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还酝酿部署菲律宾,以“参与维护南海秩序”。2012年4月23日,日美达成共识,日本自卫队今后可能在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进行长期驻扎。在南海局势依旧复杂的今天,日本政府的这一举动,被外界评论为“搅乱南海局势,平衡中国影响力”。另外,日本和美国还商讨日本自卫队和驻日美军共同使用菲律宾基地进行训练的事宜。位于巴拉望岛的菲律宾海空军基地是主要选择,吕宋岛的基地也是备选地点。日本和美国都认为,南海问题是“迟滞中国发展的关键”,而控制南海航道将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日本大力推进兵力部署向其西南岛屿延伸,进而试图在菲律宾寻求基地的动力,同时也是美国允许日本与其共同在菲律宾保有军事力量的原因。美国认为,日本自卫队可在控制南海航道方面分担美军的一部分压力。据分析,此前美国已经同意将马里亚纳群岛的天宁岛提供给日本自卫队作为基地。日本方面认为,日菲可以借鉴日美在天宁岛的合作模式,即由双方分摊基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日本自卫队在菲律宾有了落脚点,就可与美军一道协助菲律宾“共同维护南海秩序”。
从2013年1月16日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访东盟成员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这是日本拉拢东盟国家“包围”中国的最新举措。此前,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刚刚结束对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澳大利亚的访问。日本领导人密集访问东盟国家有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的考虑。政治层面,日本向来对美国亦步亦趋,频繁出访东盟国家的目的之一是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保持一致。日本还希望拉拢东盟,以便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有共同对华的步调,在未来构建亚太政治安全格局方面占据有利地位。经济层面,安倍晋三再次担任首相后急欲振兴日本经济,东南亚作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对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印度推行“东向政策”
由于南海是印度“东向政策”的关键所在,所以新德里对南海的兴趣“非常浓厚”。印度“东向政策”也称“东望政策”,由印度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由于印度与东南亚的更大融合有利于该国经济发展,“东望政策”被认为是印度外交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建立和加深与东部国家经济一体化密切关系的尝试。
1.印度开始涉足东南亚
印度四艘军舰穿越南海。2012年5月26日,四艘印度军舰组成的海军编队在南海海域航行。印度媒体声称,尽管印度在5月中旬退出了位于南海争议区的一块油气田的勘探工作,但印度海军的此次航行再次向周边国家证明,印度仍然有能力“继续保持自己在南海地区的强大角色”。这四艘印度军舰分别是“拉那”号导弹驱逐舰、“沙克蒂”号补给舰、“什瓦利克”号护卫舰以及一艘名为“科尔马克”的舰船。南海的石油资源确实是很丰富的,但是大部分其实都是蕴藏在深海海域,现在已经开始开采的南海的油田大部分都是位于靠近大陆架的浅海,当然也有些深海的油气田,但是这些油气田都是西方的公司在开发。印度媒体的报道指出,南海地区是一个资源富集区。印度海军在南海地区的航行展示了自己强大的海上力量,也向周边国家发出信号,印度有能力继续维持其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
印度介入南海事务则完全是一种投机行为。令人奇怪的是,印度不是南海的沿海国,也不是南海争议的当事国,如今却理所当然地谈论起时下热门的南海问题,其外长克里希纳2012年7月甚至声称,“印度主张南海是全世界的财产,其航道必须不受任何国家的干扰”。除油气开采问题之外,印度还介入对南海的航海自由和开放问题中。印度插手南海争端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他们向来把中国当作其崛起道路上的假想敌,只要有遏制中国发展的机会,印度都不惜火中取栗。不过对于一个国内还有严重的种族、宗教矛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印度觊觎与自己毫无瓜葛的南海无异于白日做梦。南海非印度洋是印度国家安全的命根子,印度高调介入南海,充其量只是1902年英国拉拢日本牵制俄国的外交策略的模仿,目的是为从东部牵制中国,它本身对南海政治没有实际的战略价值。
印度近来频繁插手南海和东盟事务。2012年7月中旬在柬埔寨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声称,南海地区的自由通航和资源的自由获取必须得到保证,这也关乎印度的国家利益。印度不顾中方反对,执意同越南合作,开发位于南海的油气田。这是印度首次卷入有关南海问题的争端。在宣布退出南海128号油气区块勘探没几天,印度媒体便开始渲染新德里对南海浓厚兴趣未减。《印度时报》称,印度的“拉那”号驱逐舰、“沙克蒂”号补给舰、“什瓦利克”号护卫舰和“科尔马克”号导弹护卫舰准备穿越南海,将在几周内抵达中国上海港进行友好访问。令人关注的是,“拉那”号和“沙克蒂”号还造访了菲律宾苏比克港,“什瓦利克”号和“科尔马克”号对越南海防港进行短暂访问。在中国和菲律宾因黄岩岛主权争端已在南海对峙数周之际,印度军舰此时穿行于南海格外引人注目。印度还向越南提供了军事上的支持,包括P28型隐形护印度海军“什瓦利克”护卫舰卫舰改进型和“布拉莫斯”超声速反舰导弹,并且凭自身的军事力量在南海跃跃欲试。
很难理解,在家门口守着波斯湾的印度对南海的油气资源会有特殊需求。其实西方大公司都不敢与越南在有争议的南海搞开发,考虑到政治风险巨大,而印度却不屑一顾地耍横南海,坚决蹚浑南海水,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印度海军司令乔希的“有需要就会去那里”的话,与涉及南海争议的越南也有关系。目前印度正在南海协助越南勘探油气田,此前有报道称,早前在南海被切断的越南石油勘探的光纤电缆,就位于印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的作业区。如果把乔希的放话、越南的利益以及印度开采南海油气三者放在一起,得出的结论不言而喻:南海争议多了一个非区内参与者印度,是铁一般的事实。
2.不会与中国直接对抗
在结束对越南的访问后,美国国防部部长帕内塔2012年6月5日起对印度展开为期两天的访问。帕内塔此次访印,旨在确认美印共同利益,建设“强有力的国防关系”。在双边关系方面,美印除了遵守目前双方达成的协议外,还有望达成巨额军事合同。然而,无论印美如何加强双方关系,印度都不会也没有能力与中国对抗。
首先,印度不具备与中国对抗的综合国力。印度1947年独立时工业实力位居世界前十,领先于当时处在内战中的中国。但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是印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资是印度的10倍。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自1991年启动的“新经济政策”,一度被认为“可以媲美中国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统计显示,此后印度经济规模翻了两番,GDP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最高时竟有两个财年连续在9%以上运行。然而,2011年第四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是三年来最低增速。尽管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印度仍有3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普通民众似乎感受不到快速发展的脉搏。就连印度总理辛格也坦承,“儿童营养不良是印度的耻辱”。因此,让来到印度的人仿佛置身于现代与落后的两个世界,“摩天大楼挨着贫民窟、IT产业与落后工厂并存、奔驰与三轮车一同行驶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对于这样的一个多面印度,有学者形象地称它是一个“身披破衬衫的健壮小伙”,即在基础落后的表象下蕴藏着无穷潜力。印度这艘巨轮还在高速前行,但猛烈飓风也正迎面而来。机遇与挑战并存,贫困和富裕交织,跛足发展让印度充满尴尬和隐忧。
其次,历史上有过与中国对抗的教训。印度独立之后,英国在中印两国之间埋下“麦克马洪线”的隐患。印度政府依据“麦克马洪线”把大片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引发中印之间的领土纷争——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尽管中印战争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印度某些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至今还无法接受惨败的结果,认为这是印度的奇耻大辱。印度一位将军2008年曾说:“印度绝不可能忘记1962年的耻辱。”正因为这样,这些人对中国的心态可谓复杂,既有恐惧和仇视,又有羡慕与嫉妒。他们喜欢与中国进行对比,似乎总想“凡中国有的,印度一定要有;中国没有的,印度也要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2006年底刚一公布载人登月计划,印度立即就表示“绝不能落在中国的后面”。随后,印度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把印度的航天员送上月球,这样就比中国提前了4年。而当2008年11月印度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携带国旗撞击月球成功后,印度全国为之欢呼,狂喜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
再次,印度这个国度也不是一个传统外向型国家。印度是个多种族、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国家。无论印度文明中包含有怎样的特殊形态,它们都具有十分显著的印度特性,即印度文明的一致性和包容性。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习俗、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丰富多彩的艺术、音乐、舞蹈,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民族节日、饮食文化等,融合在同一个国度,形成独具魅力的印度文明。印度教文化本身其实就具有这种融合性,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它主动与被动地吸收其他宗教或文明的合理内核,以丰富自身内涵和适应历史的变迁。
此外,中国与印度山连山,是亲密的邻居,有着悠久的友谊。《西游记》就是记录中印友谊的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印度对华政策一向是其大国外交的重头戏,这既包含了两个亚洲大国相互关系中历史遗留的困难因素,也指向新形势下某些地缘政治考量。自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双方确定“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印度对双边关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意义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衡量,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最值得注意:其一是关于边界谈判的特别代表机制,另一是两国贸易量呈飞跃式的增长。特别是两国贸易的飞速发展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度民众对所谓“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客观地说,印度的对华外交是务实具体有成效的。印度并不期望两国间的问题一夜之间就全部得到解决,而且在更深一层意义上看,印度对中国的看法并不是建立在两国有过友好交往的历史基础上的,而是基于实力对比和地缘政治。如今,中印两国“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亚洲两块闪闪发亮的“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