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原理
1890200000002

第2章 管理与管理学(1)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1.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2.了解不同学者对管理的不同定义;

3.了解管理的必要性和二重性及其特点;

4.理解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及其二者的关系;

5.了解管理活动与具有组织特点的业务活动的区别

6.掌握管理者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7.理解对管理者角色的认识与技能结构;

8.掌握有效管理者的特点及习惯;

9.理解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10.理解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故事中的管理知识

有一个男孩子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一条长裤,穿上一试,裤子长了一些。他请奶奶帮忙把裤子剪短一点,可奶奶说,眼下的家务事太多,让他去找妈妈。而妈妈却说,今天她已经同别人约好去玩桥牌。男孩子又去找姐姐,但是姐姐有约会,时间就要到了。这个男孩子非常失望,担心明天穿不上这条裤子,带着这种心情就入睡了。

奶奶忙完家务事,想起了孙子的裤子,就去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姐姐回来后又心疼弟弟,又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妈妈回来后同样也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可以想象,第二天早上大家会发现什么样的结果。

§§§第一节管理

管理的基础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获得效率,一个企业需要有三个部分:双手、大脑和灵魂。双手进行工作,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大脑指导方向,收集信息,把信息规划成有效的任务管理。灵魂是提供动力、信仰、愿望和希望,使大脑和双手保持运转。如果缺少受到激励的灵魂,一个公司就会失败,而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使灵魂保持生命力。

——罗伯特·N·卡森

一、什么是管理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但对什么是管理,目前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学者关于管理概念几种说法

1.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2.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美国学者亨利·西斯克认为:“管理的定义可以这样来表述: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4.美国学者小詹姆斯、H·唐纳利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是将那些互不相干的资源组合成一个达到目标的总系统的过程。”

6.哈罗德·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7.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此外,还有一些管理学者对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玛丽·派克·福莱特把管理描述为“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认为,“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丽夏·M·范特认为,“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并认为组织资源包括:人员、资本、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沃伦·R·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阿特纳把管理者定义为“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把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置、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定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二)国内学者对管理的认识

我国的管理科学起步晚,发展慢,管理相对来说是外来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有所发展,目前正处于把外来的管理理论、方法、技能、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结合的过程,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科学。

1.徐国华主编的《管理学》认为:“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刘侃主编的《企业管理原理》认为:“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原则和手段协调组织和个人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的的活动过程。”

3.葛素洁等主编的《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管理就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环节来有效地获得和利用各种资源以期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林志扬在其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中认为;“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的活动的活动过程。”并强调管理存在于正式组织内,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管理人员必须同时考虑其他人和其他人的活动,即被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

5.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并进一步解释: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不是其它;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综上所列举的部分定义,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对管理的认识不同就有不同的定义。管理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而管理活动必然要产生一定的管理关系,而一定的管理关系的构成离不开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内容等基本要素。管理主体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管理客体是指一定组织中的被管理者,管理内容是指一定组织中的被管理者在内的活动及其活动的内容。但是,管理活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又具有其特殊过程,即通过管理活动是要达到一定目的的。同时,人类的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来进行的,即活动会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并达到目的。因此,我们认为,管理的定义应该是:

所谓管理就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通过有效地管理原理、管理职能、手段和方法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这个定义的特点:

①强调管理活动是一定的组织的活动。

②强调管理活动必须要有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活动内容来构成。

③强调管理活动是一个应用管理原理、职能、手段和方法的过程。

④强调管理活动是对组织各种资源进行配置的活动。

⑤强调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有效性。

⑥强调了管理活动的环境性。

⑦强调了管理活动的目的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和二重性

(一)管理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组织要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管理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必要性表现在:

1.管理起源于人们的共同劳动,任何的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在这种管理共同的集体的活动中,管理起着统一行动、明确目的的作用。

2.管理是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资源却是有限的、稀缺的。因此,管理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趋扩大,生产组织的分工与协作更加细密,社会组织越来越复杂,管理尤其是现代化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海尔的斜坡球体定律

张瑞敏从“吾日三省吾身”的中国传统自律方法中,悟出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的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为使海尔在斜坡上的位置保持不下滑,就需要强化内部基础管理这一止动力。“斜坡球体定律”在海尔被奉为神明,大家称其为“海尔发展定律”。

海尔的经济学家给“斜坡球体定律”列的公式是:A=(F动/F阻)/M,即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与企业发展动力之和与阻力之和的差值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其中:A代表企业发展的加速度,F动代表企业发展的动力之和(F动1+F动2+F动3)。海尔常谈到的企业发展动力有三个:一是基础管理的止退力;二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科技发展的提升力;三是创国际名牌、市场占有率扩大的推动力。F阻代表影响企业发展的阻力之和(F阻1+F阻2)。海尔常谈到的阻力有两个:一是来自企业内部自身惰性的下滑力,二是来自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压力。M代表企业的质量,即规模。海尔认为,日事日毕解决基础管理问题,使F动1>F阻1;日清日高解决速度问题,使F动2+F动3>F阻2。

海尔的oEc管理模式就是解决企业从斜坡往下滑的问题。根据“斜坡球体定律”,oEc在管理上有深刻的管理哲学和实际的价值:一是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管理,没有止档,企业就会下滑,就不可能成功。二是抓管理要持之以恒。管理是经常性的工作,既艰苦又细致,还容易反复,只有不断止档,不断巩固,反复抓,抓反复,企业才能不下滑,上档次。三是管理是动态的,永无止境。企业向前发展,止档也要跟着提高。管理无定式,要根据企业目标的调整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优化,而不能形成教条。海尔的口号是“练为战,不为看”,一切服从效果。

(二)管理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凡是社会化大生产都必然存在着管理(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但管理具有二重性,这是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即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也就存在着二重性:一方面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一方面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社会属性。

现代化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为了保证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就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和控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组织目标。因此,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没有管理,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发展或更大地发展也就不可能。这就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

然而,生产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都将使管理出现一定的差别,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这就是与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社会属性。

三、管理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管理的概念,我们对管理的特点做进一步的分析,一般说,管理有以下特点。

(一)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是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任何组织也是依人的目的性活动而创设的,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管理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二)管理的组织性

组织是人类集体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而组织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要对其活动实施管理。而管理必须依靠信息。因此,组织是管理的载体,信息是组织活动的媒介和依据。一切组织活动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组织职能的发挥。

(三)管理的过程性

管理从管理者形成管理构想到组织实施,并进行评价,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环进行的,每一次管理活动结束后,都会比以前的管理更进一步。

(四)管理的人本性

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任何管理最高的目标或叫归宿。任何活动中,人都是决定性因素。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过程、管理效果、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科技的关系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各种人际关系。只要把人的要素作为根本,才能协调好其他要素,实现高水平的有效管理。

(五)管理的创新性

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和条件,管理要不断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性的管理,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六)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在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技巧。管理之所以是艺术,即具有艺术性,是因为:(1)管理受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甚至是突发性、偶然性因素的影响。(2)管理者仅仅学到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不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管理理论。(3)要处理好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关系。(4)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应用科学,对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

管理活动能够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是不是任何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得依靠管理,非管理就不能实现呢?其实正确理解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为什么呢?我们先看两个概念及其关系就可以得到理解。

(一)管理成效

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而管理活动是产生管理成效的重要途径,管理活动是围绕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一项管理活动有无效率,或者效率高低,就产生了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率的问题,即管理效率=管理效果/管理成本×100%。

(二)组织成效

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组织活动都是依组织计划而进行的,计划也就是对未来的预测或说明,它由一系列指标表现出来。一个组织目标实现的好还是差,管理活动很重要。组织成效=组织实际实现的目标/组织的计划目标×100%。

(三)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的关系

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导致高的组织成效;相反,低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导致低的组织成效。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影响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的因素

1.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之所以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是因为组织成效的高低,受包括管理成效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提高组织成效就必须提高管理成效,而提高管理成效有助于提高组织成效。因为,影响组织成效高低的其他因素也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组织可以通过自己有效的管理活动使其转化为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因此,正确理解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克服管理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无用论”的不足。在管理活动中,只有自觉树立起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的良性互动意识,才能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