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1897800000051

第51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发展(5)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要注重全面性和辩证性,坚持“两点论”。我们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文明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在风雨中坚守,在危机中挺立,显示出坚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本来,“衣食足”应该“知荣辱”,“仓廪实”应该“知礼节”,但我们却同样清楚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国际影响的日益加深,社会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特别是文化和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丧失理想信念,一心只为升官发财;第二,封建思想浓厚,满脑子等级观念;第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第四,举止粗俗、言语粗鄙;第五,不读书学习,热衷投机钻营;第六,低级趣味、追求庸俗;第七,无视群众、蔑视工农;第八,观念陈腐、意识落后。凡此种种,虽然这些道德失落、价值失范、社会失序、礼崩乐坏现象只是一部分人身上的表现,但这些表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应该加以严厉批判。

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江泽民认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从党的十五大开始,江泽民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文化建设体系中,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讲到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江泽民强调:第一,“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第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

第五,“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学、历史、文化的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江泽民从以上五个方面,全面地指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后来,江泽民又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重在素质;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新命题。在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还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精髓,继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而这一切是与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方法论无法分开的。

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胡锦涛说,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指出,30年来,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胡锦涛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胡锦涛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胡锦涛的这些论述,既包括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肯定,和邓小平、江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批判性思维的一致性,同时也有不少重要的创新之处。其中,“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等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胡锦涛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贡献,还反映在他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八荣八耻”要求。具体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阐述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它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它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目标;它也开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新境界。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定,第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第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第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第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第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发展。我们将满怀信心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