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将历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立足现实,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历史和现实的区域开发问题,即通过对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现实区域经济开发问题,为今日的区域经济开发,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经验和现实对策思路。当前最主要的研究重点方向是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北区域经济开发和西北民族经济开发。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积石山县)是中国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有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回族、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10种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自治县。本人是一名党培养多年的民族干部,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临夏,尽一份微薄之力,既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多年的夙愿。基于这一认识,本人萌生了研究多民族自治县的区域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构想,并开始注意、探讨有关历史问题,搜集相关资料,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着手研究积石山县民族区域经济,涵盖自治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积石山县这个点上的实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尽一份微薄之力。
自治县区域概述部分:抓住自治县地形、地貌、气候,物产与资源,西北独特的三大结合部;中国“彩陶王”故乡;大禹治水的源头,建制沿革方面介绍了县域自然县情和历史县情,从而将积石山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展示给世人。积石山县是中国西部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一万年前,在黄河流域、银川河畔就有人类祖先在此繁衍生息。五千至七千年前,先民从事农牧业生产。大禹导河始于积石,古人一度认为积石山是黄河的发源地。境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积石山县民俗风情旅游方兴未艾,第三产业起步良好,稳步发展,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成为增加各族群众经济收入的新兴产业。
积石山县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对自治县的主体民族、兄弟民族进行简要介绍;从雄浑壮丽的积石雄关,“保安三庄”所在地——大河家镇等方面介绍了保安族的家园。对甘肃省特有民族——保安族的文化,从语言与思想、文学、保安腰刀等方面作了阐述;从民族文化、饮食文化与民族习俗方面,将积石山县独具特色的民族灿烂文化向世人作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展示。从而让积石山县成为中国保安族的研究基地,世人体验保安族独特民情风俗的场所,宣传保安族的窗口。通过对县域经济的大开发,早日让世界了解保安族,让保安族走向世界。
积石山县域民族经济开发的资源与环境部分:重点展示自治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壮丽的积石雄关、禹王庙、临津古渡、鲁班石等历史遗迹;香水坪、盖新坪、吊水峡瀑布、积石民俗村等自然景观;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隔黄河相望,毗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天池”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寺药水泉等等。积石山县各族人民在西部大开发历史进程中,大搞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在黄河岸边的四堡子乡周家村建成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国家部委青年生态林工程。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小流域治理成效突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造就了县域内黄河支流清澈见底,鱼儿尽情地逐水游荡,境内满目翠绿,山清水秀,是生态旅游的乐园,是盛夏纳凉避暑的好地方。将所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让大家进一步认清积石山县的县域特点和所处位置,这是经济定位、品牌形象策划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制定今后开发思路和措施对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加快开发步伐,才能取得开发的新成就。
县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回顾部分:分析历史长河中自治县县域民族经济开发,即共和国成立前的县域民族经济开发和自治县成立前的民族区域经济开发。积石山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和农业历史悠久,但其生产力水平低下。历史上县境内林木繁盛,分布广泛,到处绿树成荫,植被完好,水草丰美,生态环境优美。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加之“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期间大面积毁林开荒,尤其是在进行吹麻滩河滩铺土造田过程中,县域内百年老树全部被砍用烧柴,拉到工地,化为灰烬。县境内植被惨遭破坏,出现了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少雨,土地严重退化,农业生产大面积减产。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穿越境内,古时使者和商旅络绎不绝,大河家成为闻名于世的“茶马互市”重镇,各民族群众在这里交流文化、和平贸易,商贸经济联合体兴盛不衰,优良传统发扬至今。积石山县域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山大沟深,生产方式极为落后,民族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目前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这使我们认识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综合实力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还很困难。这里有许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
积石山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新时代部分: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将自治县成立以来的开发进行总结。改革和开放使积石山县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全县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你追我赶搞建设的强劲势头。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运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投身到积石山的开发建设进程之中,从而提升了积石山县形象,实现了自治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就。但是,自治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地处边远,高寒阴湿,自然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矿产资源相对贫乏,工业基础脆弱,教育文化落后,加之建县时间短、底子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全国发达地区而言比较缓慢,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积石山和谐社会的奋斗历程中,仍需付出艰辛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部分:打造以优势种植业、草食畜牧业、劳务业、地方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为核心的五大支柱产业;以打保安牌、大禹牌、中国“彩陶王”故乡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牌、“中国花椒之乡”牌、“中国民歌(花儿)采录地”牌等六张王牌;营造积石山县崭新的形象,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昂扬的斗志,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求得积石山县的大团结、大进步、大发展。
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部分:主要阐述多民族自治县今后加快县域民族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县域民族经济必须创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实干才有出路。只有立足县域实际,理清发展思路,保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开拓创新找出路,实现目标有希望。基本思路是: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两个重点,实施产业化富民、项目拉动、劳务增收和旅游活县四大战略,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务业、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打好兴水改土、扶贫攻坚、财政增收、计划生育、基础教育、为民解难六个硬仗,力求取得农业产业化经营、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旅游产业培育六大突破,不断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力争经过不懈努力,把积石山县建设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陇上享有一定盛誉的地方。
总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过程中,实现积石山县这个多民族自治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民族自治县的自然、历史、人文等基本县情,全面了解掌握自治县独具特色的特征和优势,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力度的有利机遇,在对自治县品牌和形象进行设计策划,回顾县域经济开发的历史,总结建设成就,分析自治县难得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发挥县域民族经济区位、资源、政策、机遇优势、有利条件和必须要克服的种种制约因素;借鉴和吸取县域民族经济开发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今后加快民族区域经济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求团结、求发展、共进步的社会氛围。凝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期早日实现积石山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