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糖精的安全性、致癌性有很多争议。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认为对糖精的毒性还需要深入研究,并降低了原来规定的使用限量。可见,消费者还是对糖精心存疑虑为好,能不食用最好不食用。否则,一旦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糖精确实有毒性,岂不悔之晚矣!
糖精是化学合成物质,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食用多了还会影响健康,甚至致病。
国家有关部门对糖精的使用量及使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其最大使用量为每千克食品不超过0.15克。如果超过了这个安全线,长期食用这类食品就会影响健康,轻者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量,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食欲减退;重者引发急性疾病,危及生命。《卫生与生活》报(2000年3月20日)载文:“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精,引起血小板减少而造成急性大出血,引发恶性事件。一位49岁的中年男子,平时对甜味食品就有特殊偏好,接触了糖精后,觉得既便宜又好吃,就用西红柿蘸糖精水作为美味小吃,每天食用2~3次,连吃3天共摄入糖精钠1.5克。此后的2周内,该男子身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皮下出血,且出现口腔出血、便血等恶性症状,送到医院抢救,发现他的血小板已降至1.4万个单位左右(正常值应为在10万以上)。”另有一家的两个孩子,以“糖精片作为消遣零食,在短时间两人口服糖精片80片(约含糖精钠2克),不久兄妹两人都急性中毒,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医院确诊为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精引起的。”这虽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但是糖精添加超标的食品并不少见。在饮料、果汁、果冻、蜜饯、雪糕等零食中,糖精含量超标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儿童、青少年、孕妇,还是以不食用含糖精的食品为好。
国家规定婴幼儿食品不得使用糖精钠。美国的法律规定,在食品中使用糖精时,必须在标签注明“使用本产品可能对健康有害,本产品含有可以导致试验动物癌症的糖精”的警示。美国的这一法律规定,就是国民对糖精要心存疑虑的明证。对糖精心存疑虑是对食品添加剂的理智反应。
甜蜜素和甜味素
甜蜜素和甜味素虽然只差中间一个字,但是它们却是两种食品添加剂。
甜蜜素是1937年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化学名称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其稀溶液的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是应用较早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应用一个时期,被怀疑可能与膀胱癌有关,从1969年起,在美国被禁止使用。后来,许多研究又证实了它的安全性,于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批准甜蜜素可以继续使用。我国规定:甜蜜素在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每千克饮料含0.65克。
甜蜜素在饮料、果脯、果冻等食品中应用广泛,但超标添加的现象较普遍,一个超标到骇人听闻程度的例子是:广州“优之品撮”甜话梅中甜蜜素含量竟高达44.12567克/千克,超标近68倍。这个超标含量的食品,一个儿童只要食用7克,就超过最高日摄入量,何等可怕!
值得消费者注意的还有,一些饮料添加甜蜜素(有的还同时添加糖精钠),但未标注,其饮料名称却让消费者坠入云雾之中,如:青苹果味汽水、天然酸枣汁、黑加仑低热量饮料、猕猴桃汁、猕猴桃果肉饮料、枣莲王、高橙碳酸饮料……
甜味素,是1965年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其稀溶液的甜度是蔗糖的180~220倍。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甜味素的用量可根据生产需要而定,是惟一一种未加限量的合成甜味剂。但是,甜味素参与人体代谢,其代谢产物中包含苯丙氨酸。这种苯丙氨酸对苯酮尿症患者有不良影响。因此,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都要求含甜味素的食品标签上必须标明甜味素含量,还要标明“苯酮尿症患者不宜饮用”的警示。苯酮尿症是一种先天性代谢异常疾病。该病患者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烃化酶,无法使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造成体内代谢产物苯丙酮酸、苯乙酸、苯乳酸等含量增加,过量的苯丙酮酸会影响婴幼儿的大脑发育。
使用甜味素的生产厂家,按国家规定标明者有,不标明者也有,而隐去甜味素另起假名者也有,叫“阿斯巴甜”就是一例,实在是应了这句名言:“商品时代培育出来的商品意识,商品情结,只会使人变得比以往更贪婪”,促销陷阱实在多多。
酱腌菜也添加食品添加剂
酱腌菜这一传统菜肴,品种多样,口味多种,深受青睐。据资料介绍,“目前我国酱腌菜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年产量达25万吨”。
常见的榨菜、酱瓜、糖醋蒜等等近百种酱腌菜,在生产过程中均加入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防腐剂,防止发酵霉变,保障在长时间内不发生腐烂变质,延长保质期和保鲜期,就连市售的大豆酱也添加苯甲酸钠这类防腐剂。按照国家规定,每千克酱腌菜中的苯甲酸必须小于或等于0.5克。但是,2001年初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一项有关酱腌菜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市场上卖的各种酱腌菜超过半数不合格。其中,在抽查的72种样品中有39种产品的苯甲酸不符合标准规定,不合格率为54.16%。大多数所含苯甲酸超过国家标准的2倍以上,有的超标4倍以上,个别的超标9倍。
有的酱腌菜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糖精钠。按照国家规定,糖精钠的用量每千克不能超过0.15克。但是,检查结果表明,许多酱腌菜中糖精钠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
现在许多家庭已不再腌咸菜了,而是到市场上购买适合口味的酱腌菜。作为消费者应该清醒的知道,如今上市的酱腌菜里也添加食品添加剂,怎样选择酱腌菜已是不可缺少的购物常识!
对诱人的饮料和食品以躲开为妙
色泽鲜艳的饮料、雪糕、奶油蛋糕、鲜虾片等等,容易勾起人的食欲,特别对儿童极有吸引力,如流光溢彩的果冻备受孩子们的青睐。但是,果冻根本不是用水果汁做成的。果冻类食品是用食品添加剂(增稠剂、人工合成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甜味剂、酸味剂)配制而成,其中所含人工合成色素被摄入过多,将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特别对儿童的危害更大。
各种饮料和食品的美丽颜色大多不是天然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加入的人工合成的色素染成的。人工合成色素色泽鲜艳,着色能力强,价格低廉,所以被生产厂家广泛使用。
国家对人工合成色素在食品中允许使用的品种、范围和添加量都有严格规定,并强调婴幼儿食品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色素。然而,据国家有关部门对食品市场中相关调查,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超标的事屡屡发生。一些不法商贩见利忘义,置国家法规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于不顾,如市场上夏季出现的冰冻橘子汁、菠萝汁、汽水等,颜色很漂亮,但人工合成的色素大大超过国家标准。人们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色泽特别鲜艳、漂亮的饮料和食品极有可能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以躲开为妙,不要被其艳丽的色泽所迷惑。
试验表明,人工合成色素可引起过敏症,如哮喘、喉头水肿,鼻炎、荨麻疹、神经性头痛等症。
儿童摄入过量人工合成色素,一般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因为儿童的组织渗透平衡和某些保护性机制不成熟。这样,在儿童体内的人工合成色素容易沉着在发育尚未成熟的消化道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甚至引起消化不良。儿童体内蓄积大量人工色素,会干扰体内多种酶的功能,对新陈代谢造成严重影响,危害健康。
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些孩子容易激动,甚至有暴力行为,是与食用人工合成色素过多有关。当给这些孩子吃不含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进行治疗之后,收到很好的疗效。
目前,生产厂家使用的绝大多数是人工合成色素。作为消费者虽然无法知道欲购买的饮料、食品所添加的色素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但是,只要色泽特鲜艳、特诱人的饮料或食品,就以躲开不饮不吃为上策。
对食品添加剂要心中有数
现代化食品生产加工工业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添加剂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食品添加剂是利与害并存的物质。因此必须掌握一些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以便心中有数。这个心中有数的“数”有以下5点。
①“不含食品添加剂”不可能。只要是食品生产加工工业的产品,就含食品添加剂。
②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世界各国都使用食品添加剂,都依据本国法规经过一系列毒理学试验和严格的审批手续来确定可以使用的品种、范围和最大无毒副作用量。这就是说,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就是可靠的,无须担心。
③警惕添加量超标。不可否认,在利润驱使下,有的生产厂家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的生产厂家还添加未经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因此在购买饮料、食品时要购买明确标明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还要看清楚所标明的添加量。
④不要长期食用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包括饮料、果汁、果冻、蛋糕、小食品等等),尤其是儿童、孕妇以不吃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为宜。
⑤随时留意有无“不安全添加剂”的最新信息。随着检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曾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可能被重新确定或怀疑对人体有害,因此要多多留意这方面的信息。
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要警惕“毒从口入”
人们都记得“病从口入”的谚语。从广义上说,“病从口入”包含了“毒从口入”这一内容。但在今天,人们赖以生存的食品,其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特别提出“毒从口入”的问题。 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正常食品中的过程就叫做食品污染。被污染的食品可使食品的卫生质量和营养价值减低,并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的则可致人死亡。
本世纪初,世界各国约300名专家会聚北京,“食品安全”就是专家们最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食物和水源污染带来了大量腹泻与营养不良的疾患,疯牛病、二□英污染食品事件更使人们闻之色变,引起了国际性的恐慌。面对这些,人们已无法回避“毒从口入”这一事实。
蔬菜是人们每天都要食用的,可蔬菜的问题也不容乐观。2004年农业部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和浙江等5省的农药检验部门,对50多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发现有22%的样品超标或严重超标。中央电视台也曾报道,水体污染、特别是养殖者不规范地使用了药物和激素,致使当今的许多水产品已达不到食用卫生的要求。
卫生部公布的2004年全国食品卫生抽样调查材料称:冷食、肉与肉制品、消毒鲜乳和豆制品的合格率处于低水平,亟待采取措施加以提高。尽管数据不详,但“低水平”三个字提示我们,情况很不妙。
此外,毒米、毒油、毒酒、毒瓜子、毒饼干以及类似的有毒食品时有所闻,由瘟鸡、病猪、瘦肉精等引发的中毒事故已非一起,有关专家在一次高层研讨会上就指出,估计我国每年实际发生食物中毒的例数至少有20万~40万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不能对食品安全熟视无睹,而应认真予以认识和防范了。
食品污染性慢性中毒危害更大
食品污染的更大问题是慢性中毒,亦即所谓的潜隐性危害。农药、化肥、二□英,过量的香精、色素、糖精、防腐剂等化学物质都会对人体产生致癌、致畸作用。用于催熟水果、蔬菜的激素类药物会使儿童性早熟和成人发胖。食品被黄曲霉毒素、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致癌物质污染,就容易引起癌症。但是,由于这种中毒是慢性的,不易察觉,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也正因为如此,其危害更大。
①黄曲霉素可造成慢性中毒。有很多种毒菌能产生毒素,在这些毒素中起致癌作用的有6种,其中最强的是黄曲霉素B(1下标),其毒性比亚硝胺强75倍,比砒霜强68倍,比氰化钾强10倍。若低剂量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对肝脏的损害尤其大。黄曲霉素最喜欢在玉米、花生中繁殖产毒。所以,现在要求在加工玉米、花生前,将霉粒筛选干净,禁止用发霉的花生加工食用油。
②多环芳烃类的致癌物质。多环芳烃类的致癌物质来源于各种烟尘,包括煤烟、油烟、柴草烟等。用明火熏烤食品——熏鱼、熏肉、熏肠、烤羊肉串等,不是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应尽可能少吃这类食品。另外,煎鱼烧肉时,如果火猛手慢,鱼或肉就会烧焦煎煳。由于鱼和肉焦煳后会产生强烈的致癌物,所以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把焦煳的鱼、肉扔掉。
③亚硝胺促人衰老和致癌。大白菜、小白菜等叶类蔬菜中都含有硝酸盐,如果保管不善,发黄变质,就会生成“亚硝酸盐”,到体内会生成亚硝胺,亚硝胺不仅可促人衰老,还是三大致癌物质之一。因此,叶菜类蔬菜若发黄变质就不能吃了。腌制不透的肉、菜等,也可能在体内生成亚硝胺,所以我们不要经常、多量地吃腌制食品。
④亚硝胺是强致癌物。种植谷物、蔬菜时经常会用到氮肥,氮肥一般就是尿素。食品中残留的氮肥可在人体内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是强致癌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化肥进行无土栽培的水培菜对健康是有害的,不宜多食用。
⑤雕白块慢性中毒。雕白块又叫“吊白块”,其化学名称是甲醛次硫酸氢钠,有强还原性,通常在工业上用作漂白剂,尸体防腐也用它。不法生产商居然将它加进食品,这是因为加进雕白块,可使食品起到增白、增韧的作用。人食用这类食品后可引起过敏,严重者可以致癌。不过这是慢性中毒,吃一次两次可能感觉不到。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经过近10年的观察与研究后发布报告说,大量食用被农药等化学物污染的食品会阻碍儿童和成年人的记忆发育。
总而言之,慢性中毒的影响深远,以上仅仅是一些已知的不良后果。为我们的健康生长计,为子孙后代的健康生长计,人人都应关注食品污染,人人都应努力减轻和消除食品污染带来的危害。从这个意义上说,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有责任和义务来防范“毒从口入”的问题。
关键是增强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食品的安全问题,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存在的。如果说有某种区别,只是在程度上和广泛性上有所不同。有资料称,在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疾病和死亡主要是由食品污染和饮用了不洁水所引起的。污染的危害可想而知。英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发现,一个30岁的人体内细胞里被证明有500种人工制造的化学毒物,而饮食就是这些毒物的最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