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大事。不往窗外观看,却可以交通天道正理,了解大千世界的规律。
你跑得越远,你得到的知识越少。
所以圣人,不外出不行走而具有真知灼见,不到处窥望而心明眼亮。不刻意去做什么却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这一章似乎有点过分,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唱反调,而且与唯物论的实践论截然对立。甚至也可以说这是违背常识的,一个人,拒绝行为实践,拒绝获取新的信息。他哪儿来的真知灼见呢?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逻辑论证的命题,这宁可以说是一个经验的命题。请问,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被认为有大作为者,有几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有几个是学贯中西,识通古今的?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清太祖……哪一个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呢?
唐诗曰:“陈胜原来不读书”。扬州有名联曰:“从来文士多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毛泽东有言:“书读得越多越蠢。”
胡适行过万里路,他要的是全盘西化美国化,可惜他做不到。王明等也行过万里路,读过列宁的原文书,当过“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他从书与路中得到是全盘苏化俄化的启发。也行不通。他们岂不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吗?
有时候真理并非远在天边,真理更多的情况下就在你的脚下。与其行到山穷水尽处,看到天边的地平线目力不达处,读罢各种古书洋书版本稀缺之书,不如弄清你脚下的这块土地,弄清你身旁的这点世态人情,怀抱一个普通善良之心,做一些力所能及、识所能及之事,起码这对于多数既非刘邦也非朱元璋者,是更加切实的忠告。
中国(其实不仅是中国,想想当代世界各国的选举结果,你应该变得更清醒些。)历史人物当中,常常是土的胜过洋的,书读得少的胜过书读得多的,个人条件一般的胜过个人条件超常的,凡人胜过才子,庶民胜过巨擘。你可以痛惜痛骂痛哭,然而你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关键在于脚下的土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望尽天涯路后,是猛回头,就在灯火阑珊处。
即使是非同一般的人物,如毛泽东,他也是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立足本土做事,靠因应变局处理政务。他说,什么是政治?就是团结的人越多越好、树敌的人越少越好。什么叫军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他批评左倾机会主义者主要是不知道人要吃饭、行军要走路,打仗会死人。而毛泽东恰恰是在晚年,来了个鲲鹏展翅,来了个高空立论,来了个只争朝夕,才犯下了错误的。
老子要说的是,真理是朴素的,真理是单纯的,真理道德要符合常识,真理并不忽悠人,不应该使人头晕目眩。真理应该回到常识,回到单纯,回到善良,回到简朴,回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普通人要有自信,要相信常识,不要被唬住吓住忽悠住,不要动辄被迷惑随声附和。不要唯上唯书唯名词唯大帽子唯西洋景,只能唯实。
他的用意十分深刻,虽然未必能概括全部真理的特性,却是黄金之论,精彩之论,又确实是惊人之论。
今天的时代已经有了巨大的分别,一方面不出户而知天下的条件比过去不知方便了多少,有媒体,有信息,有互联网。另一方面,天下已经全球化了,已经不是那时的天下的含义,同时扩大了的天下作为认知对象却又缩小了不知凡几,叫做人人得知天下,人人必知天下。天下与一个个个体的“户”的隔膜正在减少,研究脚下的土地与研究天下已经无法分割。
同时。足不出户是一个遗憾。不读书是一个遗憾。不窥牖即不看窗外事是一个遗憾。没有一个遥远的参照、遥远的思念是一个遗憾。一种道理讲得极深极到位,同时讲得太过分太以偏概全,也是遗憾。学而时习之则可,照章办事则不可也。