承揽了不少活,修蔬菜大棚、拉绿化土等,都是他先揽了活再找村民一起干。
嘉峪关市断山口村的殷达军和侯正红,承揽了兴业建筑公司下属的两个施工单位。近几年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很大,机会很多,但由于资质和实力限制,他们只能带着村民干一些“零碎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殷达军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建筑公司,开始在兴业建筑公司旗下干活。为了提升技术水平,殷达军高薪聘请了技术员和安全员,承建一座两层楼,村里有50多人跟着他干活。侯正红带领公司的第七项目部先后参与了嘉峪关机场路改造工程、嘉北路和老国道改造工程,他们村先后有300多人跟着他干活,仅此一项全村2005年人均增收五六百元。
(三)甘肃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出的主要措施
近两年,甘肃全省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劳务输转人数和劳务收入再创历史新高。2005年甘肃省共输转富余劳动力409.83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26.39%,完成年输转计划350万人次的117%;创劳务收入100.82亿元,比2004年增长56.55%,完成年计划70亿元的144%。甘肃农村劳务输出数量的持续扩大和劳务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各级政府部门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分不开的。在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民工培训方面,甘肃省采取了以下积极措施: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民工培训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转工作,并从抓重大项目人手,推动全省劳务输出事业发展。
2005年,省委书记苏荣同志指出: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这一历史机遇,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提高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奠基工程,纳入甘肃省重点工作。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培育,拿出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功夫来抓劳务输出。省长陆浩同志提出:县、乡两级要集中力量抓,各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协同配合,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工作,适应市场需求,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培训,增强外出就业和稳定就业的能力。拓宽输出渠道,扩大输出规模,加强与输入地政府的联系协调,逐步形成一批较为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
2005年5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定西召开全省劳务工作现场会。省委副书记马西林、副省长陆武成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市(州)党委、政府分管农村工作和劳动保障工作的书记、市长以及农牧局、劳动保障局、扶贫办、妇联的负责同志与劳务工作示范县(区)的负责同志,共200多人齐集一堂,共商劳务经济发展大计,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马西林副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大范围寻求劳动力转移,跳出农村解决农民问题,跳出甘肃谋划就业问题。陆武诚副省长要求:整合资源、强化培训,使劳务输转实现“四个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自谋自发型向规模组织型转变。同时,全省14个市、州和86个县、区迅速组织传达和落实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已成为甘肃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省委十届八次全委会议上,苏荣书记总结指出:“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前全省最大的项目”。
2.各级政府部门努力落实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民工培训工作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