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年那些事
1900400000060

第60章 中国电影史上一桩罕见的“撞车公案”

崔斌箴崔明波

八一、北影两家制片厂在同一时间同题拍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建国后电影界一桩罕见的“撞车公案”。尽管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许多老影迷依然对那段往事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撞车公案”背后沉淀了太多的故事和秘闻。

官司打到文化部电影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许多作家开始反思那段岁月,并向现实主义文学回归。1979年,当过农民、民办教师、生产队长的四川作家周克芹发表了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小说描写四川偏僻山村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命运遭遇,故事感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不久,小说被相继改编成电视剧、舞台戏曲。小说的精彩和人气的积累为电影拍摄奠定了基础,因此,各大电影制片厂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把小说搬上银幕。

1980年9月,八一电影制片厂编辑室的王影对小说产生了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拍摄的故事。于是,王影找到刚刚拍完《归心似箭》的著名导演李俊,“李导,我发现了一部好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那是个好本子。咱们能不能把它搬上银幕?”李俊说:“好啊,拿来让我先看看吧。”第二天,王影便把刊登了小说的《红岩》杂志给李俊送来。李俊导演一口气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对于农村题材,李俊导演的确不陌生。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李俊就和农民有过生死之交。当时,李俊是敌后武工队成员,经常战斗在农村。有一次,李俊他们正在老乡家休整,所有队员都已经进入了梦乡。突然,鬼子闯进村子,挨家搜索,形势相当危急。这时,有个老乡冒死向他们报信。李俊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赶紧经后门转移了。此后,李俊对农民总是抱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因此,在银幕上塑造农民是李俊久埋心中的情结。

有了极大的创作冲动,李俊决心接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厂领导也高度重视影片的拍摄工作,并把小说作者周克芹从四川请来,与萧穆一同创作电影文学剧本。

八一厂正在全力筹拍影片的时候,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也瞄上了这部小说。汪洋掂着小说,心里琢磨着该由谁来执导筒。他想到了刚刚拍完《从奴隶到将军》的王炎导演,由于影片获得文化部大奖,王炎当时人气正旺。而且,王炎正在筹备一个叫《拉车的人》的剧本,故事恰恰也是反映“文革”后期农村基层实干者的故事。于是,汪洋找到王炎,说:“这部小说写得真实感人,是农村题材不多见的好作品。你不是想拍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戏吗?你看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行不行?”王炎的态度起初有些消极,说:“我手头的剧本已经写过几稿了,现在反映‘文化大革命’的东西千篇一律,能有什么新东西?”汪洋赶忙劝道:“这是大家的举荐,希望你不要推辞。”王炎漫不经心地把小说从汪洋手里接过来,并随手翻阅起来。小说打动了王炎,让他回忆起在河南农村写剧本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王炎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干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被批来斗去,他们依然踏实地种地干活。王炎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还干?”他们回答说:“咱不干,粮食从哪里来?咱们撂挑子,生产谁管?”王炎听后很感动,他要塑造的就是这些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绝望并执著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人。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主旨与王炎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决定接下这个本子并亲自操刀写电影剧本。

两家都在筹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八一、北影两家制片厂“撞车”了。同一时间同题拍摄同一部小说,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极为罕见。

因为有小说作者周克芹参与改编剧本,八一厂决定讨个公道。北影也不示弱,声明电影剧本已经编好,岂能轻言放弃。两家制片厂互不相让,官司打到文化部。年底,文化部电影局局长陈播召集两家电影厂,举行拍片协调会。会上火药味十足,双方各有理由,争得耳红面赤。最后,两家制片厂没有达成实质性意见,协调会不欢而散。

不久,北影首先在四川简阳开机。八一厂非常恼火,李俊导演提出:“北影不讲信用,我不干了,让他们去拍吧!”厂领导劝说:“咱们为什么不拍,你不拍摄,倒显得咱们理亏了。”后来,电影局也拿不出什么高招。实际上,电影局是默认了北影、八一厂的“撞车”局面。

八一厂超级组合PK北影著名“三花”

阵势已经拉开,两家制片厂都派出最强摄制阵容。李俊和王炎都是第三代著名导演,艺术功力深厚,前者拍摄过《回民支队》、《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后者则有《南征北战》、《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从奴隶到将军》。两人年龄也相当,李俊导演当时59岁,王炎导演58岁。

电影改编于同一部小说,导演分镜头剧本却截然相反。北影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基本保留原小说的风貌,以四姑娘秀云为中心,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为线索。八一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则另起炉灶,削弱了四姑娘的戏分,改为以许茂为中心,增强了历史厚重感,把故事讲得有头有尾。

在演员阵容上,双方则打出自己最好的牌。八一厂推出以外请军团为主、配之本厂最强演员的超级组合队,一号角色许茂由东北军区的贾六饰演,他曾在李俊导演的《回民支队》里演过郭政委。贾六体形消瘦,试妆后神似四川老俵。四姑娘则请江苏省话剧团年轻演员王馥荔出演,她刚刚演完《天云山传奇》,人气正旺。

工作组组长颜少春在原小说中不是重点人物,在八一厂导演台本中却增加了很多戏分,成为影片着力刻画的角色,因此,颜少春的塑造事关重大。李俊导演亲自点将,请著名演员田华出演颜少春。当时,田华已经53岁,扮演中年角色有些压力。李俊征求她的意见:“有没有信心啊?”田华说:“我有信心。我很愿意演颜少春,这个角色太感人了。”

号称“火辣椒”的三姑娘由斯琴高娃扮演。当时,她因饰演《归心似箭》中的玉贞一炮走红。其他演员八一厂也不敢大意,忍辱负重的金东水由实力派演员冯恩鹤担纲,活泼大方的九姑娘则由赵娜出演,她曾在《天山行》、《花枝俏》等影片中担任角色,演戏灵活聪明。

北影演员队伍也毫不逊色,20世纪80年代“北影三花”全部上阵。中心人物四姑娘秀云由李秀明饰演,此前她主演过《年轻的一代》、《春苗》等,名气极大。风火泼辣的三姑娘由张金玲担纲,她曾先后主演过《大河奔流》、《从奴隶到将军》等影片,以质朴善良、要强泼辣见长,是活跃在当时的一朵银幕之花。六姑娘则由刘晓庆出演,当年正是她大红大紫的时候。

北影除了打出“三花”牌外,其他演员人选也是费尽心思。关于由谁来演许茂,北影曾反复论证。王炎导演提出启用因演《小城之春》出名的李纬,厂长汪洋不同意,理由是:“这几年李纬演的坏人太多,已经定型,不好改变观众印象。”最后还是王炎力保:“李纬特讲义气,一定能演好。”艺术还是导演说了算,许茂由李纬拿下。戏分较重的金东水由杨在葆担纲,他因主演《从奴隶到将军》刚刚获得1980年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人气十足。工作组组长颜少春和活泼大方的九姑娘则分别由卢桂兰、李凤绪饰演,前者因主演《冰上姐妹》出名,后者则极具表演潜力,后来因主演《青春祭》、《给咖啡加点糖》红透影坛。

王馥荔被狗咬,张金玲发高烧

1981年春,两个剧组都开赴四川外景地,八一厂在内江扎寨,北影在简阳拍摄,两地相隔不远,但彼此互不来往。有一次,两个剧组的工作人员在四川机场巧遇,大家只是在候机大厅里远远地对望着,却互不打招呼。两个导演似乎要超脱一些,在一次招待会上,王炎和李俊见面了。李俊导演笑着说:“让他们闹去吧,他们闹他们的,咱们拍咱们的。”王炎会意地点点头:“对,咱们各拍各的。”

关于两个制片厂“撞车”拍影片的事情,当时的媒体也炒得异常火热。许多记者还亲赴四川现场采访,探班挖掘第一手资料。报刊的炒作给双方摄制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大家如临大敌,丝毫不敢大意。

八一厂摄影杨光远为了寻找清晨雾竹镜头,经常天蒙蒙亮就起床。演许茂的贾六为了体验生活,经常穿上当地人衣服,拿一杆烟袋,到大街上溜达。时间久了,当地人也分不清他是演员还是本地老俵。在一次拍摄赶集戏时,李俊采用了偷拍方式。让贾六混在人群中,当地百姓毫不觉察,镜头极其真实。

万木复苏,油菜飘香,四川人已经穿上单衣。八一厂却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拍摄一场冬天戏,副导演让王馥荔换棉袄棉裤。王馥荔拿着衣服在院子里打转:“到哪里去换啊?”一个农村小姑娘热心地说:“到我家来吧。”王馥荔非常感激,跟她进屋。小姑娘说:“你自己换衣服吧,我出去看拍电影去了,过会儿就回来。”说完小姑娘转身离去,并把门随手关上。王馥荔刚把单裤脱下来,突然床底下跑出一条大狗,扑咬住王馥荔的大腿。王馥荔不敢吱声,因为裤子还没穿上。她赶紧拽衣服,结果大狗又是一口,鲜血喷涌而出。王馥荔也顾不得许多,开始大喊:“来人啊,来人啊。”摄影师杨光远听到喊声,问道:“怎么像馥荔在喊啊。”旁边有个同事说:“馥荔戏里有个台词就是‘来人啊,来人啊’。”那个小姑娘此时才恍然大悟:“哎呀,是我把王阿姨反锁在屋里了。不好,是咱家狗咬到阿姨了吧?!”大家赶紧打开门,发现王馥荔已经脸色发白,鲜血流了一地。老乡把狗摁住,其他人手忙脚乱地把王馥荔送进医院。

八一厂玩了命一般拍影片,北影也是百般推敲。李秀明过去在银幕上总是一副“苦相”,为了符合剧情需要,王炎导演要求在角度和用光上寻找李秀明柔美的因素,并把这些好的角度和肖像光用在她性格中最有光彩的地方,力求把她最美、最动人的东西体现出来。

王炎导演为了真实,要求演员一律不化妆,甚至不准演员在开机前用舌头舔嘴唇。在服装上,剧组也很下工夫。大家看到老乡的衣服符合剧情需要,就会拿一件新的交换下来。工夫不负有心人,北影的《许茂》,从演员细节到剧情环境都透射着一种自然和真实。

张金玲演戏尤其投入,在拍摄三姑娘和郑百香打架那场戏时,她自己还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细节动作。张金玲知道王炎导演有个创作习惯,他自己设计的情节不喜欢别人给他改动。张金玲还是鼓足勇气对导演说:“王导,我们不会改变你的总体导演构思,但是我有一个成熟的想法。”王炎导演一愣:“你有什么想法?!”她说:“在开会的时候,我想加入一个打麻绳的动作,来表现三姑娘复杂的心情,这既是农村妇女常见的动作,又可以为以后和郑百香吵架奠定基础。”王炎导演稍微沉思了一下,同意加入这个动作。结果张金玲一边骂阵,一边搓麻绳,搓、甩、捋、转,语言和动作巧妙配合,表演得活灵活现。由于过度劳累,张金玲发起高烧。爱将心切,王炎导演亲自来探视,在床头放了一袋梨并安慰张金玲:“都烧到40多度了,好好休息。”

化解二十多年前的“恩怨”

北影的《许茂》先上映,占了先机。不久,八一厂的《许茂》也在全国上映。当时,西安有家电影院还特意同时放映两部影片,引得观众莫大好奇。当年,周克芹的小说也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一年内,《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三种不同形式闯入人们的视野,被炒得沸沸扬扬。1981年,俨然成了“许茂”年。

1982年,两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都参加了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比。最终,北影的李秀明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邹积勋获得最佳摄影奖,八一厂的甄明哲仅获得最佳录音奖提名。似乎北影版大获全胜。有记者采访李俊导演时问他有何感想,李俊没做过多评价,只是说:“把一切留给时间吧,时间和观众是最好的试金石。《农奴》就是开始被忽视了,后来又被专家发现了新的价值。”

时过两年,李俊导演的预言被验证了。1984年4月,第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由邵逸夫、许鞍华担任顾问的评选委员会把八一厂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遴选进电影节。与俄罗斯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怀乡》(《乡愁》)、法国著名导演布列松的《钱》、日本导演深作欣二的《蒲田进行曲》和原田芳光的《家族游戏》等影片并列一起参加了国际电影节影展。电影节评委对影片给予了较高评价:“本片的重心人物是许茂而不是王馥荔演的四姑娘,所以能够见到许茂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心理。”“本片除了情节和人物较完整之外,摄制方法亦相当认真,所有内景戏都是现场收音,那已是现代中国电影少有的了。”

看来,八一厂、北影的《许茂》各有千秋,不分上下,打了个平手。至于那次的金鸡奖评比,从现在的角度看,北影版的《许茂》比较讨巧。他们注重几位女儿性格命运的刻画,胜在李秀明、刘晓庆这些风华正茂的女明星上。而八一版则把更多的笔墨投入到许茂老汉身上,这可能是它不怎么讨观众喜欢的一个原因。要知道,当年的女明星在电影观众中可是具有绝对的号召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佐证,一直用大美女作封面的《大众电影》,有一期因为用了主演《月亮湾的笑声》的老演员张雁作封面,结果那期杂志销量狂跌。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两部“撞车”的影片仍牵动着许多老影迷的心。2005年春天,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还特意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邀请两个剧组的主创人员,相会荧屏,试图在感动与怀旧的氛围下化解这桩公案。83岁的李俊导演在当年的美工李健的搀扶下出席节目,表现出一种大度和平静。王炎导演则因身体虚弱不能出席,节目组到医院对他进行了外景拍摄,老人也能坦然对待那次“撞车”。北影版的“许茂”李纬已经半身不遂,无法到场。八一版的“许茂”贾六则拖着病体特意从东北赶来。节目最感人的一幕是:当年“四姑娘”王馥荔与贾六“父女”相见的时候,王馥荔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只喊了一声“爹,我们终于又见面了”,就已经哭成了泪人。哭过以后大家开怀大笑,过去的恩恩怨怨顿时化为烟云。已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张金玲还现场作画,以纪念这次二十多年后的相聚。几个主要人物李秀明、刘晓庆、斯琴高娃因种种原因缺席,给这次相会留下了无尽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