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省
18843600000023

第23章 心 态(6)

以静识物,以静观心。心情平静,精神自然集中,精神集中思考自然周密。所以,人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可拂意则忧,匝意则喜,志得则扬,志阻则馁,七情交逞,此心何时安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以成就事业的。

☆☆守节声色场,安志纷闹中 陈继儒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小窗幽记》

是否有淡泊宁静的志向,必须通过富贵奢华的场合才能检验出来;是否有镇静安定的节操,必须通过纷纷扰扰的环境才能验证出来。

编者手记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

只有在名利场中走过还能荣辱不惊才是真正的淡泊心境,在纷杂变幻的是非中依然泰然自若才是君子之德行,世上的人都知道淡泊两字的含义,但真正走入淡泊之境的却没有几人。倒经常看见有些人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大动干戈,枉费许多心机挑动得矛盾突起,到头来却落得损人不利己的结果,何若自守淡泊之念,镇定自若。

淡泊名利的操守,镇定安闲的气节,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德行中加以锻练,并牢记在心底,不但在贫贱之时能保守住自己的尊严,更要在富贵时能经受得住声色的考验。面对世间五光十色的声色之乐,尘世间纷繁浓艳的名利诱惑,能够保持自己的一颗平常心,有一种毫不为之所动的意念,才算是真正的淡泊,才算是做到了洁身自好。

所以说:真正的淡泊在心不在身,只要心中无所挂念,则处处都可以找到清净与快乐。

☆☆身静如鼎之镇 曾国藩

神明好比太阳的升起,人的身体则如鼎立地不动。这两句话应当遵循。只是心到静极时,毫无喜怒哀乐,身体寂然不动,但毕竟还没体验出真正的意境,只有封闭潜藏到了极点,才曲曲折折地逗引出来一点生气,如同冬至时节的一阳初动。

坚贞不移,是为了有始有终,等春雷一响再开启出土,谷类的坚实,是为了做始播的种子,不能为种子的谷,不能说是坚实的谷。此中并无满腔的生意,如果万物的循环终始都放在心中,就不能说到了至静的境界。然而,静极生阳,似乎是生物的一点仁心吧。气息静极,天地生物之心不息,这难道不是可与天地相比的至诚吗?颜子三个月不违仁,则可以说是洗心退藏到静极的境界中真正快乐的人了。

我们这些人求静,想不同于佛禅的入定,冥然罔觉,那么就一定要验证一下这个心,有没有所说的一阳初动,万物凭此而萌生的意念,如果有,大概才可以说达到了静的极点,才可以说没有丝毫杂念,才可以说身体寂然不动,镇定如鼎。如果没有,即使深闭固拒、心如死灰,自以为静,生机的意念几乎停止,那也不能算真正的静。况且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静。

有些人为此所困扰,不想纷纭往来于人世,经过对道本身的观察,才知道阳先于阴,这才相信了。是啊,如果不是由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终究是浮光掠影之谈。

编者手记

《曾国藩日记》中写道:“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人生不能总是忙碌,还需要一份宁静。古人嵇康的《养生论》对心静有其独到之处,“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以热为热,更生热亦”,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曾国藩主张,精神静养必须按照静坐、平淡、改过三个步骤去进行。“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和静处,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的欲望是层出不穷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追逐名利,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燥热难耐。这个社会没有宁静之处,过去的净土上要想放一张书桌,耐不住寂寞和枯燥,也是很难守住阵地的。不是风动,而是幡动,实际上,生命之舟是难以承载太多的功名利禄和浮华虚荣的。人在必要的时候要学会“放手”,接受“失去”,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宠辱不惊,看门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既是方法,也是心态。

☆☆沉静最是美质 吕坤

沉静最是美质,盖心存而不放者。令人独居无事,已自岑寂难堪,才应事接人,便任口恣情,即是清狂,亦非蓄德之器。

——《呻吟语》

沉静是最美的品质,因为这样的人专心而又不放任自己。现在的人独居无事时已经寂寞难忍,而待人接物,就言行随便。他即使是因为性格狂放,我看也不是积德的人。

编者手记

沉静最美。

一个记者采访一位著名演员:“在喧闹的人群中,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引人注意?”这位演员说:“我会选择沉静地坐着。”沉静的坐着,沉静的微笑,沉静的站在世界的面前,这种沉静所流露出来的自信、端庄、高贵是很能引人注意的,是很有穿透力的,它足可以让人在喧哗中停下来,多看你一眼。

内心充盈的人会透露出沉静的美。内心充盈,你才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静看世间红尘滚滚、喧哗叫嚣。像杨绛,学问博大精深,参透人世禅机,她和钱钟书一起,沉静的潜心于学问渗透出智慧美。像张爱玲,经历人生沉浮后,沉静的醉心于《红楼梦》,显现出人生的艺术美……

淡泊名利、放弃虚荣的人拥有沉静美。像《名利场》中的爱玛热衷于名利,她不会沉静,只有不停的追逐,她是浮华喧闹的;而居里夫人,沉静地看着女儿把玩诺贝尔奖章,她是睿智脱俗的……

沉静不是出世,而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沉静不是冷漠,而是“未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份洒脱。沉静与年龄无关,却与阅历结缘。阅世越多体会越深。偿记忆之闸门拉起,沉静会助你把持住一颗平常心。

走向沉静是一种选择,又是一场磨难。这是一场灵魂的搏斗,其对手是无形的、强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自己。和它斗争需要考问自己,得向自己心灵深处发起进攻,向自己的道德文化和把握水准发出置疑并毫不容情地加以鞭打,甚至要鞭打的体无完肤、狼狈不堪。

在没人知道自己的付出时,不去表白。在没人懂得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不去炫耀。在没人理解自己的志趣时,活着自己的执着,活着自己的单纯,活着别人读不懂的痴醉,活着自己美丽的梦想,这不是淡泊而是沉静。

☆☆境由心造,心静而一切皆静 梅文鼎

人心境不一样,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也会不一样,天下的其他事情,也是这种情况。

走过了千里路程的人,百里路只算是起步;走过了万里路程的人,千里路仿佛还没出门。关上门窗,觉得满室生辉,看见门外的鞋子,就害怕走远路。夏天,太阳正当空时,行人看见枝茂叶繁的树木,就快步跑到树下休息,如同到了清凉国。宽广重叠的大厦,迎着凉风铺上竹席,仆人交相摇扇,仍然像吴地的牛那样,热得喘不过气来。一棵树,不如大厦凉快,门外,也不如千里路更遥远。

地位很高的人,把官帽当作束缚,有些人便想去山林隐居;富有的人,把拥有过多财产看作祸患,拥有名利的同时,还去求神问卜。假如他们的地位发生变化,彼此羡慕,其中的苦乐还一样吗?妇女和孩子的谈笑咳嗽,还有门外的敲门声,不经意听到时,就会扰乱心中的宁静,这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很密切。面对怒骂号叫、鞭打搏斗,却一点也不动心,这是因为感到这些和自己没有关系。心境被打搅,宁静变成喧闹,一旦安定下来,喧闹又变成宁静;心中牵挂的东西,就算很远也觉得近。心中专注一件事,就会忽视其他事物;君子行事与平时一样,便处处自得。

看古人的作品,大多写成于穷困不堪,或十分无聊的境地。甚至,有的还是在监狱或马背上看书。他们这些人,难道真的有特别之处吗?以前,伯牙学弹琴,学成之后,他的师傅把他领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天上狂风呼啸,海中大浪汹涌,一呼一吸之间,心神震荡--伯牙马上领悟,他的师傅在改变他的胸怀。

人们假如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管吃饭还是睡觉,都只想到看书,那么就算是断简残篇,也是培养心境的好方法。由此有感而发的文章,肯定是传世之作,而将来的心境,也会一天一天变化。

编者手记

唐朝司马永桢说:“静则生辉,动则生昏。”所以说,人生的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不安稳的心。人如果都能有心静的自然和谐,有修身养性的积极处事态度,远离悲观厌世的消极逃避,能控于己、制于心,方可万事不乱,世俗多于烦事的世俗人生,就会少了许多烦恼。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有童年的嬉戏,少年的好奇,青年的渴望,步入中年后做的最多的是对人生的反省和回眸。这久远的回忆需要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地慢慢回味。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刘巧丽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向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就象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象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象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向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编者手记

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因人心难以宁静,烦恼多了,快乐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积极进取者少了……是的,只有宁静,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才会有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顶峰。让心宁静吧,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谦:知不足方能成大气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境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高尚修养与风度。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地融会到一起。谦虚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人来强迫你,也不需要人来约束你,它是你发自内心深处的愿望,它是你下意识的习惯,一旦你拥有了它,你的学识将与日俱增,你的朋友将遍布四海,你的人生也将因此而快乐无比。泰戈尔说:“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满招损,谦受益 孔子

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

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感动苍天,没有远的让人到不了的地方,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编者手记

孔子曰:“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虚怀若谷,能纳百川于胸中,骄傲自满,必难吸收有用之物。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不矜持傲物,反能长久。这主要教导我们不要主观,不要自满,不要骄傲,谦虚才能使人进步。“满招损,谦受益”,因为“器虚则受,实则不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教、道教还是佛教都强调了“谦虚”对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为人谦虚、处事谨慎、戒骄勿躁,是追求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事之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名人智者所推崇的道德品格,是一种美好的人格力量和思想品德。

周祖庙里,有一个被尊为“座右铭”的陶器。这个陶器很独特:如果把它装满水,它就翻倒了;把水倒空,它只能歪着;只有把水装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它才能立住。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参观,学生问这是为什么。孔子意味深长的说:“满了,哪有不倒的……”。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是无法再往里加水的,也不会接受任何的新鲜水流的注入,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循环更新的活力。

人,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说,“守虚抱弱”方能进步,才能成就大事业。

☆☆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周易·谦》

《彖辞》说:谦卑,则亨通。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生成万物,使世界充满光明。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自然循环演化。天的原则是亏损那盈满的,培补那虚缺的。地的原则是侵蚀那盈满的,增益那卑微的。鬼神的原则是侵害那盈满的,降福于谦虚的。人的原则是疾恨那盈满的,喜欢那谦逊的。谦虑的品德,使尊贵者得到尊敬,使卑微者不可欺压。这是君子获得善报的原因。

编者手记

谦卦艮下坤上,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这就是“屈己下物也。”此在人则像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这就是我们说的谦虚之美德。谦是有而不自以为有,也就是说,谦虚是有很高的德能而不去自我表现。

俗话说:满瓶子不摇,半瓶子晃荡。内心充实的人总是谦虚的。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矜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确实是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然而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多,而且,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有没有这种美德,关键在于谁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美德,小人显然是做不到的,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也只有君子才能在任何时候谦恭、谦虚、谦让。因此,“君子有终。”朱熹说:有终,谓先屈而后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