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18820600000036

第36章 十大思考(9)

第一,从形式上教师要改变过去上课一直站在讲台上的习惯,放弃总是把学生放在对立面的做法,放弃把教和学对立起来的做法,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思考如何使学生学得更好,什么方法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现在的教学,学生活动多了,学生的自觉性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也有了,教师就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具体观察他们的学习,具体地分别地指导他们。不像过去,老师统一讲,学生统一听,听完了就按老师的要求做既定的作业,然后山老师指出谁对谁错,就完了。第二,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非常熟悉,要明确知道哪些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哪些同学善于求真思维、研究性地解决问题,哪些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同吋,还要了解哪些学生不善言词、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哪些学生善于表达、表现,哪些学生胆怯、怕问老师,哪些学生性格内向等等。教师在走近学生的同时,走进学生,即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进学生的思维领域。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针对性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深刻,同时还带有教师人格、学识、人情魅力的直接影响,学生不但会接受到体贴入微的指导,而且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融。

(十五)实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教学过程、教学取材也应当注重学生先取实际例子。采用实例教学所选的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不但有利于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十六)反思式教学方法

反思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给自己提出疑问,从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反思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见到。譬如一个问题用这种方法解决了,还有别的方法解决吗?你用这个方法解决了,我能不能找其他的方法解决?我能找出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吗?用这种方法解决全面不全面?以及提,出许多假设等,当然还有答案的多样性。

说到教学,不能不谈教学方法;谈到改革,不能不谈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永远是一个不能具体化、模式化、程式化的东西,也难以说清谁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性质或什么方向的,具体了,反而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甚至不如“没有方法”。但是,说到底,教学又不能没有方法,那个教师的教学不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实现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是目的,但这个过程必须而且一定要通过具体的方法去实现。在我提出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否定了它。因为我认为,教学方法是一个综合的事物,灵活多变、随机应变的事物,当然,每个教师的教法不同,我们会感受到各个教师的特色、风格,无可厚非。如果某教师特色、风格持续时间长、稳定,而且教学效果突出,于是就出现了“什么教学法”,然后列入计划,真正进入实验,取得实验数据,再加以理论的修饰和其他优秀教法的融合,这种教法就算定型了。我们这里要提醒的是虽然有许多定了型的教法,仔细研究起来,其教法都有综合性,而绝非单一。无论哪种教法,教师只要研究深入,效果都很明显,最后都无不成为综合的大师。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教学方法是好方法?

有专家认为,好的教学方法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课堂向不确定性开放,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也有专家认为,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是师生共创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宣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子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立在新课程标准基础上的,能够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也有专家认为,新课程理想的教学方法应包括三大理念,即发展性、生活性和生命性。教学的根本标准和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教师具备了真正的学生意识、童年意识,知道敬畏生命,制造出“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解放,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望”的生动效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即使是知识技能之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放射出入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有人文气氛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

还有专家认为,能让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过程。首先,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其次,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第三,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是有规范的活动,是有指向的活动,离开教而只有学的活动不是教学。第四,教是为了学,教要有利于学,教使学生学得更有效,才是教学。因而,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共同活动,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又能够心甘情愿地从传授主角退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理想和现代的教学才能真正呈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受众,而是一位能够主动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改造的生命主体,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或书籍直接给予的,是在学习者与环境、其他人、各种学习资源在一定意义上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者本人转变实现的,正如泰勒所说,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还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首先不是提供信息,而是组织学生学习,是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因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少一些强迫性的训练,积极创造一些包含多种选择,在允许尝试与鼓励的氛围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教学。

(此文由靖远煤业公司教育处贠法勤执笔)

四、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观念、策略与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指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部副部长王谌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其实,自古以来,单习方法“有法可依”,而又“新法不断”,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普通心理学中就已经根据人的生理、心理规律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这是学习方法最科学最基本的依据。学习方法又随人的个性、习惯、素质、学习发展以及学科、兴趣等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新的课程改革更是首先提出乃至现在最为明确的还是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实践课的学习等等。其实,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就是学法改革,教法改革和教材改革这三大块。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观

还得引用一句老话:“入的观念支配着入的行动,一个愿意学习和一个不愿学习的人其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可谓想学好就能好,不想学好就不能好。”那么,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哪些学习观念呢?

(一)“我能行”、“我拼搏”、“我成功”

这个理念的核心是树立学习的信心。我们知道,拿起课本、答完试卷,必然有分数的高和低、理解的深和浅,如果拿分数排队,必然有些学生要排到队尾,但是我们纵观社会的人才,是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者呢?各个国家的总统、总理是不是就是这个国家的考试第一名呢?不是。人才需要教育,但教育并不是想造就怎样的人才就能造就出怎样的人才。如此看来,在学科学习上,无论是高分还是低分,其实这个并不是十分要紧的。一方面我们要真实地面对学科,千方百计把各个学科都学好,取得优异成绩,这确实有利于成才,更有利于高考,乃至考研、考博等。另一方面,假如你的成绩经过努力仍不理想的话,千万不能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为,学习成绩不优秀,不等于不是人才,不等于不能成为人才,世界著名生物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学习并不优秀,物理学家牛顿当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不是最好的学生,当今有好多人大学没有毕业也成为优秀人才,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只上到大学三年级。所以,学习关键在于充满信信心。单就学科知识而言,只要充满信心,也能够学好,其实,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奋斗。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并不都是十分聪明的:学生,尽管我们不否定聪明人确实是有的。人的努力和成功,主要来自于信心,以至于头脑差不多人,有了信心和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到了后来,事业上竟有天地之差。小时候一点点的自信,会导致后来人与人之间无限大的差距。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道路通罗马”

学校开设的课程是有限的,但学校的教育原则却强调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开发潜能,培养个性,全面发展;按照这个原则一,学校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学科教学方面各种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科的尖子,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准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服务,如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二牛方而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一个文化,思想道德品质、体质、心理基础,也要求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可以接受到一些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及特长辅导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完成基础教育学段后,选探的余地则为广阔和灵活,从整个社会来讲,总有适合学生的教育供学生选择。

(三)不被低分吓倒

考试有高分低分,上大学按成绩录取;教学质量以成绩论定,这些是事实,我们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不能为低分所吓倒。在某些方而一紆不通的人,在其他方面却往往常常精明。有些学生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对书本的知识他可能不通,但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却比别的同学强得多,等等。低分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低分吓倒。分数可以检验人,但分数绝不能划分哪些人是人才,哪些人不是人才。教学需要分数,学习需要分数,升学需要分数,但人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于分数,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分数。能赶上的要赶上,能进步的要进步,能不放弃的就不放弃,有些知识是后来学习的基础。但不能说基础越好,以后干起事业来就会越好,这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重要的是正确对待,不懈奋斗。

(四)多读书,多啃书

基础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无论是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不优秀的学生,都应当多读书,当然书要有选择地读,不能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读书既有故事情节的吸收,又要有思想品位,更要有利于增长知识,还要提倡读书,所谓读书就是有些书读不大懂,也要下决心去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专门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书去读,书读多了,你就会觉得有些书不值得一读,这样,才能进步。现在学校课程负担重,作业做不完,升学压力大,教与学都围绕着考试与升学,学生很少有时间读书。现在网吧、录像等很多,学生应当用于读书的时间全用在了上网,结果现代流行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学生知道的多,而对提高文化修养、增进知识的东西则知道的少。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不得不承认,读书就是要在这两难之间选择,而绝不能找借口不读书。读的书多了,对于知识能力自然是积累和提高,同时对学科知识的单一性也是一个补充,对养成自学习惯和研究性地解决问题也大有益处。

(五)积极发言,大胆提问

积极发言,也就是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论对还是不对,都要争取多发言。开始发言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笑话,时间长了就没有了。积极发言,一是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使学生能够随时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给老师以纠正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发言带动了思考,思考带动了学习,这就有先于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发言有风险,会丢人现眼,大脑的思维会更紧张一些,但是久而久之,反应速度就会加快,大脑的敏捷度就会提高,加上发言还要关顾全班同学的表情、态度等,会调动起全身所有的感官进入状态,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一个是大胆提问,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问题意识。作为学生,头脑里要常有任务、问题,这不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对于任务、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问题的欲望大大增加,其能力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是任务完成了、问题解决了就没有问题,就该休息?玩耍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对问题有兴趣,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小学生一般都喜欢质疑,他们的眼神中好像始终存在着问题,这是很好的事,为什么长大了反而没有问题了?不是没有问题,是教育失败所致。教育的结果,学生都没有了问题,谁还去创造,谁还去发明?因此,在课堂上,不但老师要有问题,学生更要有问题。一般地,学生接受一个知识比较容易,而怀疑一个知识比较难,在怀疑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问题更难,所以学会提问题还真不容易。那么,对于问题的思考就要放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