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美军向阿富汗发动军事打击以来,中亚地区成为举世关注的一个焦点。中亚即亚洲中部内陆地区。根据西方地缘战略理论,中亚地区属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枢纽,是大国、强国控制欧亚大陆、维护霸权利益的必争之地。这一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存在着“三股恶势力”的恐怖威胁,加之阿富汗问题没有得到顺利解决,导致2012年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异常复杂。
一、中亚地区安全形势概述
中亚(中亚细亚)历来是欧亚大陆的兵家必争之地。苏联解体后,中亚出现了所谓的“战略真空”。如今,这一地区是俄罗斯、美国、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利益交会之地,成为至今尚未彻底摒弃冷战思维的大国争夺的对象,特别是在地缘政治与经济合作等敏感领域的竞争尤为突出。
(一)被称为“心脏地带”的中亚地区
“中亚”一词所指的范围,学者们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将中亚地区分为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广义的中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的规定,其范围西起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北自阿尔泰山、萨彦岭,南至喜马拉雅山。全部或部分属于中亚地区的国家有7个,即阿富汗(北部)、中国(新疆、西藏、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国、巴基斯坦(北部)和原苏联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狭义的中亚以阿姆河和锡尔河西河流域为中心。苏联解体后,这一区域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已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政治文化区域,因而,狭义的中亚一般来说是指中亚五国。鉴于本书是阐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因此,以下所指的中亚,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六国。
中亚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其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是东西交会的枢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今的欧亚大陆桥均贯通于此。历史上这里就是大国称霸的必争之地,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沙皇俄国、苏联都曾在这一地区建立过有效统治。英国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在20世纪初就断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这里的“世界岛”指的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指的是从东欧到中亚的广阔地带,而中亚正好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冷战时期,中亚属于苏联的领土范围;冷战结束后,原属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中亚各国纷纷独立,使得由它们组成的中亚地区开始作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整体出现在欧亚大陆的舞台上。近年来由于受能源争夺日益激烈、严峻的国际反恐形势以及与中东在地理上临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亚地缘战略价值凸显,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关注点。中亚国家在生存问题上倚重俄罗斯,在大国关系中看重美国的全球地位,在发展问题上借重中国。
在大国中,中亚国家与俄罗斯传统联系最为密切,沟通机制最多,故而对俄罗斯依赖最多,对俄政策也最为纠结。中亚国家与俄罗斯在选择政治道路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在安全和经济方面不得不倚重俄罗斯,同时又不愿意被俄罗斯控制。除了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保持了平稳而密切的关系外,其他中亚国家与俄罗斯关系中的问题都比较多。中亚国家与美国的关系较多体现在安全领域,美国帮助中亚国家培训军官,为中亚国家提供军事装备,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军事基地。中亚国家独立伊始就确立了类似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框架,但在实践中基本走的是威权政治道路。它们希望在发展中得到西方的支持,但也惧怕西方在本国扶持反对派和非政府组织以及搞“颜色革命”。长期以来,政治上的分歧是影响中亚国家与西方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中亚国家尊重中华文明,也羡慕中国发展速度,但对于中国不是很了解。尽管中国重视与中亚国家发展安全合作,但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表现最为突出。中亚国家欢迎中国的投资、援助和技术,但担心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和受到所谓的移民威胁。双方要全面提升关系,还需要夯实社会基础。中亚国家希望大国在中亚地区能够合作,促进本国的稳定和发展,不希望大国干涉本国内政,害怕被大国当作交易的棋子。它们希望大国给它们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而不是逼迫它们与另一方为敌。这样,它们就能够从大国之间的竞争中渔利。对于中亚国家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保护伞是可靠而长久的,它们注定要靠搞多边平衡才能求得生存。
当下,中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大国在中亚的争斗越来越激烈,竞争与合作并行,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各方力量此消彼长,呈现动态的均势。俄罗斯提出欧亚联盟构想,强势推进独联体经济和军事一体化。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战略”,意欲实现美国在阿富汗军事力量在中亚的重新部署,将中亚从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中剥离出来。俄进美变,俄美之间的争斗仍是主流。相比之下,中国在中亚的影响非常有限,但上升势头很快,引起各方警惕。如果说俄美在中亚的利益诉求是刚性和全面的,也是相互冲突的,那么中国在中亚的利益诉求则是弹性和局部的,对于俄美之间的冲突起到了缓冲作用。
(二)反恐战争催生中亚演变
长期觊觎中亚战略地位与资源的美国,借反恐战争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美国在中亚及邻近外高加索地区的军事存在,改变了这一地区作为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特点,形成了该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平衡的新特点,同时,还可保障邻近的里海油气资源地区的安全及输出通道的顺畅,使这里的油气资源成为西方安全、便利的替代能源。
美军进入中亚,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加之这一地区现有的多边国际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独联体框架内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中亚合作组织等,是构成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平衡”的相关因素,有关各方今后都会在这一敏感地区政治较量的消长变化中,为自己谋取实际利益。目前美国在中亚侧重的是军事利益,但从长远看则是战略能源利益。如今到中亚的人们,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机场可以看到多国部队军用飞机的起降,在塔吉克斯坦宾馆可以看到驻扎在那里的法国士兵进进出出。对于中亚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受其直接影响的中亚地区国家自己如何看待、如何感觉,是这种演变的实质意义所在。
在“9·11”事件前,与中亚利益相关的大国主要是邻近的俄罗斯与中国,现在美国人也进入了这一地区,但俄罗斯仍是中亚国家主要的安全保障力量。俄在中亚已有很长时间的军事存在。美军进入中亚后,过去的战略平衡被打破。美国不仅在能源领域,而且在军事领域进入了以前只有俄罗斯存在的领地,这是“9·11”事件后中亚地缘政治发生的变化。美国在中亚的存在会对俄造成一定影响,俄也在采取措施继续加强在中亚的存在,会更重视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而不会失去这块阵地,俄美两国在中亚最终会找到战略利益平衡。在阿富汗塔利班时期,中亚国家长期生活于恐怖状态,非常担心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因为那时的阿富汗集中了中亚、南亚地区的破坏力量,这些恐怖组织会直接危及中亚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反恐战争打响给了中亚国家借西方反恐联盟之手消除自身安全隐患之机,何乐而不为?中亚国家为多国部队提供军事基地、空中走廊等便利,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中亚国家独立后,特别是阿富汗反恐战争以来,尽管外部安全环境变化巨大,国内政局风云变幻,中亚国家仍维持了政治经济稳定,有了自己独立的治理国家的体制,有了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在未来,中亚国家独立的政治、文化体系还会有更大发展。同时,独立后的中亚国家也需要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卫本国来之不易的成果。中亚的重要国家哈萨克斯坦认为,哈自身有着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量,完全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哈萨克斯坦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自身的政治经济实力。反恐战争也使得中亚各国可借大国之间相互制衡之机,借地缘与能源的优势,提高自身在中亚事务中的主导权,为本国谋取最大的安全与经济利益。
(三)安全威胁迫使各国加强军力
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后,各国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相继提出并确立了“纯防御”战略、“均衡防御”战略、“足够防御”战略等,尽管战略称谓略有不同,其实质都强调奉行以“维护自身安全与中亚地区和平,防止战争”为基本指导思想的防御性军事战略方针。中亚国家地处欧亚腹地,是各种矛盾的交会处,因此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威胁。由于宗教、民族、领土和资源等问题引发的恐怖主义日益猖獗,贩毒、武器走私问题日益严重,对中亚各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9·11”事件的发生,更给中亚各国敲响了警钟。因此,五国普遍认为,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军队建设,以确保自身的安全。2012年11月14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首都阿斯塔纳表示,哈希望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
依托区域联盟,构建防御体系。中亚各国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军费投入有限,加之中亚地区面积较大,地形特殊,环境恶劣,遍布高山、丘陵、沙漠,基于安全的需要、各自的国情以及彼此的天然关系,中亚各国在军队建设上十分强调依托地区性军事联盟,构建共同防御体系。一是签订多种双边军事合作协议。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亚有关国家先后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保卫独联体边界协议》《相互利用对方边境设施的协议》《2001年前军事合作纲要》《经济军事联盟条约》等,通过这些协议,明确了在军队建设上合作的原则和基本指导思想,确立了在防御部署、防空、边界保卫、军事训练、武器供应、装备维修等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二是组建中亚联合快速反应部队。2000年初,哈、乌、吉、塔四国签署了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地区安全条约;2000年6月,建立了“独联体反恐怖主义中心”;2001年5月,决定组建中亚联合快速反应部队;2001年12月28日,哈、乌、吉、塔四国首脑一致同意建立新的地区性合作机构“中亚共同体”。三是组建中亚维和部队。在美国等北约国家的支持下,中亚有关国家组建了“中亚维和营”,目前已由最初的1个营发展为哈、吉、乌3国各1个营。四是建立中亚五国联合防空体系。中亚国家于1993年底决定建立中亚联合防空体系,并积极与俄罗斯加强在防空领域的合作。从性质上说,中亚五国联合防空体系是独联体联合防空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亚五国确保防空安全的重要步骤。五是建立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机制。2000年4月,哈、吉、乌、土等六国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声明,准备在打击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
抓住“反恐”契机,推进质量建军。“9·11”事件之后,中亚各国进一步确立了质量建军的方针。建军之初,中亚国家在军队领导指挥体制上基本承袭了原苏军规模大、层次多的模式。近年来,中亚各国都对军队领导指挥部门进行了优化,“消除重叠和无效的环节”。其中哈萨克斯坦对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大精简;吉尔吉斯斯坦重新划分了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能;乌兹别克斯坦参照西方的做法,于2000年9月任命了文职国防部部长,并组建联合参谋部,还实行了军-旅体制。一些国家还建立或调整了战区指挥体制,如哈萨克斯坦就决定按防御方向成立四大军区,即东部军区、南部军区、西部军区和北部军区。其次是进行兵役制度的改革,推进军队职业化建设。如哈萨克斯坦就对军官服役条例进行了修改,规定军官服役期满后,还可续签35年服役合同。再次是加强部队实战演练,提高战略水平。近年来,中亚国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部队演练,每年都举行师以上规模的军事演习,还多次联合举行防空演习,以检验中亚国家联合防空体系的效能。此外,各国加快了武器装备现代化步伐和官兵的教育训练。中亚国家独立后,武器装备仍沿用前苏军制式,许多武器装备已达到或即将达到服役年限。各国相继加快武器的更新换代,哈萨克斯坦就与俄罗斯签署了共同研制防空武器的协议,1993年至2001年,哈、乌、土等国分批从俄引进了苏-25、苏-27、米格-29等先进作战飞机、C300防空导弹及多种新型雷达等装备。中亚国家十分强调要按照现代战争要求,加强军官培训,特别是把提高军官的素质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来抓。有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还制订了《2005年前军事科学及军官培养计划》。除利用本国军事院校培训军官外,还把部分军官送到俄罗斯、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代培。
二、“上合组织”稳定中亚地区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组成的一个区域合作组织,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双边形式之外的多边合作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是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中亚地区的重要组织,对地区事务具有影响。
(一)“上海五国”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上海五国”机制诞生于1996年4月26日,其初衷旨在增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共同谋求边境和平。为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与上述四国即开始就边境裁军和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举行谈判。在谈判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首次在上海举行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24日,五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