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把健康带回家:绿色购物指南
18830700000019

第19章 只为健康着装——绿色服饰选购(1)

穿着不当也会致病

警惕衣料害人

衣料也能使人中毒甚至致命,大概令人难以相信。然而,近期在广州的两间制衣厂就先后有一批工人发生了布料中毒事故。

经广东省中毒急救中心检查确认,引起中毒的元凶是一种被称为二甲基甲酰胺的化学物质。这种液体状的物质非常容易变成蒸气散布在空气中,一方面可刺激皮肤、眼睛和黏膜,使人感觉不舒服,另一方面它可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引发中毒。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是最常见的中毒症状,严重时会伤及胃肠道,出现消化道出血。二甲基甲酰胺有一个特性,就是特别容易损伤肝脏,肝损伤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差,检查会发现其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中毒后,患者出现肾脏损伤的情况也不少见。通过皮肤接触引发中毒者玷污部位还会出现麻木灼痛。虽然这种物质带有鱼腥味,但是由于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所以,了解这种中毒如何在我们的身边发生,非常关键。

二甲基甲酰胺在工业上用途很广,被称为万能的有机溶剂,最主要被用作化纤纺织行业,也就是化纤布料如腈纶、氯纶的纺丝过程中的添加剂。一般来说,服装材料本身无论天然纤维还是化学纤维,都不会对人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更遑论中毒了。然而,服装材料在加工和染色时,要同许多种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如染料、防缩和防皱处理剂、柔软加工剂、荧光增白剂、防污剂等。如果布料生产商没有按生产要求严格完成工序,那么在包装以后,各式各样的化学物质仍会残留在布料上。挥发性强的物质在局部可以挥发达到很高浓度,当打开包装使用布料时,这些物质就会散发到周围邻近的空间,很容易引起人中毒。如果化纤布料生产厂家使用了不纯的化学物品,那危害就更大,生产和加工的工人甚至老百姓穿用也会因这些化学物质或者所含的杂质引发不适,甚至中毒。

需要知道的是,中毒事故不会无条件地发生。通常,通风不良是发生急性中毒的关键因素。医务工作者在对上述这两个发生中毒事件的制衣厂调查时就发现,车间里的通风设施形同虚设,有的甚至连排气扇也没有,毒气高浓度积聚在车间,不能及时排出,加上这些工作场所人群密集,空气污浊,工人在这种环境下必定难逃中毒之劫。

在色彩斑斓的服装世界里,化纤面料与棉、麻、羊毛和蚕丝面料平分秋色,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化纤布料经过制造和加工过程,难免残留少量的化学物质,人直接穿用这些面料制成的服装有时会造成皮肤过敏,过敏者可出现皮肤发红、皮疹、干燥等不适症状。所以,平常我们在选购衣料和服装时,应当闻一闻,如果有明显的异味,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是否会刺激皮肤。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穿用之前把衣料尤其是新内衣裤放在清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用干净水洗涮2~3遍,这样不仅可以清除大部分残留在衣料上的化学物质,而且可以使新衣或衣料更加柔软、舒适,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机械性磨损。

衣着与健康

日常生活,衣着打扮是每天不可少的。但怎样穿着才算健康适体呢?一般地说,衣服宜松宽适体,不能紧紧束缚在身上,以免妨碍呼吸、血液循环和运动自由。穿着重量大、束缚紧的衣服,会导致血压增高。婴儿夏季穿衣太厚,可发生热性腹泻。提倡从幼儿期养成薄装习惯,这样对皮肤有锻炼作用,可以增强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

随着尘土对衣服的污染,细菌等微生物同时附着在衣服上成为传染源。如肺炎双球菌、流行性脑膜炎球菌等,在干燥的衣服表面只能生存较短时间,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在干燥状态下,可生存数日到数周。抵抗力最强的是结核杆菌、炭疽杆菌与破伤风杆菌,在衣服上可生存数月之久。

最常用的衣服消毒方法是太阳紫外线暴晒,消毒药物常用的有石炭酸、福尔马林水溶液。还可用蒸气消毒法,或在沸水中充分煮30分钟到1个小时以上,也可起到消毒作用。衣服消毒时,要根据衣料的性质选用适当方法,注意不要使衣料受到损伤。

要防止由于衣料的染料引起中毒,造成皮炎或皮肤癌症。如阿尼林色素长期与皮肤接触,可发生上述病变。又如含砷、铅、铜的染料接触到皮肤时,也可引起全身中毒。所以,直接接触皮肤的内衣,最好用白色或浅色衣料。

衣服与皮炎

近年来,由衣服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发病率有明显增高。接触性皮炎可由衣服的纤维本身,或者染色工艺不当,或纤维的防缩、防虫、防水等加工方法不当,或穿着者的过敏体质所引起。日本学者曾对500名女青年进行了衣服影响健康的调查,并追踪调查3年,结果发现衣服影响健康的占50.2%。影响健康的主要症状是瘙痒、疼痛、红肿等。大多数为内衣或毛线类衣服引起,以化学纤维引起者占多数。

不同加工方法所制的纤维常含有刺激性物质,如合成纤维本身的高分子化合物,加工中所用的丙酮、醋酸、甲醛、盐基类或氨基类染料等,以及衣服洗涤时所用的洗涤剂都可能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而影响健康。衣服纤维的这些物质如为水溶性或脂溶性的,水溶性物质可溶于汗液,脂溶性物质可溶于皮脂,这些被溶解的物质可以侵入皮肤,引起皮炎。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出汗增多,皮肤上的大量汗液可不同程度地溶解衣服纤维上染料和其他物质,促使皮炎发生。通气性、吸湿性不良的衣服就更容易发生皮炎了。肥胖的人,由于颈部、腋窝部、臀部、大腿内侧等部位常和内衣发生摩擦,这种机械性摩擦也是引起皮炎的物理因素。

当身上出现有瘙痒、疼痛、水疱等现象时,就要警惕这是否由穿着的衣服引起的,尤其是合成纤维制成的内衣引起的。

别让“布”毁了身体

生活中接触的纺织品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一是因为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容易带进一些有害物质,如免烫纺织品往往含有甲醛(即福尔马林),甲醛主要对呼吸道和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引发炎症。二是农药残留物,通常是棉花、天然纤维种植时喷洒的农药过多并残留其中,这些农药的毒性强弱不一,由于其含量较低,一般比较难检测出来。三是重金属,如铬、铅、铜、砷等,它们通常来源于纺织印染加工、土壤和大气环境污染,加工中可以残留到织物上。在印染皮毛时,需要用到铬媒染料,会导致被染物中铬含量增高。儿童对重金属有较高的吸收消化能力,所以重金属对孩子的危害更大。四是纺织品上的pH值(即酸碱性),有时企业为了赶生产进度,染色后用水清洗不够,致使织物偏酸性或者偏碱性,对人体皮肤有刺激。此外还有色牢度问题,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掉色。如果色牢度不高,人出汗后,服装掉色影响美观,更主要的是染料可以通过人体的毛孔进人体内,影响健康,有些偶氮染料对人体或者动物有潜在的致癌性。白色织物中如果添加荧光增白剂,对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目前由于尚缺乏国家标准,市场目前销售的纺织品有害物质含量到底多高还不能确定。但如果消费者仔细观察,有些被污染的纺织品还是可以识别的。例如,在选购时,可以把织物打开,闻一闻,低劣的制品可以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这类产品最好别买。买婴儿服装,不要过于追求颜色鲜艳,最好买白色的纯天然纤维制品,因为白色一般未用过染料,纯天然制品不会含有有害的化学成分。衣服买回来洗了以后再穿,婴儿穿已洗过多次的衣服并不是坏事。由于目前国内市场上生态纺织品标签尚未广泛使用,让消费者自己识别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是否健康无害,还比较困难。

据了解,尽管我国尚缺乏标准,纺织品安全性的管理不够规范,但消费者应该对国产名牌产品有信心。目前国内通过质量认证的企业,有能力保证消费者的安全。专家建议,如果买贴身穿的衣服或者给孩子买服装,最好不要图便宜在地摊上买,应到大商场。婴幼儿喜欢嚼咬衣物甚至纽扣,会通过唾液吸收有害物质,因此更应仔细选购。

常穿化纤织物不好

化学纤维织物品种繁多,如丙纶、锦纶、耐纶(尼龙)和玻璃纤维等,在一定范围内取代了天然纤维。鉴于上述原因,有些人过多、过频地穿着由化纤织物制成的衣服,甚至连内衣也穿化纤制品。实际上,化纤衣料与棉、麻、丝、毛衣料相比,它存在着许多致命的弱点。

化纤织物有静电现象,如锦纶或氯纶带的静电作用较强,对某些人可能会诱发一些疾病,近年来,国外有人发现,长期穿用合成纤维内衣的人,经常发生功能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但脱去化纤内衣,期前收缩减少或消失。其原因是化纤内衣接触体表产生静电,改变了人体的生物电位,干扰了正常心脏电传导,而致心律失常。合成纤维还可诱发和加重老年人的皮肤瘙痒症,因为老年人的皮脂腺和汗腺萎缩,使皮脂和汗液分泌减少,皮肤干燥脱屑,免疫功能下降。如果长期穿着化纤内衣,由于静电刺激,可诱发胸背部、肢体部皮肤瘙痒。另外,化纤织物起静电后吸附尘土,其内衣贴近皮肤,有摩擦刺激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皮炎和毛囊炎等。

化纤织物在制造过程中有8000多种添加剂,如漂白剂、柔顺剂等。内衣贴紧皮肤,布料内的化学物质极易被吸收,天长日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累积性刺激,引起湿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荨麻疹等。

鉴于以上所述,我们穿着衣服必须选择适合于自己皮肤的衣料,尤其对于过敏体质的人一定要慎重。如果一旦发现皮肤有瘙痒、刺痛和红斑时,就应当想到是否是衣物穿着不适所引起的,应及时换衣做诊断性试验。如果换衣后症状消失,即可确诊。

穿戴不当损害健康

由穿戴不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爱美病”,自然这种疾病多发生于年轻爱美的女性。

①戴戒指与手指畸形。有些人戴戒指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摘下来,久而久之,受箍的手指皮肤、肌肉、骨头都凹陷成环状畸形,严重的还可能因箍得过紧影响手指的血液循环,造成局部坏死或感染成疮。

②戴耳环与耳软骨炎。在扎耳环眼时,不注意严格消毒,戴上耳环后往往容易造成感染、化脓。

③戴项链与皮肤过敏。常戴的项链中除纯金外,其他在制作过程中均要掺入少量的铬和镍。尤其是那些价格低廉的合成金属制品,成分更加复杂。佩戴时,项链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如不及时取下项链,这种症状就会蔓延开来,形成湿疹般的红肿,严重的还能导致溃疡。

④涂指甲油与中毒。指甲油是以硝化纤维为基料,配以丙酮、醋酸乙酯、乳酸乙酯、苯二甲酸丁酯之类的化学溶剂,增塑剂及红色染料制成的,具有一定的毒性。涂指甲油后,不要用手拿东西吃,尤其不能拿油条、油饼等食品,因为指甲油是脂溶性的,有毒物质易溶解于含油的食品中,食后会导致中毒。

⑤紧衣束腰与女子尿失禁。穿紧身衣裤或紧束腰带,久而久之,膀胱会被压向前下方,使尿道与膀胱连接处的后角增大变直,不利于排尿的控制,在咳嗽、大笑、喷嚏或弯腰时,尿液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行流出。

⑥穿尖头皮鞋与嵌甲。穿过紧的尖头皮鞋后,往往会过分挤压摩擦脚趾,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如果把趾甲压到肉里,就会形成嵌甲,影响行走。劣质眼镜是近视的“帮凶”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眼睛近视的约有2.6亿人,其中学生达5000万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达36.9%,近视率为33.6%;高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为65.9%,近视率为63.8%。而20世纪80年代末调查结果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34%,近视率为29.89%。学生近视率持续上升的原因,除忽视用眼卫生与眼科保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劣质眼镜的泛滥。

从全国最大的眼镜市场说起

江苏省丹阳市眼镜市场近几年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眼镜市场,日销售量达几万副到几十万副。今年初,国家及江苏省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抽查,发现各种镜片绝大多数属于三无(无产地厂名、无品名货名、无质量标记)产品,合格率几乎为零。

陕西省西安市防疫站曾对78家眼镜店做了抽样检查,发现质量达标的只有13家,其中专业眼镜店合格率仅占39.6%,而个体户眼镜店合格率不足10%。据了解,西安市90%以上的眼镜个体户都是从丹阳市场进的货。

1991年,北京市有眼镜店600余家,有关部门曾对眼镜市场的眼镜进行抽查,屈光度准确率仅达30%,当时曾引起副市长何鲁丽的重视,亲自下达指示:狠抓一下验光质量。

1995年上海市技术监督局抽查了174名中小学生佩戴的眼镜,合格率仅占26%。受检测的眼镜来自34家眼镜店或医院眼科。同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在江苏省抽样检查1万多名中小学生,近视眼率达44.68%,其中有5%的中小学生是因为配了不合格镜片及验光不当而致严重近视的。据调查,目前南京市有眼镜店200多家,其中60%存在着各种问题。

纵观市场上的大批劣质眼镜,有的以次充好,例如以普通白片代替光学白片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平光镜片还有75度的屈光度数,个别平光镜片中甚至出现三棱镜效应。尽管产品质量如此之差,但生意都异常红火,因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刺激着经营者的神经。试想,大量的劣质眼镜充斥着全国各地的眼镜市场,将会对多少人的眼睛带来损害?

验光配镜形同虚设

我国学者认为,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近视眼发生率居高不下,除了遗传和不注意用眼卫生外,配镜不当、镜片质量差是重要原因。主要存在3个问题:一是验光不精确;二是镜片光学中心不准;三是镜片散光轴向不准。许多省市的调查表明,眼镜定配普遍存在验光不准、跳度过大、对焦偏差、校配马虎以及镜架不合格等问题。

眼镜业是具有多种专业技术的行业,尤其是经营定配眼镜,必须经过验光、定配开方、发料、研磨、检验、割边、装配、复检、整形及校配等一系列环节,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就会影响眼镜质量。在欧美等国,验光师起码要经过7年的专业学习,每年还要参加专业考试,更换新执照才能继续从业。而目前我国许多眼镜店业主不是根本不懂这一套业务,就是怕麻烦而把程序简化,甚至定配眼镜也“立等可取”。不少眼镜店配备验光仪器是为了装装门面。现在不少中小学校、大专院校周围出现了许多个体户眼镜店,有些学生图方便和便宜而纷纷光顾,结果不但纠正不了视力,反而使近视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