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前三年:创业期盈利模式设计与管理细节大全
18900800000059

第59章 创业第十四步:向创业成功者学习经验(14)

2005年4月18日,鹏润集团的国美置业以底价8亿元买入北京市丰台区科技园区两幅地。据悉,仅土地出让金就交了4100万元。黄光裕笑着说,“这只是我们在地产业的一单交易而已,能拿下来可能就是幸运吧。我们还会再买地,但会精挑细眩”稍微停顿了一会儿,他告诉记者,“地产我们同样有大的规划,最起码要建立起全国化和规模化,这是我的希望。”据了解,目前国美置业手上还有30多个项目在谈,今年准备在北京开发的用地是300万至500万平方米的规模。

贵在坚持,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考验。黄光裕在拓宽经营业务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家电业这个让他发家的主营业务。“很多人问我,很多家庭冰箱、彩电全都有了,而且还能用很多年,你还能卖什么?我告诉他们,国外现在用电器到了什么水平了,已经到了坏了不值得去修,而且要偷偷去丢掉的地步了。我看重的是未来。”

黄光裕的扩张是谨慎和理性的,除了房地产,他暂时还不打算涉足其他行业。“对我来说两个行业就够了,最起码目前是这个想法。”

黄光裕看重的不是简单的地理和规模的扩大。“对我来说,商者无域是集中更多行业的信息可以看到更多商机,信息量多了以后不见得有商机就一定要去做,但你可以发现里面很多共同之处和共通的理念,只是所做的项目不同而已。我们卖电器和卖百货不同,但是从这两者可以发现很多相同的道理,可以互相采用和借鉴。我们以前是卖录像机和电视机,现在是卖空调、手机和电脑,电器里其实种类也是很多的,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跨越,也需要一定的新知识。这中间是有一个规律的,每个行业不可能天天好也不可能天天不好,你来回跳就是个投机者,因为你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基业。”

离成功还很遥远

黄光裕对记者表示,他对“成功”这个词没有仔细研究和定义过,“关键要看你怎么去比。在中国电器零售业里我是第一,但在国际上我还只是他们的1/8,1/9,还不算成功呢。对我个人而言,离成功太远了,这不是客气话。”

国美的一些营销手段,如今已成为竞争对手争相模仿的法则。“我们的经营对手复制我们的模式,有的也很成功,但到了一定程度后还是要看自己的境界。”喜欢打比方的黄光裕说,“有些人看完这本书就成才了,有的看完以后没感觉,有的看完了以后只能当一个正常人。最后能否发生质变,要看个人。”

黄光裕说,他现在是压力和动力共存。假如他引领的国美在业内还能有影响力的话,他希望可以借力把国美电器和房地产业都做得更好。

无论是在气势恢弘的鹏润大厦顶部、集团总部的前台,还是黄光裕办公室的背景墙上,都能看见一只雄鹰展翅的正方形图案。“这只鹰的形象是我找来的。”黄起身告诉记者,“鹏润两个字,刚柔并济,我喜欢这种感觉。”

266.如何靠功夫鞋卖出百万

虽然在武当上练功的人每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在当地并不多,但却被这个叫黄明光的人盯上了。2004年在一次逛武当山时,黄明光从这些练功人身上发现了赚钱的商机,并与他们成了朋友,通过他们挣到了钱。

现在黄明光与他们已经割舍不开了。他非常感激这些练功者,因为没有他们,自己每年就不会有三百多万元的收入。

黄明光到底卖给他们什么东西?他又到底怎么从这些并不富裕的人身上赚到这么多钱呢?

盯上道士脚上的鞋

黄明光1963年出生于湖北京山县。1986年,他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我市的一所学校。学校的工作很清闲,黄明光琢磨着,如何寻找商机,利用业余时间挣些钱,让自己过得更好。起初,黄明光使用学校这个平台办过书店,后来还开办过网站,研究过中草药枕头……虽然心血花了不少,可是并没有挣到什么钱。

2004年元旦,黄明光的几个朋友从海南来十堰旅游。黄明光自然得尽地主之谊,当向导带他们去武当山游玩。这天,在陪着朋友游览武当山,途经一座庙宇时,一群道士正在庙宇外的空地上练功。黄明光无意中听到他们的一席谈话。其中一位道士说道:“这鞋穿着难受,脚底容易出汗,袜子脱了脚真臭。”另外一位道长接过话头:“我们练功就是时间加汗水,脚一出汗,这鞋穿着还憋脚!”第三位道士又补充道:“脚一出汗,鞋里就是湿的,练功时不容易站稳!”

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明光很快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道士们在埋怨穿的鞋不好。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穿的千层底布鞋。这种手工做出的布鞋,穿在脚上透气舒适,但由于样式太土,已经快从市场上绝迹,连农民都很少穿了。

能不能做一种适合练功人穿的布鞋呢?如果做成了这种鞋子,会有多大的市场呢?黄明光决定展开市场调查。

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黄明光一直呆在武当山。通过调查,他心里有底了。在武当山景区,常年练功习武的道士就多达2000多人。这些道士,收入并不高,但他们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一样有商机。更重要的是,他们终日在武当山向游人表演,游客在欣赏他们的演技的同时,也在关注他们的服饰,还有人模仿他们的一招一式、穿着打扮。据统计,每年关注这些道士的游客达到100多万人。如果做成了道士穿的鞋子并让他们穿上,就等于无形中给自己的产品做了免费宣传。

黄明光决定研制这些道士穿的鞋子。再一打听,武当山有一个名叫袁理敏的人和他是老乡。袁理敏是武当山武当武术功夫团的团长,在武术界很有名气,经常带团到国内外进行武当武术表演。为了更有把握,他先找到了袁理敏。当得知黄明光的来意后,袁团长说道:“不知道你的鞋子怎么样?这样吧,你做好了,先放几双在我这里试一下。”

袁团长之所以答应黄明光,并不是看着老乡的情分,而是他也受着没有合适鞋子穿的困扰,希望有人把这个空白填上。

小试牛刀 初战挣到5万元

回到家里后,黄明光就琢磨着如何生产出道士们欢迎的鞋子。传统的布鞋虽然合脚、舒适,但容易变形;胶鞋不易变形,但因为底是胶的,又不透气。看来,必须在鞋底上下功夫。只要鞋底的问题解决了,问题就好办了。可是,什么材料才能既透气又不变形呢?黄明光想到了竹笋叶和玉米皮。他找来竹笋叶和玉米皮进行试验,结果都不行。

2004年2月的一天,黄明光去一个朋友家串门。到朋友家门口时,他无意中看到墙上挂着几片山棕。黄明光知道,早些年农村的蓑衣,就是用山棕做的,棕床用的棕绳,也是用山棕编的。黄明光就想,能不能用山棕做鞋子呢?

从朋友家回来时,黄明光手里多了一样东西:几片山棕。回到家后,他用剪刀按鞋样把山棕剪成鞋底模样的片,然后把中药敷在山棕片上,最后在山棕片上粘上粗棉布。这样,几双用棕丝做成的鞋底问世了。黄明光还特意用水连洗了几次,鞋底始终不变形。就这样,困扰黄明光很久的问题解决了。

黄明光决定生产这种用山棕做鞋底的布鞋。可是,当他真的需要山棕时,却发现,市场上没有山棕销售,而野山棕大都分布于深山密林中。没有办法,只得自己去山里采摘。于是,黄明光就每天步行到大山深处,寻觅野山棕。2004年3月的一天,黄明光与助手采完山棕返回, 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听到后边有很大的响声。还没等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二三十只猴子已经到了面前,其中一只猴子抓着黄明光的袖子,另外几只抢他手上里面装有野山棕的塑料袋。两人惊魂未定, 跑了二十多米回头看时,发现猴子们在撕扯装山棕的袋子,以为里面是食物。还好,当猴子们发现里面不是吃的东西后,把山棕丢了一地,然后呼啸而去。黄明光和助手又返回原地,把山棕捡起来,宝贝般地装好。

黄明光和朋友们在大山里采摘了半个多月,才采摘到了足够的野山棕。把这些野山棕做成鞋底后,他又动员老母亲和邻居们做布鞋。一个多月后,首批100双山棕鞋底的布鞋做成了。第二天,黄明光就带着这批特殊的布鞋去找袁理敏。可是,等他找到袁团长时,袁团长告诉他,这批布鞋的款式看起来像过去农村人穿的,没有显示出练武人的特性来。根据袁团长的意见,黄明光对鞋的外形作了修改。当他带着生产出来的鞋再次找到袁团长时,又碰了钉子。原来,黄明光将鞋的价格定为每双80元左右,袁团长嫌太贵,接受不了。为了从袁团长打开突破口,黄明光觉得哪怕赔本也要干。于是他对袁团长说:“这样吧,价格先不谈,我送给你们100双,等你们穿后感觉好了再说!”

就这样, 这100双鞋被分发到武当山的100位道长手里。道长们穿后,普遍反映穿上“功夫鞋”,不憋汗,透气,很舒服。消息反馈到袁团长那里,袁团长很高兴,开始批量购进功夫鞋。武当山的一些道士,也找到黄明光,购买功夫鞋。众人的口碑相传,使功夫鞋在武当山名声大振,不到半年,1000双功夫鞋被购买一空。黄明光一算账,赚了足足五万元!

一年即成百万富翁

小试牛刀大获全胜,黄明光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2004年8月,他正在批量生产功夫鞋时,袁团长气冲冲地寻上门来。原来,袁团长穿着功夫鞋在外地表演时,鞋子出了质量问题。当时,袁团长正在表演太极拳,其中有一个动作,叫做“千斤坠”,要求力量往下沉,袁团长正在运力朝下时,脚上的功夫鞋突然裂开了一个口子!

袁团长特意把鞋子带了过来。黄明光拿起鞋子一看,连接鞋面与鞋底的棉线断了,而鞋窠里的棉垫很湿,水分把棉线都沤烂了。随后,陆续有四五百双功夫鞋因为同样的原因退了回来,黄明光陷入了困境。

黄明光平时非常注意通过网络收集信息。一次上网时,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国外从中国进口丝瓜络做洗浴用品。丝瓜瓤不吸水,通透性很好,沾水之后很快就干掉了,黄明光觉得这个特点很好。他就在乡下收集老丝瓜,把皮去掉后,用刀剖开,剪成大小不等的鞋垫样子,用石灰水浸泡后压平。

用丝瓜瓤做成鞋垫滤汗效果好,即使汗沾上去很快就散发了,不会腐烂,而且有自然回弹性。

黄明光用丝瓜络取代了棉花,滤汗和舒适效果大大提高。但是,功夫鞋开裂的问题还是没有找到方法解决。一次,黄明光在出外收购老丝瓜时,看到一位村民在用野麻打草鞋。这位村民告诉他,野麻不仅比棉线和尼龙线结实,而且遍地都是。黄明光一听,灵机一动,决定用麻线替代棉线生产功夫鞋!

到2005年3月,黄明光已经做出了有别于传统布鞋、独具特色的功夫鞋。很多到武当山来的中外游客看完武当武术功夫团的表演后,都打听哪里能买到这种布鞋。黄明光便在景区游客中转的中心八仙观设立了销售点,不断接到一些订单。而袁团长穿上这种功夫鞋后,不仅与身上的服装很搭配,而且感觉身轻如燕。去国外演出时,外国友人见到了这种鞋子,都想买一双。袁团长表演之余,不得不替黄明光接下订单,就这样,一些功夫鞋还卖到了国外!

功夫鞋的市场虽然打开了,但主要是针对成年男性,黄明光感觉面太窄。他就又根据游客的心理,开发出了儿童布鞋、工艺绣花鞋和养生布鞋等六七个系列品种的布鞋。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许多到武当山旅游的游客,不仅自己买一双功夫鞋,还给家人各带一双。 武当山特区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富国欣喜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国外的人比较多,国外游客来了大多买黑色那种鞋。如果是我们国内团队游客女式的好卖。这是武当山实实在在的千层底鞋,别处买不到!”

在立足武当山的同时,黄明光没有忘记向外推销自己的产品。他在淘宝网等网站设立了专卖店,大力推介功夫鞋。2006年9月,一笔大订单通过网络飞向了黄明光。

对方名叫罗玲玲,在广州一家贸易公司做服饰进出口生意。罗玲玲在网上看到黄明光功夫鞋的材料和款式后,很感兴趣。出于商人的敏感,罗玲玲觉得这种极土的产品在大城市可能有市场,她决定订一批功夫鞋在广州试销。

后来的事情证明了罗玲玲的眼光。功夫鞋投放广州市场后,效果好得出乎人的意料。

小试成功后,罗玲玲向黄明光下了20万元的订单,这也是黄明光第一次接到这样大的订单。

这笔生意,黄明光能赚到了在武当山一个多月才能赚到的钱。

在开发功夫鞋的同时,黄明光还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增加产品的文化底蕴。2006年4月,他成功地为自己的功夫鞋系列申请了专利。他将功夫鞋命名为“踩运”。在广东一些地方,人们习惯出外踏青,并将踏青称之为“踩运”,也就是把坏运气踩在脚下,把好运气带回来。在武当山,也有一座“转运殿”,也就是谁的运气不好,进去后好运气会回来。2006年,通过武当山景区和网络,黄明光靠卖功夫鞋一年收入几百万元。现在,他在海南、云南丽江等地都开有连锁店。黄明光还和浙江一位商人联合,开发针对学生销售的防臭鞋。

黄明光说:“现在我的销售很红火,就是生产跟不上,哪里有会做鞋的人呢?老太太大妈都行!”有理由相信,黄明光的“钱景”会如同“踩运”品牌一样,前途无量!黄明光和他的“功夫鞋”。

267.潘石屹怎样成为地产红人

在中国,谈论房地产风云几乎不可能不谈到SOHO中国公司的潘石屹,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永远不变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上。9月1日,是潘石屹创办SOHO中国10周年的日子,他向记者来了一次“忆苦思甜”,谈起“走红”之前的那段艰辛淘金路。

坐在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内,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像说书一样,描述着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第一次低潮。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和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比较近,大家自认为意气相投,常常一块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士来到潘冯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遇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女士坦言,“你们惟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数千元管理费,大地公司由冯潘经营。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准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