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18971500000033

第33章 孙子谈虚实(1)

“因敌而制胜”的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精华之一。要做到“因敌而制胜”,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敌人的虚实,其次要使己方的虚实深藏不露。

在军争中,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单纯的数量对比,精神上的勇气也起着重大作用。将士是军争的根本,而将士则以志气为根本。军事争战中可以遭受某种挫折,但士气不可以颓败。

“以近待远”就是要对敌“安能动之”,敌人驻扎安稳不动,我则设法使敌人移动起来,这样就可以达到“以近待远”,进而获胜的目的。“以佚待劳”,就是要对敌“佚能劳之”,敌人休息得好,我则使敌人疲劳,这样就可以达到“以佚待劳”,进而获胜的目的。

避实击虚——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

[今译]

用兵打仗的规律就像水的流动规律一样。水流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打仗的规律是避开敌军有实力的地方,攻击其虚弱的地方。

[历代论引]

孟氏曰:兵之形势如水流,迟速之势无常也。

梅尧臣:性也,利也。

张预曰:水趋下则顺,兵击虚则利。

[兵法札记]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而作为战争中活力对抗的双方,其强与弱、虚与实、优与劣等,也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往往是强中有弱,弱中有强,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只不过是孰多孰少,明显与不明显罢了。战争中的“虚”,主要指交战双方在指挥、谋略、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存在的弱点和失误。“避实击虚”就是避开敌方的锐气和长处,充分利用和专门打击敌人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短处,这是战争中不论强者或弱者都非常注重使用的重要的原则。

精通“避实击实”术的莫过于三国时蜀汉军师诸葛亮了。他才华横溢,无所不精,尤其是在用兵上权变诡谲,神出鬼没。他可以排“八卦阵”,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陷敌十万之众于死地;用“空城计”谈笑间退敌城下大军;更为奇者,即便他死后,也曾将魏军统帅、著名的军事家司马懿给吓跑过,人称“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如此等等,足见诸葛孔明的智慧。孔明的“神”,就在于他擅长“避实击虚”。

他在蜀汉中后期多次向后主刘禅请缨,挥师北伐,志在恢复刘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他的战略布置是先全力进攻旧都长安,然后才捣毁曹魏老巢洛阳。从总局上看,这就是个大迂回战略,目的是尽量避免正面交锋,以运动战的方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然后才集中后力,打歼灭战。他的战略思想,经实际运用证明是正确的,尤其是最后一次,若非误用马谡,以致街亭失守,魏氏政权的覆灭是指日可待的。当然,孔明也有失误。例如,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蜀汉军占领了南郑以后,开始讨论下一步布置。其中,魏延献计,要求出奇兵袭击长安。他说:“只震五千精兵即可,先向襄中出发,沿秦岭东进,再以子午谷挺进长安,20天后,我们就可在长安开庆功会了。

魏延的建议的实质就是以空袭方式进攻强敌,这显然有悖于孔明的一贯战略。于是,孔明答道:“不,这样太危险!我们应该向敌人最弱的陇右进攻,既不用冒险,且全胜的把握很大!”便排斥了魏延的建议,仍采用大迂回的战术,结果不尽人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若干年以后,邓艾以魏延式的战术,绕开了姜维的防线,率精兵五千,从所谓“死亡线”空袭了蜀汉老巢——成都,灭掉了蜀政权!若当时孔明采用了魏延的建议,那先该灭亡的是否便是曹魏了呢?可见,“避实击虚”也不过可太教条。

[人生感悟]

“实”是指战力充沛的状态,“虚”指战力的空虚薄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对方精力旺盛的时候,要尽力避免与之正面交锋,但是当对方力量消弱时要把握住时机大举进攻。

路透来到伦敦创办国际通讯社之前,曾有一段时间在德国的古城亚琛从事通讯工作,在这里,他为自己将来的腾飞从各方面奠定了基础。1849年10月,普鲁士政府正式开通了从柏林到位于同比利时交界处的亚琛之间的电报线,计划提供商业通讯使用。这样,亚琛的地理位置一下子便重要起来,利用柏林与亚琛之间的电报线从事服务也成了十分有利可图的事业。

路透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准备抓住这个机会干一番事业。他赶到柏林,想在那里仿效巴黎的哈瓦斯也办一家通讯社。但是,另有一个叫沃尔夫的人已经抢在他前头,在柏林建立了“沃尔夫办事处”。沃尔夫家中广有资财,经济实力雄厚,且有着与路透同样精明的头脑和才干,面对这样的对手,路透十分明白自己无力挑战。但是,路透并没有气馁和绝望,他避实就虚地打了一场“闪电战”,马不停蹄地赶到亚琛。一瞧亚琛的生意无人问津,路透喜出望外,马上开办了一家的电报办事处。路透广泛收集欧洲主要城市的各种行情快讯,经处理后汇编成“路透行情快讯报”,然后利用尽可能快的交通联络工具提供给订户。由于不辞辛苦,加倍努力,路透的经营市场很快打开,一个时期以后,竟然出现了一股争相订购路透快讯稿件的局面。路透终于站住了脚跟。

“避实击虚”一般是作为军事上的谋略。其意思是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力量薄弱的地方。但在办事过程中,这一谋略也常常具有实际意义。像路透一样,当面对实力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在没有取胜把握的情况下,应该主动、灵活,另觅他途,避免以弱碰强。在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地方再施展自己的手脚,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敌取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原文]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今译]

用兵打仗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水流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战术取得胜利,就可以说是“用兵如神”。

[历代论引]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梅尧臣曰:应敌为势。因地为形。随而变化,微不可测。

王皙曰:兵有常理,而无常势;水有常性,而无常形。兵有常理者,击虚是也;无常势者,因敌以应之也。水有常性者,就下是也;无常形者,因地以制之也。夫兵势有变,则虽败卒尚复可使击胜兵,况精锐乎?

[兵法札记]

孙子以“兵形像水”的比喻,总结出了用兵的最高境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没有固定的形状,随着所遇的地形、容器而呈现其形貌。用兵作战也是如此,应该像流水那样,居高奔泻而成势,千变万化无常形。

也就是说,用兵必须根据各种地形、时机、敌我双方的综合对比等情况,灵活善变,不拘一格。但是,自然界中的水总是避开高处而流处低处,是有规律可遁的,用兵也有一个重要规律,这就是文中提到的“因敌而制胜”。可以说,“因敌而制胜”的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精华之一。要做到“因敌而制胜”,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敌人的虚实,其次要使己方的虚实深藏不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发起反攻,准备围歼三十三万溃败的德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夺取德军纵深地区附近的顿河上唯一的一座铁桥,这是德军撤退的必经之路。苏军第二十六坦克军接受了这一艰苦任务。当时,德军已抢在苏军前面向顿河大桥进,苏军要想越过挡在自己前面的德军简直不可思议!第二十六坦克军军长罗金少将望着漆黑的天空,猛然下定决心,发布命令:“打开所有的车灯,排成纵队向顿河大桥全速前进!”德军就在身边,而且,德军还在公路沿线构筑了防御阵地,罗金少将的命令无疑是等于自杀!但是,军令如山倒,苏军坦克部队的上百辆坦克义无反顾地执行了命令。德军官兵做梦也想不到苏军坦克敢于在息的炮口前面打开灯、排成纵队行时,人人都认为是自己的部队,没有一个人上前去询问或发出质疑。于是,浩浩荡荡的苏军坦克部队从德军的眼皮底下驶过,一直驶上顿河大桥。德军的退路被截断了,三十三万大军成为苏军的瓮中之鳖。

[人生感悟]

孙子的“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变化,不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可视为取胜之魂。

人生情况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我们在处世社交,说话办事时,应学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应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应变措施。这就是孙子讲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

面对下面这些人时,我们要区别对待。

1.过分拘谨的人。这类人的特征是,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很热情地与他交谈,他有时也会表现得很冷漠,不在乎你,不理会你。在交谈时,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什么,有时甚至根本没听你在说。碰到这种人只要你花些时间,去仔细研究观察一下他的一举一动,兴趣爱好,注意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情出来,你就会得心应手。开始时,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做出简单的回答或细微的反应,接下来就好办多了。你可以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引导他充分地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使他逐渐投入到与你交谈中,他便会打开话匣子,你的负担便会大大减轻,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不用多说了。你必须始终注意把握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他感兴趣或予以关心的事情,只要你稍加留意,然后有意触及,他便会“滔滔不绝”地和你说话。因此你要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类人的性格心理,成功地与这类人交往。

2.爱好表现的人。有这样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喜欢表现自己,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不管自己行还是不行,对还是错。如果他露了脸,他便会到处张扬,要是砸了锅,也不要紧,还有成千上万条理由可以拿来搪塞。总之,他忘不了表现自己。对待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因为有时你明知他会出纰漏,好心提醒他,他不但不领情,反而会认为你嫉妒他,甚至记恨你,等他真的出了问题更会怪罪你,说是你使了坏。这类人很少冷静,他们总是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做事不假思索、草率决断,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而招致意料不到的损失。所以,当你遇到这种人时,一定记住不要阻止他的自我表现,偶尔做一次配角似乎并不算什么,但为了避免由于这类人的草率和“果断”而造成的麻烦,你最好在适当的时候牵制一下对方,或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一下他冷静从事。

3.城府较深的人。这些人不肯轻易让别人了解其心思和想法,故而圆滑,不愿被他人操纵或总想使人不知不觉中落入其精心编织的圈套。他们最大的特征是说话不着边际,一旦涉及正题便“环顾左右而言他”,使你产生摸不着头脑和不知如何应对的感觉。事实上,在他的不着边际和“环顾左右而言他”之间,他能迅速了解和掌握你的想法和动机,然后争取主动,使你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被他牵着鼻子走。也有些人纯粹就是为了逃避矛盾,保全自己,使自己永远立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样你只会感到无从下手,对待这种人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平等而互不干涉的局面。而当你必须要与这类人合作时,你就有必要先花一番心思考去探察对方的真实想法,然后运用诱导的方式使其露出“庐山真面目”,或者你干脆省力坦率直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请其也实话实说。如此也可减去由揣测、诱导手段带来的情报不准确等麻烦。

4.傲慢无礼的人。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总以一种傲视一切、举止无礼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果你身边有了这种人,一定经常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而且周围的人都对这类人持排斥的心态,很显然这样的人是典型的最不受欢迎的人。但既然现在我们必须面对这种人,也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对付他们。不卑不亢,是对待这种人的第一个办法。不论这种人怎样盛气凌人,我们绝不自认卑微,或同样地虚张声势,这样的话,你不但会白费神力,甚至会两败俱伤,带来不良后果。所以,不卑不亢是条良策。第二个办法就是少跟他罗嗦!在这种人面前,你说话应干净利落,少跟他罗嗦,免得给他增添气势,无形中为他增加无礼的机会。如此他就不得不有所收敛。

攻心战——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原文]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军争篇》)

[今译]

对于敌军士兵,可以使其士气衰落;对于敌军将领,可以使其决心动摇。

[历代论引]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王皙曰:震热衰惰,则军气夺矣。纷乱喧哗,则将心夺矣。

李筌曰:夺气,夺其锐勇。怒之令愤,挠之令乱,间之令疏,卑之令骄,则彼之心可夺也。

[兵法札记]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孙子兵法》中士气理论的核心。所谓“士气”就是将士的勇敢精神。

在军争中,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单纯的数量对比,精神上的勇气也起着重大作用。将士是军争的根本,而将士则以志气为根本。军事争战中可以遭受某种挫折,但士气不可以颓败。士气也可能因环境困绝而低落,而必胜于敌人的信念不可受挫。具有必胜之志,果敢善战,则无战不胜;具有昂扬之气,刚毅不屈,则无征不服。

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议和,划鸿沟为边界,“中分天下”。一个月后,项羽领军东归。刘邦也想回西部去。谋臣张良、陈平劝谏道:“天下三分之二已归我们所有,目前楚军粮草不足,士兵疲乏,正是灭项羽的大好时机,岂可养虎遗患。”刘邦突然醒悟:刚订和约,项羽引兵东撤,一定疏忽麻痹,确实是天赐良机。他火速汇报会人令韩信、彭越同时出兵,自己亲率大军追击楚军,合力灭楚。但是韩信、彭越均未发兵。刘邦孤掌难鸣,于固陵追上项羽,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无奈,只得采用张良的计策:裂地分封。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使者一到,韩、彭二人果然领兵来会师。

公元前202年十一月,汉大将刘贾渡淮河入楚地,诱降九江守将,兵围寿春。韩信西进占彭城,项羽四面受敌,转战南撤,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刘邦军紧紧跟来,四面围上。

刘邦将会合后的30万大军统统交给韩信指挥,韩信布下十面埋伏,将项羽重重包围在垓下。但项羽此时尚有十万人马,八千子弟兵,他坚守大营不出战,韩信一时也无法取胜。

楚军被困日久,粮食渐渐吃光,隆冬之际寒风凛冽,饥寒交迫,军心不稳。这一天晚上,夜深人静,突然从汉营飘来一片楚歌,且伴有箫声甚是凄凉哀怨:“寒夜深冬兮,四野悄霜。天高水固兮,寒雁悲怆。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项羽听了,大吃一惊,心想:“没军难道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