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积石山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滔滔黄河从青海省循化县穿越积石雄关进入积石山县,在川流而过的积石峡,寺沟峡,炳灵峡中,重峦叠嶂,危崖横出,奇峰林立,景色独秀。积石雄关、禹王庙、临津古渡、鲁班石等遗迹、遗址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积石山县地处中纬度位置,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大陆度52.4,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2℃,7月平均气温16.5℃:年平均最高气温11.9℃。县西部及西南部沿小积石山东麓,气候凉爽,植被发育良好。在东南沿海、省会兰州盛夏酷暑难耐之时,我们美丽可爱的积石山县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洁净、无污染,气温宜人,在这里既可以凭吊祖先的历史足迹,又能够体验民族风情,感受天人合一,真是休闲度假、纳凉避暑的绝佳胜地。
积石山县的雷积山、石海、黄河、吊水峡瀑布、盖新坪、黄草坪草原构成了生态旅游的乐园。
雷积山:海拔4308米,为积石山县境内最高峰。山体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受构造抬升作用,山峰陡峭,基岩裸露。在山谷迎风坡,降水比较充沛,植被完好,森林茂密,是盛夏避酷暑的好去处。
石海:分布于积石民俗村西面的河滩上,由大小不同的砾石构成,大致呈南北走向,长约5公里,宽约1.5公里,其中最大的一块巨石被当地人称为“鲁班石”。
黄河:从大河家的积石雄关至四堡子的周家夹滩和韩陕家滩段,属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峡谷与小盆地相问分布,水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是漂流的绝佳地段。
吊水峡瀑布:位于居集乡强滩村西南峡谷中,瀑布落差约10米,宽约2米左右。瀑布底部为一整块巨石,长年被水流冲击,已形成一个深洞,当地人称“滴水岩洞”。吊水峡神秘莫测,峡内怪石嶙岣,山岩上青松倒悬,藤蔓缠绕,苍翠葱茏,鸟语花香,千姿百态;飞瀑犹如条条白练,直泻谷底,激流撞击在峻峭的岩石上,白雾笼罩,浪花飞溅。走出吊水峡,便是一望无际的香水坪天然草场。登坪远眺,附近八乡一镇尽收眼底,迷人的自然景观使游览者络绎不绝。
盖新坪:雄踞于积石山西北部的人工林场,位于刘集乡河崖村东南,林木面积约25万亩,主要树种是:油松、落叶松、大白杨、华山松、云杉等。盖新坪四周群峰拔地而起,山形奇异。山上风吹草动古松苍挺,花草丛生,山下流水潺潺,曲径通幽。群峰之间以栈道、石阶相渡,相映成趣。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初八,民间自发举行的“花儿会”,吸引着甘、青两省的各族歌手,对唱赛歌,热闹非凡,其景象可与莲花山、“二郎山”、松鸣岩“花儿会”相媲美。还有那瀑布飞挂的崔家峡,可容七八十人坐卧的巨石都令游人游兴倍增。
黄草坪:位于刘集、石塬、柳构等乡的小积石山(又称太子山)东麓,草场自西向东缓缓延伸,面积约20000亩。牧草冬枯夏荣,属高原型草甸。目前,为本县主要夏季牧场。黄草坪草原犹如烟波浩瀚的大海,绿浪滚滚,黄花遍地,点缀成天然的花园,牛羊遍野,游客若置身其中,大可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景色。当你离开紧张而喧嚣的城市生活环境,来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面对蓝天、白云、绿草和在阳光下悠闲吃草的成群牛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你会感到心旷神怡。
鲁班石的传说:很早以前,炳灵寺僧侣云集,香火鼎盛,驼队商旅,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但滔滔黄河隔断了南北交通,要过黄河天险,只能皮筏摆渡,船翻人亡事故时有发生。鲁班得知此情,决心修建一座石拱桥,但黄河边造桥石头奇缺,于是,他骑着神兽,带着干粮到处寻找。一天,他来到积石大峡,发现满山都是造桥的好石料。便选好石头,择定黄道吉日,做好运石准备。于农历五月初五午夜,他左手提神斧,右手握仙鞭,运起数神功,点石为羊,从积石大峡深处赶运。拂晓,至吹麻滩,一眼望去,满滩都是羊群。这情景恰被一村姑看到,她大声惊呼:“陕来看呀,一滩的石头在跑。”未等喊声落地,看着满滩羊群竞变成块块石头。这时,鲁班正在一块巨石上,见此情景,一屁股跌坐在巨石上,看着满滩的石头摇头惋惜。他离开后,巨石上留下深深的坐痕,他的神兽和干粮也变成石头,和这块巨石一起向后人诉说神奇的故事。这块巨石在民间被称为叫鲁班石。
二、黄河明珠——刘家峡水电站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出积石雄关奔腾而下,穿山越岭,巧夺天工地塑造了关门峡、寺沟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龙羊峡、李家峡、大峡、小峡等高山峡谷和神奇的山水风光。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根治黄河,变害为利,造福人民,20世纪60年代建成了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总装机容量136.9万千瓦,年发电63.7亿度的刘家峡水电站,成为西北黄河上游的一颗灿烂明珠。
1967年10月1日,刘家峡水库载流蓄水,库区主要在永靖县,还涉及临夏县、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县的银川乡、安集乡。蓄水后淹没包括永靖县原县城莲花堡在内的11个乡55个村,淹没耕地4万余亩,有6082户移民迁居他乡,计32574人,拆迁房屋5万余间。在水库的修建中,积石山县人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银川、安集两乡不但有众多良田被淹没,同时还接受来自永靖县的大批移民。
近40年的沧桑巨变,这里已是高峡平湖,绿水碧波。湖中来来往往穿梭着造型各异、装饰豪华的各式游船,人们陶醉乘般泛舟在湖峰相得益彰的美景之中,流恋忘返。库区沿岸先后建成了刘家峡大坝码头,祁家渡口码头、莲花台码头和向阳码头等。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在炳灵湖两岸,先后完成了龙汇山、李家塬头、东塬坡海火景山、三角加、山城等一批造林绿化样板工程。炳灵湖的立体网箱养鱼从无到有,目前养鱼面积已达14亩,年产鲜鱼21万公斤,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成为淡水湖.L T养鱼发展的方向。
刘家峡水库有水域面积20万亩,在积石山县境内有3万多亩,当人们在广阔的人工湖面上荡漾,就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又胜似江南水乡。在碧波荡漾的黄河水面上漂流或飞渡,形成万千的奇峰峭壁扑面而来,似万马奔驰,奋勇蹄急。高峡平湖,山明水绿,使你充分领略黄河的博大胸怀和粗犷豪放的神韵。
在刘家峡水库大坝的底部,深埋着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先进文化构筑起来的巨型水力发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正因为有了刘家峡水电站,才有了后来的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龙羊峡、李家峡、大峡、小峡、拉西瓦、小浪底等等梯级电站和大型水电工程的成功,也有了开工建设的关门峡、炳灵峡水电站和即将开工的大河家、四堡子电站,才有了黄河上游地区驰名中外的电力资源基地,才有了西部大开发中“西电东送”的宏图大略。
三、人间仙境炳灵寺石窟
名列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炳灵寺在刘家峡水库的库尾,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黄河北岸,这里隐藏着1600多年历史的炳灵寺石窟群,保存着自北魏至清代的古代文明遗迹。摩崖石刻、雕塑彩绘,栩栩如生地显示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古丝绸之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寺之一,它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黄河炳灵峡中,历千年风雨,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芒。“炳灵”意为“十万弥勒佛州”。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包括下寺、上寺、洞沟三个部分,现在所称炳灵寺即下寺。现存窟龛212个,泥塑佛像800多尊。其中高达27米的大坐佛,传说为文成公主进藏时随带的工匠雕塑而成。尤其是保存完整的169窟,更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雕塑、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护好炳灵寺石窟,在修建刘家峡水电站时,国家拨专款修筑一条长350米的混凝土护坝。每逢水库高水位时,站在堤上放眼望云,碧波荡漾,浪涛不惊,炳灵之神韵,黄土地之灵性不觉融入灵魂深处。沿炳灵寺前河沟上行数里,就是炳灵上寺。炳灵上寺有大佛洞,始建于隋代,洞内有一尊4米高的弥勒佛像雕塑,神采丰满,不失隋代造像遗风。元明以来,这里香火旺盛,逐步成为宗教活动中心。寺内现存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刊印的大藏经一部,有唐卡、绿度母、千手千眼观音、坛城画卷,其中绿度母唐卡画是九世班禅赠送给上寺的。
近几年,随着黄河三峡旅游品牌知名度的提高,黄河三峡因其特有的神韵,丰富的内涵,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逐步成为西北地区旅游亮点,也是黄河上游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之一,游客大增。但由于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黄河上游支流区域降雨量逐年减小,黄河来水急剧萎缩,刘家峡水库库容下降,出现了乘游船不能抵达炳灵寺的现象,使许多游客望寺兴叹,无法领略石窟神奇美妙的古代文化神韵。积石山县正是紧紧抓住永积通县公路开工和吹桥公路开工建设的契机,大搞以公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凭借区域特点和优势,开辟游览炳灵寺的唯一陆路通道——安炳公路,建设尕鲁坪海螺山旅游度假村,提升服务功能,打造文化品牌,将区位与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潜力,带动和繁荣一方经济,进一步促进积石山县民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实现了黄河上游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联动开发。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业的基础
积石山县大部分生态旅游资源位于自然环境等脆弱的地方,许多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以其原始性或自然状态的自然美吸引广大旅游者,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往往会影响或破坏这种原始性或自然状态,更何况还有来自旅游对环境的各方面的影Ⅱ向。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之初,就要把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与开发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在遭受不太严重的破坏之后,有些可以自然恢复,如植被,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有些可以利用人力重新复原,如森林、草原、山川、河流等,当然这需要付出很高的经济代价,这对于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来说,是无法实现的事情,同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有些旅游资源,如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山体、洞穴、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文物古迹等,一经破坏便根本不可能恢复,这就使它们具有不可替代性,为此应注意加强有效保护,其主要对策如下。
(一)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破坏的根源就在于公众缺乏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少人根本不知道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首要问题是让公众有一个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了解旅游资源是千百年自然造化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粹,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也必须看到,单靠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众环境意识差这一问题的。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社会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成正比关系,在提高和增强公众的资源保护意识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致力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旅游经济开发改善旅游资源保护的条件,通过资源的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进行评价、评比,参与决定生态旅游乐园的定级评审事项,使各项法规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严格贯彻执行《环境法》、《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与全国人大所立基本法相关的实施细则,将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这一问题提到法律的高度,从而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强化生态旅游乐园开发中的大环境建设
加强生态旅游乐园生态环境建设。对已建和在建的生态旅游区应加大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立体绿化带。
强化生态旅游乐园周边大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区大生态环境是营造意境之地,是生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应高瞻远瞩,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屏障,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对游人的生态环境教育与管理
游人的行为对生态旅游地是否能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游人的生态意识,使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生态环境有害的,正确的行为是什么。注意培养人们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达到“慎独”、“自省”、“自讼”、“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自主的境界。因此,对游人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和管理十分重要,如利用游人村的环境教育中心、科学解说牌、导游图册等进行此项工作。
(五)向当地民众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管理
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很多,传统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应该是边发展、边治理、边宣传教育,发展与治理同步。生态旅游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并以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己任。因此,对当地居民除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外,还应采取组织他们定期学习乡土地理、历史、文化和生态知识,指导他们科学使用环保设施、建立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等措施。
(六)对生态旅游乐园投资商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管理
生态旅游乐园建设要靠吸引外来投资商和资金,也不能为了建设资金去迎合和放任投资商不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开发行为,而是必须加强对投资商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管理。从项目投资论证初期开始,就让投资商懂得,任何破坏环境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受损害的不仅仅是生态旅游区,也是投资商自己。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运行后,要定期对污染物处理设施进行检查。对那些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要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处理,直至取消其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