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论语》
18971100000015

第15章 做事的态度(1)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为找不到事做而痛苦,但也有许多人手上有事做却不认真做。认真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认认真真,那么即使处在不起眼的角落,也会脱颖而出。

《论语》里有许多名句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做事态度。

快乐工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今译】

孔子说:“知道它的,不如喜欢它的;喜欢它的,不如快乐于它的。”

【评注】

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做好某件事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和乐趣。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以学为乐。做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境界,事业的成就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

我们常说,做事要有激情,激情是成功的原动力,但激情本身又来自何处呢?激情来自对金钱的渴望吗?不是。激情来自对权势的追求吗?不是。名利粉饰下的激情只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焰火,迟早会烟消云散,无影无踪的。真正的激情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兴趣。因为追逐兴趣而充满激情,因而享受快乐!

一天,一位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聊天,这位美国朋友对他说:“我对你们中国的孔老夫子敬佩得五体投地,他的话太有道理了!”记者便问他孔子说的是句什么话。美国朋友说:“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这位记者一面感谢朋友对我们中国文化的推崇,一面又实在想不出孔夫子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还是用英文说的。后来在开车回家的途中,他突然想起来,孔子的原话应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位记者感叹说:“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的人一定是个很大胆、时髦的翻译者,因为他把这句话的精髓用21世纪的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做了最好的解释。如果用类似的汉语来表述就是:想要爱你做的事,就去做你爱的事。”

兴趣产生激情,激情带来快乐。当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甚至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这个领域里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对该领域有激情,你不可以为它废寝忘食,甚至可以在睡觉时因为想到一个好主意而一跃而起。这时,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

梁启超写过一篇“敬业乐业”的论文,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体会到快乐: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竞争,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胡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中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有句名言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必须明白:工作,你无法让它随心所欲,事事顺意。学会享受工作的乐趣,才能以好的心态与旺盛的精力,让自己在工作中迈向更大的成功。

比别人勤奋一点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第十七》)

【今译】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什么事也不干,这就难办了。不是有掷骰子下棋的吗?干干这些,那还好一些吧。”

【评注】

焦氏曰:夫子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难矣哉。又言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一置心于无用,一用其心于不善。同归于难而矣。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唯独对只吃饭不工作的人摇头叹气说:“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前可医,只有懒惰的人,即使是大圣人碰到他也束手无策,没有一点办法。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此有许多的解答,但最基本的一条是,人活着,就要做事,要工作。翻开各国的权威字典,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工作解释几乎如出一辙:工作是上帝安排的任务;工作是上天赋予的使命。这种解释虽然带有太多的宗教色彩,然而,他们却传达出了一个共同的思想: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是违背上帝意愿的人,他们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在这样的一个舞台得以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而言,懒惰都是一种堕落的、具有毁灭性威力的东西。懒惰、懈怠从来没有使人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好名声,也永远不会留下好名声。懒惰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因为懒惰,人们不愿意爬过一个小山冈去观赏那一边的风景;因为懒惰,人们不愿意去战胜那些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因此,那些生性懒惰的人永远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成功。成功是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头上的花环,懒惰是恶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负。做人一旦与这个词语相连,就只会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丧,无所事事,而且对社会无用对别人无益。

高尔基在谈到劳动的作用时说,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一位大学校长在给学生做演讲时

说:“天才就是不断努力的人。”纯粹靠勤奋和毅力也能产生让人惊讶的成果。即使你的智力比别人稍微差一些,你的实干也会在日积月累中弥补这个弱势。

实干并且坚持下去是对勤奋刻苦的最好注解。要做一个好的员工,你就要像那些石匠一样。他们一次次地挥舞铁锤,试图把石头劈开。也许100次的努力和辛勤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最后的一击石头会裂开的,那就是你成功的时候,这种成功正是你勤劳刻苦的结果。

为了达到更好的更大的工作成就,加薪也好,提升也好,你必须不断地奋斗。刻苦地训练专业技能尤其必要。勤奋的敬业精神更像一个助力器,把你自己推到上司欣喜赏识的面前。

如果你是有志于工作的人,你就不会抱怨现在的工作,因为所有的抱怨都是徒劳的,你会不断问自己:“我勤奋吗?”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当你有一天得到发展的机会,你应该自豪地对自己说:“这都是我刻苦努力的结果。”

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第八》)

【今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便不去谋划那相关的事务。”

【评注】

程子曰: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去过外企实习的人都知道,你一进去,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会给你一个岗位描述,告诉你,这个岗位主要做什么。从一个文秘打字员,一直到高级主管,都有自己的岗位描述。

我们很多单位现在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岗位描述。我们对岗位往往有定性却没有定量。我们老是说:年轻人要好好干,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才好呢。认为这样是替领导分忧。实际上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

足球场上就有一条不能越位的规则。两军对垒,攻守交叠,队员都得猛冲猛打。己方队员一脚大开,把球踢向对方前场,作为一个队员,自然应该尽快跑上前去接住那球,寻机射门。但你这跑必须在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超前,便是越位,越了位就是犯规,你跑得再快也是白跑,踢进了也白踢。

工作与足球的这种踢法很有些类似,逾矩越位,常常也意味着犯规,常常也会吃力不落好。

细想一想,不逾矩越位,也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它也是管理的必然,官道的正常。职有不同,责便各异。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各尽其责,才能成一个整体,职能部门也才能正常运转。

如果上下之间,做下属的可以随意更改领导的决定,同级之间管财务的可以随意插手人事,管人事的可以任性干预财务,要不乱套,那只能是侥幸。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做好自己的事,不要操心别人的事。那么,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就是尽职。

在今天这个时代里,虽然到处都呈现出了一片日新月异的景象,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发展自己人生事业的机遇。但是受社会影响,许多人的身上也滋生出了一种自由散漫、不受约束、不负责任的毛病。他们认为,在这个时代里,谋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己创业当老板是件天经地义的事,而忘了只有具备尽职尽责精神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重视和提拔。

那些不能理解这一点的人,十分不幸地陷入了对自己危害极大的误区。他们不受约束,不严格要求自己。面对一切岗位制度和公司纪律,都在内心深处嗤之以鼻,对一切组织和机构中的岗位制度都持抵触情绪和怀疑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之中,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对自己所在的机构或公司的工作报以嘲讽的态度,稍有不顺就频繁跳槽。他们在团体中,如果没有外在监督,根本就无法工作。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推诿塞责,故步自封。又何谈什么谋求自我发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呢?

多听取别人的意见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第七》)

【今译】

孔子说:“有那种无知而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个。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意见遵行;多看而记住,这就是知的次序、过程。”

【评注】

朱子曰: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孔子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要仔细听取别人的意见,多做有益的事。此外,还要对周围事物多多观察,把其中的有益启示,记在心里。

多用眼睛观察,多用耳朵倾听,就可以对周围事物和你要做的事,有个大致的把握和了解。

有些人听不进别人任何有益的见解。常常命令别人保持沉默。在组织的环境里发生质疑的时候,出面发出质疑的人就很有可能会被贴上“不忠”的标签,甚至被视为是制造麻烦的人。到底什么才是判断反对和不同意见的最佳方式——应当鼓励勇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的人,并注意倾听。

战国时期,楚王曾下过一道求谏旨令:“群臣和百姓能当面指责寡人之过的,受上赏;上书规劝寡人的,受中赏;能在公共场合议论寡人的过失而被我听到的,受下赏。”这道旨令一下,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一年之后,人们想再进直言,已无话可说了。而楚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泰民安,社会稳定。

自古以来,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领导人必定要垮台,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其实,关羽并不是疏忽大意而丢了荆州,而在于他不能兼听不同意见的弱点上。

关羽守卫荆州时,东吴吕蒙做了大都督,吕蒙早就有抢回被刘备骗去的荆州的打算,但他心知强攻硬取只会使自己吃亏,于是想办法从关羽的弱点上开刀。正巧,关羽没有亲自守荆州,正在外面带兵攻打樊城,吕蒙一见机会难得,便表面上主动与关羽搞好关系,暗中用计蒙蔽关羽。他诈称有病,让东吴书生陆逊代替自己都督的职位。陆逊刚上任,就以友好的言辞写了一封信,并备了厚礼,遣使拜见关羽,关羽听说后,警惕性一下子放松下来,他还嘲笑孙权说:“孙权见识短浅,竞用孺子为将!”他丝毫没把陆逊放在眼里,认为陆逊奈何荆州不得,反而把荆州守兵抽出攻打樊城。关羽的副将司马王甫、赵累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东吴必有阴谋,苦劝关羽不要轻易撤走荆州守兵。

而关羽对东吴近日一系列的行动与迹象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狂妄地认为东吴胆怯,放心大胆地撤走了荆州守兵。但后来事实是,东吴军队渡江夺取了荆州城。

直到此时,关羽对荆州已失守的消息仍不相信,当军中有人私下传言荆州失守时,他听后愤怒地制止道:“此是敌方讹言,以乱我军心!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都督之职,不足为虑!”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后来探马报知实情后,才相信荆州真的丢失了。关羽这才大惊失色,不得已投奔荆州属地公安,岂知公关也已被吕蒙夺取了。在这进退无路之际,关羽似乎有一丝觉醒,他对身边的司马王甫深深叹道:“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如果说,荆州是关羽大意才丢失的还说得过去,那么,关羽败走麦城则是不听建议所致。当困守麦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际,关羽决定抛弃麦城,突围去西川。可是去西川如何取道他又拒绝了王甫的正确建议。去西川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一条是偏僻小路,关羽打算从小路去西川,王甫听后唯恐吴魏在小路设下埋伏,连忙建议部队取道大路。这时,关羽又犯下了一意孤行的老毛病,他固执地不肯听王甫的话,还自信地扬言:“纵有埋伏,有何惧哉!”坚定不移地要走小路。王甫料定关羽此去凶多吉少。纵百般劝阻仍无济于事,结果呢?父子双双遭擒身死。一代英雄豪杰因不能兼听不同的意见而酿成重大的历史悲剧。

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张狐狸腋窝皮珍贵;千百人俯首顺从,不如一人诤言争辩对事有益。做事应该具有从谏如流的雅量,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并鼓励别人讲不同意见。做事能经常听到不同意见,于己于人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