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军
1963年“曹雪芹画像”问世,国内外红学家、历史学家研究考证该画像真伪,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等人认为,此画像是稀世之宝,画像中人为曹雪芹本人,该画像的问世对“红学”研究价值极高。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等人对该画像的研究考证结果,判定此画像中人“不是曹雪芹,而是俞雪芹”,遂与周汝昌先生的考证发生了冲突。
为了辨清画像的真伪,破解此画像是怎样流传和收藏下来的,当时卖画人是从何处得到此画像的,卖画人为什么把该画像卖给河南省博物馆等疑问,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调查组,经过4年的辛勤努力,最后在商丘市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辨清了画像的真伪,了断了一桩在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了20余年的红学疑案。此事距今已经40多年,乃是笔者亲历之事。
1982年4月13日上午,笔者在商丘市档案馆接待了河南省博物馆武志远、商丘县文化馆郭久理一行两人。来者拿出一幅画像,希望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帮助查清此画真伪,以了断一桩在国内外学术界争论20年的“红学”疑案。
1963年2月19日,河南省博物馆用10元钱收购了归德古城商丘县古董商人郝心佛寄来的一幅曹雪芹先生画像。画像是一本册页中的一页,可对折成两扇,纸面已经发黄。右扇画着一个席地而坐的中年人,身着长衫,足蹬麻鞋,左腿平盘,右腿曲竖,左手支地,右手抚右膝,显得风流儒雅,画像左上方题有字,上书:“雪芹先生洪才河泻,逸藻云翔。尹公望山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罗致幕府。案读之暇,诗酒赓和,铿锵隽永。余私忱钦慕,作小照,绘其风信儒雅之致,以志雪鸿之迹而。”画像的左扇是与曹家有世交的清代乾隆年间曾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亲笔写的两首诗:“万里天空气穴寥,白门云树望中遥。风流谁似题诗客,坐对青山想六朝。”“久住江城别迹难,秋风送我整归鞍。他时光景如相忆,好把新图一借看。”字迹是明末清初流行的董体。画页的背面写有一行小字:“清代学者曹雪芹先生小照,藏园珍藏。”
河南省博物馆此次所得“雪芹先生画像”如果是真,此乃稀世之宝。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晚清以来,“红学”盛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广传文人之间。能目睹天下第一才子曹雪芹的仪表风采,无论对文学界、史学界或是红学界,都是一大幸事。时值曹雪芹先生逝世200周年,红学界正准备举行降重纪念活动之际,河南省博物馆得此画像,自然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浓厚兴趣。
1963年4月,上海市文化局副处长红学研究会会员方行先生在西安开会期间,闻讯后立即赴河南省博物馆,仔细观赏研究“雪芹先生画像”后,认为此画是稀世之宝,对红学研究有极高的价值,并求索了一张画像的翻拍照片。回到上海后,方行先生特意将照片寄给北京的红学研究名家周汝昌先生,请他鉴定真伪,周先生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考证,认定此画中人是曹雪芹。同年8月17日,周汝昌以《关于曹雪芹画像的重要发现》为题,在《天津晚报》上首次向外界披露河南省博物馆这一重大收藏。消息公布后,立即轰动了红学界、史学界和文学界。一时间河南省博物馆门庭若市,全国各地的客人争相观看曹雪芹的尊容。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世德等人化名在《天津晚报》上发表文章,对此画的真实提出异议。发现曹雪芹画像的消息也惊动了中央文化界领导。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于1963年8月1日致函河南省博物馆,希望得到画像照片并借阅原件。郭老收到画像后,经研究依据尹继善遗下的诗集卷九“题俞楚江照”,于1963年9月3日给河南省博物馆写信判属此画像中人“不是曹雪芹,而是俞雪芹”,遂与周汝昌先生的考证发生了冲突。
1964年年初,周汝昌先生又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见解,再次确认此画为曹雪芹画像。不久,故宫博物馆红学专家刘九庵先生发表见解,认为“画像上文字不像是清乾隆年间的字,字体应是民国年间的”。依此否认画中之人是曹雪芹。而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宋谋阳先生却认为此画像就是曹雪芹的画像。1978年著名书画鉴定家史树清先生在《文物》杂志第5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这一册页除尹继善的题词外,其他皆是有意作伪的,作伪时间约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新红学”盛行时期。1980年10月,历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专程到河南省博物馆对该画像仔细研究后,认为此画是俞楚江的画像,但头部已经修改过……自1963至1982年20年各界人士对该画像的真伪争论不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认为是曹雪芹画像的,说:1.尹继善曾三次任清朝两江总督,与曹家同样造府金陵,有“通家之谊”。曹家落难后,曹雪芹迫于生计,到尹府做幕僚合乎情理,这与画像的题词相符。2.史料记载,1760年曹雪芹与朋友敦敏相遇后诗称“秦淮旧焚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醉”,这说明曹雪芹后来确实去了南京。持否定态度的人则认为:1.尹继善虽然与曹家世交,但身为朝廷命官,他不敢收留罪犯的后代,况且曹雪芹一身傲骨,也不可能去尹府当幕僚混饭吃;2.当时曹雪芹正在赶写《红楼梦》一书,没有闲心去赏秦淮之月。
为了辨清画像的真伪,破解此画像是怎样流传和收藏下来的,当时商丘县的卖画人是从何处得到此画像的,他为什么要把该画像卖给河南省博物馆等疑问,1979年冬河南省博物馆与商丘县文化馆联合组成了“雪芹先生画像”调查组。
1979年11月,访查人员来到商丘县城关博爱十五街7号原售画人郝心佛家中。时年80岁的郝心佛读过几年私塾,早年毕业于河南省陆军军事学校,年轻时曾任西北军军佐。郝一生喜爱收藏图籍、碑帖、书画。冯玉祥逐宣统皇帝出宫时,郝率士兵监守宫门,一太监偷携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出宫时曾被他查获。晚年郝心佛穷困潦倒,靠售当年积藏的字画为生。当调查人员问及当年所卖的雪芹先生画像的来源时,他说:“画像是我从旧书摊上购的,像就是曹雪芹。”问其从何而知画中人是曹雪芹时,郝显出不耐烦的样子,拂袖而去,不予置理。联合调查组经过几年访查,始终没有找到判断画像真伪的有力证据。1982年3月,商丘县退休教师程德卿在调查组处见了“雪芹先生画像”,认为画像左上方的题记像是好友朱聘之的手迹。朱聘之系商丘县刘口乡人,其父中过举人,朱幼年随舅父在北京读书,20岁从河北大学毕业后,先后当过教师、伪区长、伪59军29师文书、伪商丘专署秘书等职,解放初期曾任商丘市工商业联合会秘书干事,后被划为“黑五类分子”,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批斗,于1974年病故。调查组在商丘县朱聘之故里寻找朱的手迹一月有余,仅找到其生前手写的几幅大草中堂,其笔迹字体与画中题记无相仿之处。调查组武志远同志说:“能否找到朱聘之生前的小楷手迹,是确定此函真伪的关键。”笔者在商丘市档案馆馆藏商丘市工商业联合会全宗档案中查出朱聘之起草手书小楷字体的《商丘市工商联合会1953年工作总结报告》等几份手稿。当时将档案与画像左上方题记相对,发现几个相同文字的字迹十分相似。调查组将档案借出经上海市公安部门鉴定,画像左上方的题记笔迹与档案手稿上的字迹同出一人之手。
经调查组出具证据后,郝心佛道出了“雪芹先生画像”的来龙去脉。归德古城商丘县居住着一个祖籍浙江绍兴的没落俞姓家庭。1956年,因家中当家男子去世,无钱供养儿子读书,家人就把祖传的一部书画册拿到县邮政局门口卖。此画册原是俞家的祖先、清朝乾隆年间篆刻名家俞瀚之物。俞瀚,字楚江,曾做过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当时在县邮政局门口摆书画摊并代人写信的郝心佛见到俞家所卖之物后,认为其有收藏价值,就以一斗米的价钱买下。1962年春,郝心佛生活困窘,就想把所购之物出售。由于俞楚江名气小,怕卖不出大价钱,郝就找到朱聘之商谈作伪。郝原想伪称袁枚的画像,朱称袁枚的画像有流传,恐怕让人识破卖不出去,就劝郝伪称曹雪芹的画像。朱聘之解释说:曹雪芹的画像从未现世,曹又与尹继善同时代,两家又有交往,当今“红学”正热,不易被识破,又可卖个好价钱。随后朱聘之在俞楚江头像的左上方写了题记,又让郝找来时住商丘县北关人称“江北伪书画第一人”的陆润吾伪刻了两枚印章,并印上所藏的清代印泥。后来,朱、郝、陆三人又从历史资料中得知曹雪芹“身胖头广面色重”,而画中俞楚江却“身瘦头俏面白”,就让陆润吾拿笔涂抹,使俞楚江“头广面色重”。“雪芹先生画像”做好后,郝心佛曾想寄往北京售出,但怕北京懂行的人多易被人识破,就于一年后寄给了河南省博物馆。
至此,一桩在学术界争论二十年轰动国内外的红学疑案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