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19067400000021

第21章 我独昏昏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抛弃掉那些(矫揉造作、呆板死僵的)学问,你也就不会陷入困境了。是是非非,相差能有多少?善善恶恶,相区别能有多少?(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具有独立和深刻的思考,而多半是)人云亦云,人畏我畏,人畏者谁能不畏乎?荒唐啊,蒙昧与无序的状态还不知道要延续多久呢。

随着大流,倒是可以热热闹闹,吵吵嚷嚷,像是在参加大宴会,像是去春游。我则是平平淡淡,像个对外界还做不出什么反应的婴儿,像是找不着家门的游子。

众人都有富余,而我一个人却好像丢失了什么,欠缺了点什么。是我的心智太傻吗?怎么糊里糊涂的?众人都觉得自己挺明白,我则觉得自己充满困惑。众人自以为什么都看到了,我则觉得自信不起来。世界像大海一样地无边,世事像大风一样地不定,无休无止。众人好似都有点把握,而我一个人在那里较劲,显不出高明和流畅,显得别扭而又鄙陋。

我和他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追求终极,追根求源,我要看的是本质,是永远,是大道,我不轻信表面的天花乱坠。

这一章我更注意的是追索它的全文的逻辑与精神,因此在字词理解方面,我强调的重点与有些专家老师不太相同。

这一章有点特色:整个《老子》的讲论是高高在上,睥睨大千,游刃有余,真理在握,大道在手,势如破竹,无敌于天下。然而在这一章老子却不乏牢骚,有诉苦,有无奈,有嘲弄与自嘲,有智慧的痛苦、孤独、幽默与叹息。

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悖论。智者,思想者,哲人如老子者,他认定他的见解是如一加二等于三一样朴素、显明而且毫无疑义的。他希望他所宣讲的见解也如两点之间以直线为最短一样毋庸争论,符合常情常理常识,易于接受,广行天下。而一切不同于他、与他的见地背道而驰的讲说,则是偏执、荒谬、愚蠢、不堪一击的。

他无意惊世骇俗,与众为敌;他无意故作高深,与俗鲜谐;他不认为他的理论知识多么难于接受。

而另一方面,他的见解是富有创意的,独特的,与凡俗的、随大流的见解不同的。他是天才,他是独具慧眼,他必然与众不同。他必然感觉得到庸众的随大流的乃至随主流的见解其实乃无见解的浅薄、廉价、简单、粗糙、人云亦云。而这些浅薄的多数,廉价的认知却要自以为是、人多势重、挟群体以搏哲人,压垮智慧,灭杀高智商。老子能感觉不到这些吗?

就是说老子不论怎么样强调自然、无为、举重若轻、万物自化,他仍然感觉到了他的见解与俗众间的距离,他的见解的挑战性与已经激起可能激起的反弹力。他提倡虚静无为,提倡得并非不吃力。

他容易吗?

随大流的,人畏我畏、人止我止的俗人如享太牢,即如同大吃大喝一样地舒服与懒惰;如登春台,即如同春季登高一样地满足与自得。俗人庸人们啊,你们有多美!

这两句话虽然文雅,其实很富有嘲弄意味。很有些个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清高。有点冠盖满座京华。斯时人独憔悴的寂寞。甚至也有点老聃式的无可奈何的冷幽默。

而这一章对于“我”即立论者老子本人的(淡)泊兮、未孩(不会笑)、儽儽——疲倦而又闲散、愚人之心、沌沌、昏昏、闷闷、顽、鄙、独异於人的形容描绘,则显然带有自嘲与愤慨。

有什么办法呢?智商高的人从数量上讲肯定少于智商低的人,他们或他一个人常常被智商低的数量多得多的俗人所排揎。独立思考的头脑常常少于别人害怕我也就跟着害怕的怯懦与呆木的头脑,常常反而被糊涂人认为是愚傻顽劣粗鄙犯呆。智者常常能够原谅与包容愚者,而愚者是不能原谅和包容智者的,智者的智,令他们感到的是骚扰、是压迫、是吃饱了撑得慌,是对比了自己的愚,是寒蠢自个儿。尤其是小有聪明实际愚蠢得够呛的那种人,他们预感到自己在智者的面前会显得多么矮小寒伧,自命不凡的小文人与小小的自以为是会思想的人,更是视智者为不共戴天,叫做必欲除之而后快。

为真理与人众而苦苦思索而承担迷惑与痛苦的心灵,为了历史的前进不惧怕付出代价的真正高尚的心灵,是无法被自我感觉良好的、不求甚解的心灵所容纳所理解的。

顺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老子也许会捎带出老年间的中国式易卜生主义的色彩。但是毕竟不同,老子的整体学说的圆融与神奇,老子的智慧的涵盖性、辩证性、包容性与东方式的自足与自慰,使老子终于进入了并带领数千年的读者进入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不会太过于煽情地与众人对立,也不会吐块垒而过分激烈。孔子也提倡怨而不怒,思无邪,况高明如游龙(《史记》上记载的孔子对老子的印象)的李耳大师乎!

唯唯诺诺与摇头呵斥,相差能有多少呢?善良美好与恶劣丑陋,相差又有多少呢?这个话比较好说一点,所以老子一上来先说这个不争论的话题。西方的说法则是,任何表白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对你抱有好意的人,你不必表白,对于你抱有恶意的人,你表白他们也不信。西方还有一种不太严肃负责的一棍棒打死的说法,将一切争论说成是“口水战”。这一辈子我见到过的争论也不少了,仅仅听两方面的讲演,仅仅读两方面的文字,你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为争论做结论或暂时做一结论的力量,不在争论之中,而在争论之外。

但是其后紧接着说,别人畏惧躲避的,你或我也不能不躲着点,这样荒唐的事还方兴未艾呢。

老子说得现实,实在,明知道争斗的双方“饮水差知等暖寒”(出自钱钟书诗),却还不得不跟着有所规避,荒其未央哉——这样的荒唐还正来劲呢!

让我们在此章的最后讨论老子讲述的最初,他是这样开始此章的,只有四个字:“绝学无忧。”

四个字,神龙见首不见尾,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潜龙在渊。

如史记上记述的孔子所言,老子的此话像一条龙,神妙莫测,如龙的尚未腾飞。它简约而又含混,另类而又含蓄,惜墨如金,似天机不可泄露。

我接触过的多数版本以此四字作为此章的开始。也有的将之置于上一章之结束。解释则无大异,认为老子说的是不要去学那些世俗末学,抛弃圣知礼法的学问,也就没有忧愁、忧虑了。

我宁愿意选择其篇首位置,似更有冲击力与概括力。

我宁愿选择对之作更多义的解读,文字越是简练说法越是含蓄,解读的空间就会越大,我们把它理解得太简明了,是不是有点辜负老子的文体和用心呢?是不是离“众妙之门”反而远了呢?

绝学无忧的第一义,可能如历代所解:学多了世俗一套、儒家一套,人为的矫揉造作一套,更添困惑,更与大道隔着一层了。不学这个才能无忧无愁,才能心明眼亮。

第二层,未必是学问与信息的毛病,未必是由于学问与信息——你所学到的那些东西的可疑,恰恰是智慧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哥白尼的痛苦、伽利略的痛苦,不正是他们的地动说、地圆说吗?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知识智慧同,他们不也就无忧了吗?

那么,绝学无忧就是反讽,就是悲哀,就是叹息。绝学方能无忧,智慧只能痛苦,平庸是快乐的源泉,才华是不幸的造孽啊。

你可以认为上述观点太没有出息,太侏儒化或者犬儒化了。我也可以认为上述的说法是悲愤之论。绝学无忧。书读得越多越蠢。刘项原来不读书。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后者是扬州一个景点的名联。

那么绝学无忧就同时成了一个讽刺,一个“怪话”。本章本来就具有某种怪话色彩。说是从不学习的人最快乐,他绝对不会忧国忧民,不会忧天忧地,不会忧环境忧生态忧弱势忧分配忧教育……

还可以有一个更“以毒攻毒”的解释:绝学者,绝顶之学也,summit之学也,大道之超级感悟体察也,有了这样的学,与天地一体,与日月同辉,与大道共呼吸,还能有什么忧呢?

如果与上一章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对比,这里的绝似乎不宜做绝顶解。然而谁又能保证,老子在此书中用一个字只能是一个含义呢?绝是断绝,是放弃,是停止,又是绝对,是最高级的形容词副词。中华文明何等绝妙,汉字构成,何等绝妙!绝是最坏的话,如绝户,坏事做绝,绝又是最高最善的绝顶,巅峰!绝学呀绝学呀,如无绝学,谁能怀疑唯之与阿,善之与恶的区分呢?

解读藏头露尾、神秘莫测的《老子》,至少可以益智,可以开脑筋,可以培养一种立体的开阔的思维空间。

古来释义老子者多矣,他们的追求在于求出老子的唯一正解,破除可能有的偏差,所以在解释无为时特别要强调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解释愚的时候强调乃是厚朴。

但是老子的思想与文体实属另类,他的《道德经》八千言,高度精练,有些地方有些言语(占全书一半以上)如结论、如格言、如《易经》中之卦辞,如诗,如锦囊妙计,如天意神授,如天象谜语谶语爻辞。语含玄秘,话多弹性,天机未可泄露无遗。他的思想更是高度概括,高度辩证,高度渊深而且变化多端,纵横驰骋,上天入地,超越生死。

时至今日,作为一个业余的爱好者读者,我绝无能力在所有的章节都寻找出考证出判断出与分辨出老子书中逐字逐句逐节的唯一正解。世人皆知正之为正,斯不正矣。对《老子》的字句解读最忌王麻子剪刀,别无分号。我要做的仅仅是大致靠近它们的应有的理解,尊重已有的诸前贤的解读,大致认同之,全面接受之学习之,同时探讨对这些字句章节的进一步解读发挥的可能性、共鸣赞叹的可能性、获益启明的可能性、吟咏赏析的可能性与交流碰撞的可能性。

我要的是可能性,不是唯一性。是讨论,不是结论。是众多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是继续环绕前行的巨大空间,而不是到此止步的标准答案。

正如转益多师是吾师一样,读《老子》的某些段落,王蒙的感受是:转益多解是吾解。转益多解更需自解自爱自赏自作多情(无贬意)是也。

自作多情地阅读与解读老子,何等地精神享受!

伟哉老子!他提供的不是排它的结论,不是计算得数与实验报告,不是定理公式处方,不是几句名言几条教训几项生怕被误解了的规定。《老子》乃是一座精神的殿堂。不仅是殿堂,而且是一个精神的园地,一个智慧的操练场与游乐场。

你要在这里练一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