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18879800000070

第70章 做事要借助外力,从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1)

借人之口,说己之言

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是找寻借口时重要的技巧。赞美的话经由别人说出来,就不会显得谄媚;难堪的事经由“我听人说”一打扮,就变得不再尴尬;有风险的话,通过别人传过去,便有了进退的余地;不想或不便直接面对的人,也可经第三者从中周旋,穿针引线,化解矛盾;还有就是想要夸奖自己,以获得提升或任用以及受到别人重视时,不应该自夸,因为那样只会增加旁人的反感情绪,那种结果绝对不是说话者想要的。

从赞美别人来讲,借他人之口的方式,既可以达到赞美对方的目的,又可以维护你基本的心理安全需要,并且,还可以完全不对你的话负责。对方不但要感激你的赞美,还要对你的赞美负责,因为人们总是十分重视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不愿意在任何人面前丢丑,所以他必须在举止之间来体现赞美的内容。

一天,一位办理房地产转让的房产公司推销员到一位学者家里,并带着学者朋友的介绍信。彼此一番寒暄、客套之后,他就讲开了:“此次幸会,是因为我的上司李科长(学者的朋友)极为敬佩您,叮嘱我若拜访阁下时,务请先生您在这本书上签名……”边说边从公文包里取出这位学者最近出版的新书。于是这位学者不由自主地信任他,当然也给他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在这里,李科长的仰慕和签书的要求只不过是个借口,目的是对这位学者进行恭维,使他开怀,赞美别人也就达到了效果。

我们都知道,在被恭维者面前,若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说,则有谄媚的味道,会使人很容易观察其目的。但这位高明的推销员有意撇开自己,用“我的上司是您的忠实读者”这种借他人之口的迂回之法,就比‘我崇拜您”更巧妙、更有效,更容易使人接受,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旦他的请求遭到拒绝,那也只能说是第三者的面子不够大,与本人无关。这个第三者无形之中成了一个挡箭牌,使自己的面子得以保全。

女人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比较含蓄、害羞,一些话说出来她们会感到不好意思,比如思念外出的丈夫之类。这时候,拉别人来做个垫背或许就会好多了。孙犁在《荷花淀》中描写几位妇女:“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这几个青年妇女的丈夫都参军走了,她们的共同心理是很想念自己的丈夫,都很想去驻地探望一下。但是,由于害羞,不好当着众人直接说出来,就各找了一个借口来表达本意,仿佛到驻地去理由是充分的,非去不可。这就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意愿。这种假借他人之口的表达方式,常常是从侧面切入,暗中点明自己要说的意思。

某人为了推销百叶窗帘,他知道某公司的经理与某局长是老相识,便打听经理的住处,提一袋水果前往拜访,彼此寒暄后,他说出了几句这样的话:

“这次能找到你的门,是得到了赵局长的介绍,他还请我替他向您问好……”

“说实在的,第一次见面就使我十分高兴……听赵局长说,你们的公司没有装百叶窗帘……”

第二天,百叶窗帘便成交了。此人高明之处就是有意撇开自己,用“得到了赵局长的介绍”这种借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借他人之力的迂回之法,令对方很快就接受了。

借别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可以避免尴尬、获得别人的好感等;在办事时运用此招,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聪明的人都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为自己做事!凡成就大事者,都是“借力”的高手,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他的成功不需要“借力”,他的成功中没有“借力”,都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取得的。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敢借、能借、会借,善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说由来已久。《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错也。”本来是说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与人合作肯定做不大人生的局面。成大事者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不善于“借”或者不愿意“借”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拿三国故事来讲,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打败袁绍、刘表,灭了他们的威风,并且又挫掉吕布之锐,率百万雄兵,上将千员,表现出一副扫荡江东架势。此时孙权帐下谋士一片慌乱,到处都是投降声。他们心里大都有一个相同的声音:袁绍都败在了他的手下,我们就更没得打了。但是孙权心里不愿服输,因为他非常明白,一旦投降,手下们的官照当,钱照拿,而他自己这个一把手就不同了,非旦一把手的位置做不成,弄不好脑袋也会保不住。这样的局势孙权心里非常明白,可是他不能把事情说穿,但是又不能搞家长作风,强喝“谁投降推出去斩了”,他还需要这些人为他出汗出力。于是他心生一计,先让诸葛亮舌战群儒训了一顿主降派,接着搬出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之后,君臣间共同演了一场好戏。

孙权问,有人主降,有人主战,意见不统一,当以哪个主意为准呢?主战派周瑜洋洋洒洒把形势讲了一通,接着表态道:“臣愿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孙权马上顺水推舟说:“先兄说外事问周瑜,既然周瑜说打,那就打。”软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统一起来,后来才有了著名的“火烧赤壁”。孙权的这个借力之计用得可谓之妙。

孙权的做法无疑是值得借鉴的,他很善于把握“影响过程”,当一把手的意见处于少数时,借助权威的力量,在决策过程中说服多数,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仅看孙权这一表现,就明白获得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确实一点儿也不为过。

其实,今天的“借力而行”也是每个人智慧的大集聚、大联合、大协调。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学会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孙权决策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不止借助下属的力量,还借助外人(诸葛亮)的力量,只要能为我所用,一切外力都可借用。

古语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是说成功者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先秦学者荀况也有一个观点,圣人和凡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圣人“善假于物”。这就说明借助他人力量,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多么重要。

我们都懂得“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没有足够的外力还是难以成功的。世上最重要的“借”是什么?不是借钱和借物,而是借力!成功者并不是生来就与众不同,关键在于他善于借助外力。“借力而行”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成大事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完成自己使命的有效途径。

三国时期,武力不凡的吕布也曾文有陈宫,武有张辽,雄居要害之地徐州,本可成就大业而终未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善于借力。与武功非凡的吕布比较起来,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虽显得较弱(指个人武功方面),但事实上却更为狡猾。

缘由就是他们三人都知道天下大势所趋,都善于借势、借力。汉献帝不行时,曹操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在用此策的同时,又打起“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旗帜,就是到了十分强大时,仍然不动摇。孙权上书劝他即帝位,他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他就是借助于“汉”室的舆论来为自己减少阻力,增加影响力。

刘备也是打着“汉”室的旗帜,汉献帝的姓,他也是刘,于是查族谱把自己弄成了“皇叔”,打着“皇叔”的名义邀了几个弟兄,请了个军师,又借姓刘之便,把刘表、刘璋给除掉了。

孙权能够占据三分之一的江山,与其善借力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东吴的地理位置在东南方向,他也在利用汉献帝。其谋士鲁肃曾进言: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孙权趁汉室衰败,增大自己的地方势力,看魏蜀相争,自己不出面。孙权想坐上皇位,又害怕众人不服,硬是熬到曹操死后,曹丕称帝,自己才敢自立为帝。刘备也是借着这一时机坐上皇位的。

沿着历史发展的步伐,来看一下清朝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他被后人评价为大清第一才子,乾隆年间的学界泰斗。作为文学大师,才情洋溢,以一部《四库全书》永驻史册,又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名扬天下,诗词歌赋均为神来之笔,异趣天成。其一生的处世哲学在于巧变善变,把时间的一切变为己用,借物为小借,借势为大借。不善借者,永远比别人慢半拍;善借者,才能平地起风雷。其旷达、随缘,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静以修身,淡以明志,“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荣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看纪晓岚,看其处世为政,均有大大得着。

现今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在社会上干出一番成就,在复杂的社会中(更多地体现在商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仅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俗话说:“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应该学会“借力”。“会借别人的手帮自己干活,就等于自己在干活。”无论是自己的下属,还是你的顾客,或者是你根本不曾相识的人……只要你“会”借,能够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帮你做事,做到“毕其智为己所用”,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借力生财”。“借力”不仅是发财的高招,也是一个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做事,才会更易获得成功,无往而不胜。

借人声望,狐假虎威

我们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狐狸是很聪明的动物,由于没有力气,个子矮小,在森林中,得不到尊敬,没人真正把他放在眼里。因此,狐狸只有说服老虎与他做朋友,通过与力大无比、令人畏敬的老虎密切交往,才可以伴随老虎左右在丛林中四处行走,享受到与老虎同样的尊敬。从谋略学的角度看,狐狸借助外力增长自己的势力威风,达到欺压战胜对手的目的。

在人际交往中,都想结交那些成功人士,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想“沾光”!“沾光”之后就可以借势发力为自己的目的创造有力条件。

当你弱小时,利用“狐假虎威”借势发力壮大自己,这样会对你的人生和事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清朝末年,中堂大人李鸿章位高权重,文武百官都想讨他欢心,合肥知县也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中堂大人的夫人要过五十大寿。合肥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一副对联来到北京。见到李鸿章后,他朝下一跪说:“卑职合肥知县,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见是区区一七品知县,虽命人给他沏茶看座,但态度极为冷淡。知县连忙取出寿联,双手奉上。

李鸿章顺手接过,打开一看——上联是: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下联是: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

要说对联嘛,对子也极其普通,但不一般的是“两宫”字样。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敢怠慢,连忙跪下来,命家人摆好香案,将此联挂上。此后,合肥知县官运亨通。

没有几两银子的小小七品知县,只是带着一幅对联拜寿,就深得李鸿章的赏识,从此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他这张“虎皮”披得可真够巧妙,真够及时,不仅让中堂大人满心欢喜,也让自己仕途顺畅,多亏了“两宫”字样这张“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