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18879800000081

第81章 做事要守住底线,人情归人情事情归事情(1)

原则是做人做事的底线

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讲原则,要有底线。大到国家利益,中至企业规章,小到家庭和谐,都有个原则基石在承载着做人的道德处世的良知。当原则基石在丰裕的利益面前,在金钱物质的巨大诱惑面前坍塌后,原则也就成了一堆没有用途的朽木,一堆臭不可闻的粪土。

没有原则的人,会很轻易就在物欲横流,处处充盈着利益金钱的环境中,迷失掉自己原本纯真原本朴实,虽然没有岁月所留下的物质铅华,但是心灵却早已经不再是纯洁的清澈的纯真模样。

原则是做人的最后一条底线,也是人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维持着自己一颗依旧纯正心灵的信念。原则并不能看得见它存在的,但是,人们却是可以和自己或是他人的行为行动语言的表述表达上,感知得到原则的存在与否。

有原则的人,做什么事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什么类型的人,抑或是自己在做或是准备做什么样的事。通常都会事先用原则的准则和基石去衡量一番。具体能不能去做?做了终归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而没有原则的人,做人做事,正好相反,想做就做了,从不管后果,从不预见明日的人生风险如何?短浅的目光,很任性的思维,很稚嫩的想法,很冲动的做事方式。

这就是有无原则做人做事的人们,所站的原则立场不相同,对原则的理解深浅也不一样。有原则的人们做人做事,能未雨绸缪,能高瞻远瞩,能早早的就预知到未来的人生风险。有原则的人们,其本身的心灵品行就好比是一株生长在淤泥中的荷,虽生在淤泥,长在淤泥,却依然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泥塘中,依然不惧风霜严寒的侵袭,而保持着纯,洁,清,雅的雅致和高尚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模样。

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为金钱利益的诱惑而最终迷失掉自己纯而真,洁而朴的魂灵。

做事不越位,也不错位

越位做事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往往出力不讨好。越位一方面会使被越位的同事感到愤怒和嫉妒,一方面很容易使自己做不好本职工作,遭到上司的批评。为了防止越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职能范围。对自己所能做的事与不该做的事有所自律。当然在找人办事中,也同样不要越位,越位找人,越位办事,不但事情办不成,还有可能把事情办糟。

越位与“帮忙而不添乱,尽职而不错位”这一要求大相径庭。看过足球比赛的人都知道,足球场上的11名队员分工明确、站位准确、跑位精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在一场9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比赛中,认真执行教练的意图,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联动一体,使整场比赛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当然,我们有时会看到进攻一方的队员站位靠前,出现越位情况,这时进攻无效;有时还会看到防守方球员把球踢进自家球门,来个“乌龙球”,让人悔之莫及,这大概是错位的一种表现吧!上述现象是在足球赛场上发生的。其实,在平常找人办事时,也会发现一些人“越俎代庖”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导致“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具体表现为:如果一件事能够创造一定利益,许多人都争着要干,即使这项工作本来与自己沾不着边,已经超出职能范围了,但“不争白不争,争到了不白争”。因此,导致文件“打架”现象产生,这样一次办成的需要多次才能办成,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四难”现象与此不无关系。而如果一件事情让人既费精力,又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则避之唯恐不及,推诿扯皮,结果出现“真空地带”,出了事情,追究起责任来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古时最著名的两个暴君,一个是夏朝亡国之君夏桀王,杀了大臣关龙逢,一个是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杀了叔父比干。

这两位贤臣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他们都努力修身,尽心治国,以臣僚的身份去安抚君王的百姓,越位了,所以惹得君王动了杀心。

两位贤臣有高尚的品格,映照出桀、纣的丑恶,所以非被杀掉不可。古时在官场上,大臣之间进行着权力游戏,企图相互制衡。在职场上,人性同样不会改变。做事时,要为自己定好位。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心中有数。有的人觉得别人的事给他来做才能做好,才能表现一番,便抢别人的路。这样不仅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反而会显示出自己的花花肠子,事事不能专心去做,必定一事无成。

越位做事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往往费力不讨好。越位一方会使被越位的人感到愤怒和嫉妒。很容易使自己好心办了错事,遭到别人的批评和谴责。为了防止越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能做的事与不该做的事有所自律。要认识到自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找人办事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

我们知道踢球不能把球踢到自己的球门里面去,吃饭不能把饭往鼻子里面送,穿鞋不能把右脚套到左脚的鞋子里去。做事错位了,就和这些看起来傻兮兮的小事一样可笑。

有一个人本来是来做商业记录的,记着记着他突然开始帮商业对手讲话,全然忘却自己的身份,让人哭笑不得。这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沉浸于另外一种状态,以至于他忘记了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就是人们在迷失自己的时候会做出的事:跑道上站错了位置,餐桌上坐错了位子,报告报错了领导……

人们办事的时候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处于哪种状态和位置,周围的人属于哪种角色。

例如,在谈判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必须站在己方的位置上说话。我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可是不能弄错自己的位置。并且每个人都不应多说话,以免说的话超出了自己该说的范围,让对方掌握更多的把柄,导致自己的谈判失败。

找人办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对方的位置。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在找人办事的时候就不会越位,也不会错位,这样就可以把事真正地落到实处,把事办好。

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道德经》上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据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老虎这样的猛兽,在战争中不会受到兵器的伤害。犀牛在他身上找不到下角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落爪的地方,兵器在他身上找不到着刃的地方。他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他从来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最有效的防身功夫当然是避开险地,呆在安全之所,那比学成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武功和猛张飞“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绝技更不容易送掉自己的性命。

懂得趋吉避凶之道并不难,可有些人为利益所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老虎嘴里夺口粮,将生死置之度外。照说,人生的意义原本不是以其长度计算,一个人只要轰轰烈烈不虚此生,其实没有必要活得像爬在泥巴里的乌龟那么长。如果像曾国藩那样,“活到可生可死的境界”,虽然寿数不永,一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了;如果像关公那样,虽然战死沙场,却博得一世英名,令后人景仰,一辈子也值了。

然而,有的人为了捞钱“泡马子”、“包二奶”,或者干其他乌烟嶂气的事,干冒国法,以至送掉一条小命,那就太不值了。一个人虽然没有必要活得像爬在泥巴里的乌龟那么长,也没有必要活得像上了钩的鱼一样短。为了一个不值得炫耀的理由,将脑袋往枪口上凑,实在不算明智。

一个人想把日子过得安稳,最好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什么是“有毒的不吃”?意思是说,不能贪求非分之地。人在世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分内之得。没有耕耘却指望收获,原本不合理,若有这样的“好事”临门,也是非分之得,是“有毒”的东西,吃了有害无益。虽然是慢性毒药,暂时看不到危害,一旦日后发作,却可能不可救药。所以,智者追求分内之得,却不取非分之利。

战国时期,齐国国王派人给孟子送来了一个箱子,孟子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全是金子。孟子立刻叫住来人,坚持让他们抬走。第二天,薛国国王又派人送来五十镒金子,孟子接受了。

孟子的弟子陈臻把这一切都看在心里,觉得非常奇怪,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你昨天不接受齐国的金子,今天却接受薛国的金子呢?如果说你今天的做法是对的,那么你昨天的做法就是错的;如果今天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昨天的做法就是对的。可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我自然有我的道理!薛国周边曾经发生过战争,薛国国王请求我为他的设防之事出谋划策,今天他送来的这些金子是我应该得到的;至于齐国,我从来都没有为他做什么事情,这一箱赠金到底有何含义,我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齐国想收买我。可是,你何曾见过真正的君子有被收买的?”孟子解释说。

陈臻似有所悟:“原来接受或不接受,都是根据道义来决定的啊!”

所谓君于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得到的钱财,才能心中坦然,也没有后遗症。

所谓“犯法的不做”,道理很简单,做不做就在于各人的选择。犯罪是有成本的,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越大,风险成本越高。那些贪污受贿的人,那些杀人抢劫欺蒙拐骗的人,为了自己贪求的利益,藐视风险成本,最后可身陷囹圄,或身败名裂,那也是他们应得的报偿。正如《小窗幽记》云:“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

无人处也不可做坏事

孔子说:“君子慎独。”意思是说,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要克制自己,不要做失道失德的事。

《礼记·中庸》也说:“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

“慎独”也可以作为识别人的道德品质的方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从最隐蔽、最细微的地方真实地暴露出来。在公开场合,在大的问题上,由于法制、舆论的压力,人们不能不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人们就容易放纵自己,暴露出真实的思想面目。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途经昌邑,以前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荆州秀才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给他十斤黄金。杨震说:“我了解你,也却不了解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杨震义正严词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很惭愧,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会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坚持“慎独”,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

“慎独”修养方法的实质是提倡高度的自觉性。这个原则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必须牢记在心的。在这方面,唐太宗就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他说:“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无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样,等到吃饱了身体也随着完结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直立的身体却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有听说过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

唐太宗以这种态度来处理政事,率先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已经十分努力了,但他仍然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彻底。有一次,他向魏征表示这种不安:“我一直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及不上古代的圣人,因此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世人嘲笑。”

魏征听后安慰他:“从前鲁哀公曾告诉孔子,有一个健忘的男子,在搬家的时候连自己的太太都给忘了。孔子听后回答说,还有更严重的呢,像桀和纣等暴君不要说自己的太太,甚至连自己都忘了呢。陛下千万不要连这个都忘了,只要能时时留心自身,至少不至于受到后世子孙的嘲笑。”由此观之,如果领导者能够率先做出表率,修正自己的行为,那么部下就会群起效法,端正自己的品格行为。

这种自我保护的措施,主要是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越轨之处,语言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一些习惯是否符合于社会道德规范,是否自己过于恃才傲物、不够谦虚,等等。古人云:“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别人对自己的一些议论总是事出有因,应先反省自己。只要自己能够不断自省,那就可以在各种环境里都自持而不虚。

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人们为了有序的生活,为了和谐的相处,需要一些行为规范。这些制度、章程、行为规范,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规则”。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天,六只猴子要过河去参加“森林运动会”。渡船的水濑对猴子们说:“我这只船小,规定每次只能坐三位乘客,你们分两次过河吧!”三只猴子上了船。第四只猴子偏偏不信,他满不在乎地说:“四位和三位不是差不多吗?你这个规定太死板了!”“不行,不行,超载了船会沉的。”水濑连连摆手说。第五只猴子哈哈大笑说:“哪有这么巧的事情,我从来没见过船还会沉掉。”说着“嗵”地一声跳上船去。在岸上的第六只猴子咕哝着:“大家都违反规则,难道让我自己在岸上做傻瓜吗?我才不干呢!”说着也跳上了船。原本只能承载三位乘客的小船,竟然上了六位乘客,结果会怎样?没过多久,船就沉了下去,船上所有的猴子都掉进了河里。

由此可见,不遵守规则,不仅害人,而且也害自己,危害的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