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1.理解计划的含义和类型;
2.认识计划工作的性质和作用;
3.掌握计划工作的程序和原则;
4.掌握计划工作技术和方法;
5.熟悉组织战略计划管理的实施过程。
故事中的管理知识
《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鸱鹗》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地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清代朱用纯在《治家格言》中也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说法。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两年病故,他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当时尚在襁褓之中,就由成王的叔父周公撮政。成王的其他叔父(管叔鲜、蔡叔度等)对此极为不满,怀疑周公要取而代之,便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叛国作乱。周公亲率大军东征,经两年的努力,终于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管叔鲜,放逐蔡叔度。周公平乱后,遂写一首《鸱鹗》诗与成王。其诗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剥取桑树根的皮把门窗绑牢。周公诗有讽谏之意,望成王及时制定措施,以止叛乱阴谋。成王看到这首诗以后,非常感动,后来事实也证明周公并没野心。后来人们把“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引申为“未雨绸缪”,比喻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免临时手忙脚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组织或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对未来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一种基础性、思想性设计。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和类型
所谓计划,就是从各个抉择方案中选取未来最适宜的行动方针。
——哈罗德·孔茨
与其让别人掌握你的命运,不如你自己来主宰。
——杰克·韦尔奇
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计划通过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任务分解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从而不仅为这些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而且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从词性角度来看,计划可以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也可以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
摩尔认为,计划就是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制定规则,避免迷惑与匆忙行动,充分利用资源并且减少浪费。也就是指明方向、减少因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使浪费和冗余减至最少,以及设立标准以利于控制。
比尔·理查德在《企业计划—战略管理的方法》一书中认为,计划是“对未来的预想及使其变为现实的有效方法的设计”,“对未来进行考察并制定行动计划”。所以,他把计划理解为:设计、预见及行动;我们必须弄懂的事情;旨在达到预想的结果;对悲观认识的一种反应。
阿考夫(RussclAckoff)认为,计划就是“对所追求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行设计”。并指出计划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最后的倾向性。他认为:“有些计划人员的主要倾向是注重过去的,是反应性的;有些是注重现在的,是静止性的;还有些是注重未来的,是先活动性的;第四种倾向是相互作用的……将过去、现在、未来看作是有区别的,但是不可分离的……对三者的关注程度是相同的,其基本点在于要考虑到所有这三个时期的方面,否则的话,发展就会受阻。”
阿考夫提出了相互作用的计划的实施原则,即参与原则、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原则,特别有趣的是他的参与原则。阿考夫认为,在计划中,过程是最重要的成果,最大的收益是卷入其中。只有通过参与,组织的成员才能理解其是怎样工作的,以及他们为其目的作贡献。阿考夫还强调,自己作计划,不管计划得怎样不好,也强于被别人计划,虽然这种计划是如何地好。相互作用的计划力图使计划单位成为一种新的实施方式,使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介入到过程中来。不管其他人所需的动机、信息、知识、理解、想象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他们为自己制订了有效的计划。
哈罗德·孔茨认为,所谓计划就是从各个抉择方案中选取未来最适宜的行动方案。它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能,而其它职能都必须反映计划的要求。计划职能的主要目标包括:应付不确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目标上;使经营更为经济合理,便于控制。
多数定义认为,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我们认为计划可以定义为:计划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事先拟定出具体措施和行动步骤的一种书面文件,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它是一级组织或个人对未来所要采取的行动的一种基础性、思想性设计。
二、计划的类型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计划的种类很多,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最普遍的划分方法是根据计划的形式、职能、层次、时间跨度和明确性对计划进行分类。
(一)按计划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分类,有使命(目的或任务)、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几种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抽象到具体,将计划分为一个层次体系,即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等。从他们的分类,我们可以理解,计划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又是一个不断连贯递进的过程。任何简单的中断都会导致计划的不完整性以及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发挥。
1.使命(Purpose),即目的或任务,指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到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它决定组织的性质,是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各种组织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任务。组织正是围绕未来的使命来具体筹划活动的。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成功的公司时,就会发现这些公司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有明确的宗旨、使命。例如,英特尔公司就有着明确的宗旨和使命:“英特尔公司的目标是在工艺艺术和营业这两个方面都成为并被承认是最优的,是领先的,是第一流的。”著名的日本索尼(sONY)公司的使命是:“索尼是开拓者,永远向着那未知的世界探索。”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索尼公司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目标(Objective),表明组织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目的或使命进一步具体化的结果。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目标往往具有不同的层系,即多样性。后来在西方专门出现了关于目标管理的理论。目标管理源于美国管理学者P·德鲁克,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当然德鲁克对目标管理的认识,并不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德鲁克之后,一些学者对目标管理理论做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无论如何,目标总是被看作期望达到得结果和计划工作的终点。
3.战略(strategy),表明组织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方向和行动的指针,是为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战略这个词最早来自于军事用语,原意指为实现战争目标对战术的运用,总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正在和可能采取的行动而制定的。因此,对一个组织来说,制定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组织如何尽可能有效地比竞争对手占有持久的优势。
4.政策(Policy),表明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或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明文规定。包括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指导组织成员决策的一般准则和政策允许对某些事情有酌情处理的自由。对于一个组织,政策往往有助于将一些问题先固定下来,避免重复分析,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驾驭和控制全局。
5.程序(Procedure),指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对出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具体安排。它与战略不同,是行动的指南,而非思想的指南;也与政策不同,不给予行动者自由处置的权利。它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实质上就是对所要进行的活动规定时间顺序,目的在于减轻主管人员决策的负担,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和质量。管理的程序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6.规则(Rule),表明组织在具体问题上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详细地阐明了必需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一种必须或无需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规则不同于政策,虽然指导行动,但执行人员没有自由处理权。规则不同于程序,规则用于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
7.规划(Programme),表明组织实现目标等的综合计划。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完成既定方针所需的其他因素。规划有大有小,大的规划往往派生出许多小计划,而每个小计划都会给总规划带来影响,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要使规划工作的各个部分彼此协调,需要严格的管理技巧。
8.预算(Budget),是指以数量等形式展示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内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各项目标及其资源配置的定量说明。简言之就是指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或资源分配的计划,
(二)按计划的职能分类,可将计划分为经营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后勤保障计划等
这些计划的具体内容、编制、实施与管理往往与各类专项管理研究密切相关。比如经营计划是组织的主要计划,涉及“物、供、产、销”,包括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等;财务计划涉及“财”,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人事计划涉及“人”,分析如何为业务范围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三)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分类,可将计划分为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和作业计划
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称为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对组织全部活动所作的战略安排,通常具有长远性、单值性和较大的弹性,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应慎重制定以指导组织的全面活动。战术计划是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间内的行动方案。它一般是一种局部性、阶段性计划,主要用于指导组织内部某些部门的共同行动,已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实现某些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作业计划则是指部门或个人的具体计划,通常具有个体性、可重复性和较大的刚性。
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在时间框架上、范围上和是否包含已知的一套组织目标方面是不同的。战略计划趋向于包含持久的时间间隔,通常为5年甚至更长,它们覆盖较宽的领域和不规定具体的细节。此外,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设立目标;而作业计划趋向于覆盖较短的时间间隔,如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就属于作业计划,同时作业计划假定目标已经存在,只是提供实现目标的方法。
(四)按计划的时间跨度分类,计划可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是规定组织较长时期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计划,通常指5年以上的战略性计划。它主要回答的是组织的长远目标与发展方向以及大政方针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前瞻性。中期计划指一年以上五年以内的计划。它是根据长期计划制定的,注重内容的详细具体,是充分考虑组织内部与外部条件与环境变化情况后制定的可执行的计划而短期计划则比中期计划更加详细具体,具有现实的操作性,通常指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计划。它是指导组织具体活动的行动计划,侧重于中期计划的分解和落实。
可见,在管理活动中,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必须有机衔接起来,既要注重长期战略目标的设置,因为长期计划对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具有指导作用,又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期目标的完成。
(五)按计划内容的明确性进行分类,计划可以分为指导性计划(Directionalplans)和具体计划(Specificplans)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具体计划则制定明确的程序,预算方案及日程进度表,必须循序渐进地实施。假定A点为计划的初始条件,B点为未来预期将要完成的目标,那么指导性计划就可以用A→B来表示,因为由A→B只规定了行动的原则及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至于由A→B的过程实施,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而具体计划则明确制定了相应的程序和每一阶段所要达到的进度,可以用A→x1→x2→x3→……→xn→B,其中的x1、x2、x3、……、xn表示每一阶段所要达到进度的步骤。
(六)按计划的约束力进行分类,计划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其中指令性计划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下达具有严格约束力的计划。指令性计划一经下达,计划的执行者就必须遵照计划开展活动,并且要尽一切努力去完成计划。指导性计划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也可以是统计部门编制的,它对于计划执行者不具有严格的约束力,是一种参考性的计划。对于这种计划,计划执行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决定是执行计划还是需要对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样实际上就是在指导性计划的指导下开展本部门的活动。可见,指令性计划就是上级下达并具有行政约束力的计划,指导性计划就是上级下达具有参考作用的计划。
(七)按计划出现的重复性进行分类,计划可分为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是针对于例行问题的程序化决策而言,而非程序性计划是针对于例外问题的非程序化决策而言。
(八)按计划的对象进行分类,计划可分为综合计划、局部计划和项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