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1897800000041

第41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实践(11)

以此为基础,十二大报告进一步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十二大报告指出:“如果忽视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伟大的任务,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这就从理论和政治的高度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也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所以,邓小平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

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由此可见,由于邓小平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实现了辩证的统一。所以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要“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任何一手都不可偏废。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所要求达到的境界。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在邓小平看来,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这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论断。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第一次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一大创举,这是又一个开拓创新的论断。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原则要求。

第一,充分肯定教育、科学、文化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要坚决扫除长期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第二,“要在全党大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

第三,“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

所有这些原则要求,从一个侧面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和中央领导集体又为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十二大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进行了全面部署。其内容包括:党的思想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共产党员应该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起模范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者,在建设精神文明中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要组织起有战斗力、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思想工作的宏大队伍;经济战线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中,在进行一切工作中,都不仅要考虑生产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后来,邓小平又相继提出了“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在文化建设方面,第一,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强国民的智力开发。第二,为改变我国教育的落后状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三,为根本改变我国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大力发扬尊重科学、追求知识的精神;必须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必须努力改革科技体制,调动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第四,繁荣和发展全国人民的文化事业。

在思想建设方面,第一,我们党要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全国各族人民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理想,尊重、保护和发扬一切有利于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积极思想和精神,尊重、保护和发扬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使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积极地行动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第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要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把理想同各行业、各地方、各集体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结合起来,同各自的岗位职责和人生追求结合起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第三,要“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第四,要使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在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第五,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的道德传统,同各种腐朽思想作长期的斗争。大力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公共生活道德建设、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第六,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一切无纪律、无政府和违法现象。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的各个方面的理论,无一不体现了他独特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与超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所有这些思想,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观念,使社会主义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改变了它的存在形式,从而给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一方面为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力量所震撼着,一方面被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应该感恩于邓小平的这种思维,因为,是它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我们更应该学习邓小平的这种思维,以应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指导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