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18850400000005

第5章 夏商周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2)

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在伊尹的耐心开导下,悔过反省,开始痛改前非,施行仁义。伊尹便迎太甲归朝当政。太甲复位后,实行了一系列好的政策,诸侯归顺,百姓安居乐业,商朝仿佛又回到了商汤当政的时候。传说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3篇,称颂太甲,并尊他为太宗。

伊尹是商王朝开国功臣,曾辅佐商汤推翻夏桀,建立政权,又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立下汗马功劳。传说中讲,伊尹名阿衡,地位卑贱,看到汤是个有作为的人,便乘有蒂氏嫁女之机,以陪嫁奴仆身份来到商。伊尹很会烹调,到商后为汤掌厨。他利用侍奉汤吃饭的机会,给汤分析天下形势,历数夏桀暴政,进献灭夏建国的大计。后来,他得到汤的信任,并被任命为“尹”,就是右相,从此跟随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政权中一个赫赫元老。太甲死后,沃丁即位,伊尹自觉年老,不再参与朝政。伊尹于沃丁八年病死,相传他活了100多岁。沃丁以天子之礼隆重地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并亲自为伊尹戴孝三年,报答他对商王朝的贡献。伊尹的名字见于甲骨文,记载他历享后代商王的隆重祭祀。伊尹树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对整个商代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盘庚迁殷

汤始建国至第20位商王盘庚,商朝政权经历了三度衰落,四度复兴:汤兴,至雍己而衰;太戊复兴,至河直甲复衰;祖乙振兴,至阳甲复衰;盘庚时殷道复兴。与几度兴衰相伴,汤至盘庚期间,商朝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中说:仲丁迁于馰(在今河南荥阳附近),河馱甲迁于相(在今河南内黄),祖乙迁于庇(在今山东梁山附近),南庚迁于奄(在今山东曲阜),最后盘庚迁于殷(在今河南安阳)。

盘庚是阳甲的弟弟,他即位后,为了改变商王朝的困难局面,决定将商的都城再迁回成汤的故都亳。他的这次迁都遭到了不少贵族与大臣的反对,一些平民不愿离开已经生活惯了的奄,也反对迁都。但盘庚坚持自己的主张,利用宗教对商民们进行规劝,说先王们都按照天帝的意志迁了5次都,他也经过占卜“卜稽曰:其如台”,所以迁都的计划是得到天帝的允许,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愿。人们要服从天帝的旨意,否则上帝就要责怨人们祖先的灵魂。商民们不敢违背天帝的旨意,跟着盘庚迁至殷地,从此安定下来,直至商纣灭亡,共历8代12王,计273年。殷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作为商代后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一个都城。虽然盘庚迁殷利用了迷信手段,但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商迁殷后,政治有所作为,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盘庚迁殷是商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后,殷城开始荒芜,时间长了,变成废墟,慢慢被埋在地下,后人称为殷墟。自盘庚迁殷到帝辛(纣)亡国共273年,国号也称殷,一般也将商代称作殷代,整个商代也称为商殷或殷商。殷墟被发掘以来,已从墓内挖掘出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大部分为青铜器和陶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商代青铜器中的珍品,可以称为世界之最,是世界最大的青铜器。殷墟还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人辞,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反映了殷商文化高度进步的史实。

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是商王朝由衰落走向中兴的一个转折。盘庚之后,历小辛和小乙,到武丁时期,商王朝国力发展到极盛。据文献记载,武丁在做世子的时候,曾经久居民间,从事稼穑等生产劳动,与商王朝的下层百姓有过广泛的接触,对他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非常了解。武丁改革王朝政治的首要举措是提拔了出身卑微的傅说做自己的相。傅说本是一名刑徒,据说武丁发现傅说的时候,他正在从事筑城的劳役。武丁提拔傅说之后,赋予他极大的权力和极高的地位,并要求傅说随时对自己的过失严加规谏。

殷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经常骚扰殷人统治区,武丁亲自率征时,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其平定。馲方是殷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盘庚迁殷前,馲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乱”的机会,迅速扩展势力。为了掠夺更多的生活资料,馲方逐渐向南游移,骚扰商朝属国,并经常深入商工畿西郊进行抢劫。馲方这一举动,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武丁命武将禽和甘盘率军征讨,经过十几年征讨,终于将馲方平服,馲方的领地从此归入商朝版图。土方是殷代北方距离商王畿较近的又一部族,屡屡侵夺商地居民,曾进入商东郊劫掠两个居民聚落,武丁在征伐舀方过程中,用二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为商朝领土。西部地区的古老部落羌族,也称西羌,分为羌方、羌龙、北羌、马羌等。武丁征伐西羌多次,将所获战俘,残忍地用作“人牲”,成为祭祀鬼神的牺牲品。商朝南方地区有很多方国、部落,江汉流域的“荆楚”是它们当中最强大的方国之一。据传说,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荆楚艰险之地,经过交战,将其打败,并把很多荆楚之人捕获,把他们生活的地方荡平。从此江汉流域也成为商朝版图的一部分。

大彭和豕韦都是商朝诸侯国。商王河禀甲时,两国势力大增,便不想俯首听命于商,拒绝纳贡,也被武丁所灭。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朝的势力在西、北、东、南急速扩张,达到商代的最高峰,史称“武丁中兴”。

经过武丁时期的开疆拓土,商王朝的版图获得了空前的扩大,商王朝的国力也发展到了鼎盛。与此同时,商王朝的王权得到了空前加强。因为武丁对商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被商族后人尊奉为“高宗”。武丁的征伐,客观上也为中原地区与周边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为促进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武丁时期的对外战争中,商王朝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其中还包括不少女性将军,武丁的配偶妇好就是她们当中的代表。妇好,在甲骨卜辞中也称作“妣辛”。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遗址中心的小屯村西北,发现了妇好的坟墓,出土了大量带有“妇好”铭文的青铜器,证明这座坟墓的主人就是妇好。这座墓中共殉葬有各类武器120多件,其中包括“司母戊方鼎”。

帝辛亡国

武丁之后,祖庚继位。祖庚也曾同武丁一样,深入民间参加过生产劳动,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在继位以后仍能向武丁那样,爱护百姓,爱惜民力,因此商王朝的强盛局面仍继续发展。在商代后期的诸王中,祖庚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祖庚以后,祖甲、禀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相继为王,这是商王朝由盛而衰,并最终灭亡的阶段。继祖庚而立的商王祖甲、廪辛、康丁,都是养尊处优,“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的君主,而且时常滥杀无辜,致使最高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到了帝辛统治时期,商王朝的腐朽发展到了极致。帝辛就是商纣王,纣是后人给他的一个谥号,意思是“残义损善”。商纣王有着超人的才智,据说他能够赤手空拳地与猛兽搏斗,而且见多识广,口才极好。纣王认为天下人皆出于己下,不足为虑,因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压榨、盘剥商王朝及其他方国的广大百姓。纣王特别好色,最宠爱的妃子名叫妲己。为了让妲己高兴,纣王除了为她修筑了众多的楼台亭院外,还特地建造了肉林和酒池,让青年男女裸体在其中追逐作乐。他们不愿听王朝旧制的用以祭祀神灵的乐曲,就命令乐师师涓新创“北里之舞”和“靡靡之音”等淫声,整日在宫中歌舞升平。为了满足他们的巨大消费,商纣王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来的钱物充斥了政府设在“鹿台”的府库,粮食亦充溢露积于“钜桥”大仓。面对百姓的反抗,商纣王采取了无情的镇压政策。他设计的“炮烙之法”,是将铜柱放置在熊熊的炭火之上,待铜柱烧红后,再令犯人赤足上去行走。犯人大都落入炭火中烧死。纣王对待王朝的公卿大臣,也一样视同草芥。三公之一九侯被剁成肉酱,鄂侯则被制成肉脯。

西伯侯姬昌私下对纣王表示了一点点不满,纣王听说后就立即把他投进监狱“馳里”。大臣比干冒死进谏,纣王就命将比干杀死,还把他的心拿出来观看。

纣王的长兄微子眼看商的气数已尽,便与大臣大师和少师商量,先行流亡逃出首都。大师和少师,后来干脆带着王朝祭祀时所用的乐器一同投奔了日益壮大的周方国。一些实力雄厚的方国纷纷叛离商王朝,例如,武丁时期曾经一度服从于商的东夷族,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就成为商在东南方向的一个最强劲的敌人。商纣王对东夷发动的战争持续三年之久,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战争将商王朝仅有的一点点国力消耗殆尽。

这时,王朝西方的一个新兴方国——周,在周文王与武王的领导下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国军队及闻风赶来的各地方国部队,举起了讨伐暴君纣王的义旗。他们渡过黄河,直逼商都朝歌,在甲子这一天的早晨与纣王的70万大军相遇于商郊牧野。纣王军队的人数虽然远远超过周人及其同盟军,但他们都是临时凑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很多士兵对商纣王的倒行逆施早就十分痛恨,他们阵前倒戈,引领着周武王的军队冲向商都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进鹿台自焚而死。持续了31世历600年之久的殷商王朝,在熊熊大火中灭亡了。

西周建立

西周王朝上承夏、商两代一千余年的文明积累,最终将我国上古历史的发展推向了鼎盛。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明周代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公认。西周王朝的历史,是对夏、商两代历史发展的一次总结。无论是表象的历史发展;还是深层的制度演进,乃至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整体的文化气质,周代都有集整个三代之大成的气象。

周文王继位后,一方面继续向商称臣,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业,修明政治,并多方招揽贤才,扩大周人的势力。当时投奔文王的贤人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伯夷和叔齐等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太公吕尚。吕尚本姓姜,名牙,人称姜子牙。他的祖先在夏朝曾被封于吕地,因此人们又叫他吕尚。他听说文王招揽贤才,就来到周国,文王见到他,高兴地说:“先君太公早就盼望着能有贤人前来辅佐我们;看样子您就是先君太公盼望已久的人了。”因此人们又称吕尚为太公望。文王拜太公为军师,姜太公后来果然辅佐文王与武王两世,为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王统治前期,周人一直臣服于商王朝。周原甲骨中有一片卜辞,记载周文王祭祀商王的先祖成汤和帝辛的父亲帝乙。另一片卜辞则记载文王向商的先祖太甲企求佑助,太甲还赐给周族年成富足。商与周的关系十分密切,商王可以到周人的国土上去田猎,文王也在商王朝中央任职,与九侯、鄂侯同为王朝三公。但是,周族的不断壮大引起了商王朝的警惕,纣王于是将文王囚禁起来,关押在馳里。文王的臣子四处奔走,多方营救,最后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向商纣王进献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文马,有熊的九驷以及其他种种宝物。纣王见到这么多的礼物,就将文王从馳里放出,还封他做西伯,赐给弓矢斧钺,授予他在西方征伐不法诸侯的权力。文王为了让纣王彻底解除戒心,又将周人在洛西的土地献给了纣王。

文王返回周国后,坚定了灭商的决心。他在国内改正法度,制定正朔,明确树起了与商王抗衡的大旗。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施行仁政,团结周边的诸侯。在他的号召下,许多诸侯加入了以周为核心的灭商集团。文王还借商王朝西伯的身份,在西部对阻碍灭商事业的商纣顽孽大规模用兵。《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首先征讨了西部的犬戎和密须,解除后患之后,随即向东部进军,先后灭掉了耆、邗和崇,彻底扫清了伐纣的道路。

同时,文王还迁都丰邑,可惜的是,文王在扫灭崇国后一年就去世了,没有能够亲自完成灭商的大业。但是,在文王在位的50年里,已为国人基本完成了灭商的前期准备。史载文王统治晚期周人已经“三分天下商有其二”。显然,形势已经发生了有利周人的巨大变化。

武王即位后,继续进行灭商的准备工作。他任命吕尚为师,负责军事建设,又任命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为辅,佐助日常政务,此外,他还任命了召公、毕公等人作为助手,一起规划伐纣灭商的方略。在正式伐纣之前,武王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阅兵与演练,他率领周族的军队一直前进到孟津,并在此渡过了黄河,这时,不期而来的诸侯有800多个。他们对武王说,可以讨伐纣了。但是武王觉得伐纣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就以天命为由退兵还朝。又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周人的势力进一步壮大。而此时的商王朝,在纣王的残暴统治下,政治更加混乱。商王朝中的忠臣,不是像比干那样惨遭杀害,就是像箕子那样被横加囚禁。一些忠直的大臣,为了保住性命,又不想助纣为虐,便只好纷纷投奔周武王。

终于伐纣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了。武王使向天下诸侯发布讨纣命令,戎车300、虎贲3000人以及甲士45000人,迈上了东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